让甜蜜的事业更长久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产糖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糖消费国。自2005年下半年起到目前为止,由于国际糖价暴涨,刺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食糖生产国产量大幅增长,一时间,制糖业发展前景被人们普遍看好。两会期间,来自我国糖主产区广西来宾市的张少康市长,则在客观全面的表述中,道出了他对“甜蜜的事业”的独特见解。
  《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10月29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来宾蔗糖业时反复叮嘱,要做好甘蔗和制糖业这篇大文章。作为蔗糖主产区政府领导并长期坚持关注和研究糖产业走向,您是如何认识我国当前糖业发展的现状?
  张少康:糖是排在粮、棉、油之后涉及我国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及下游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料。糖业的稳定,不仅涉及几千万糖农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食品工业及下游产业的发展,涉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基本实现食糖自给,行业得以稳定健康发展,老少边区糖农收入得到保障,成果来之不易。目前,我国糖料种植面积2350万亩,年产食糖1100万吨左右,是位列巴西、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糖国,同时也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消费国。而这其中,有90%的产量来自我国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等边疆省区,涉及糖料及相关农业人口几千万人,糖业是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产业。就广西来讲,全区89个县(市、区)中就有56个种植甘蔗,涉糖农村人口2600余万人,这其中全区49个贫困县中又有36个县的财政收入相当部分来自蔗糖产业。具体到来宾,制糖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重要作用。
  《中国城市经济》:虽然取得了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种植方式和制作工艺水平的限制,我国制糖业发展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张少康:的确是这样,我国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贫瘠的山坡地和旱地,以小农经济为主,户均种植面积3~5亩,且多以手工种植和收获,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很低,制糖成本高。目前我国食糖平均成本约3500元/吨,而从澳大利亚免税进口加工成白糖后的成本仅为3000元/吨,因此,在国际竞争方面我们处于成本劣势。
  《中国城市经济》:那么制糖业进一步作大做强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张少康:首先我认为应该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国家已对种粮食给予了直接补贴,希望也能给甘蔗种植户进行补贴,以调动蔗农的积极性;其次,建议国家每年从农业发展基金中专项安排扶持广西糖业生产;第三,支持广西大力发展糖业循环经济;第四,建议国家从战略考虑支持对甘蔗良种研究、培育。
  《中国城市经济》:您刚才谈到的糖业循环经济我们很感兴趣,是否可以着重谈谈?
  张少康:好的。这个设想主要是针对广西糖业产业链仍较短,综合利用率总体不高提出的。过去我们榨完糖后蔗渣都要烧掉,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如果通过循环利用我们就可以实现40~50%的回收率,延伸出很多下游产品,比如在蔗渣中加入少量木桨就可以生产出高档文化纸,还可以生产出酒精、乙醇燃料、酵母、有机化肥,生物工程和生态农业也可大有作为。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一个30万吨桨纸项目,大概2~3吨蔗渣就可以生产1吨纸。还有就是酵母,已经引进法国乐斯福集团、广东东糖集团,共同合作建设3万吨酵母和2万吨酵母提取物的项目,大概投资10亿元。应当说,大力发展糖业循环经济是让“甜蜜的事业”更长久的必由之策。
  《中国城市经济》:我们特别注意您强烈反对将食糖列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张少康:食糖作为特殊敏感商品,全世界除了我国和澳大利亚外均对本国糖业实行高关税保护政策,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为95%,而我国仅为15%,与此同时我国现年食糖进口配额为194.5万吨,是国内食糖消费量的20%,已经超过了世贸组织5%的规定,中国糖业做出了巨大让步。而自2005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由于国际糖价暴涨,刺激了各国特别是澳大利亚食糖产量猛增,产量超过消费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消解出口压力,澳方迫切希望通过降低关税加大对华食糖出口量。正如我前面所讲,我国食糖生产成本远高于澳方,在两国食糖竞争力悬殊的情况下,若实行食糖自由贸易,势必会冲击我国食糖市場,直接损害几千万糖农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我国70%的食糖主要用于食品和相关下游产业,食糖价格的大起大落将直接影响到这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进一步说,如果中澳实现食糖自由贸易,将会给巴西、泰国等第三国带来“示范”、“放大”效应,最终中国将完全失去控制食糖的话语权。因此,就目前条件来说,无论从国际竞争角度,还是国内食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将食糖列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都是不明智之举。
其他文献
“你问的问题涉及面有些广”,这位学农出身,从基层脚踏实地成长起来的市委书记言语间显映着务实、直爽的本色,“我还是集中谈谈衢州发展特色经济的情况吧”,厉志海说。  近年来,清丽秀美的衢州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然而,和许多城市不同的是,这座肩负着浙江西部生态保护重任的城市,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各方的特别关注。  “我觉得发展特色经济是提升衢州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他说,“这个竞争力的实质就是错位发展
期刊
一座国土面积和人口仅占安徽省1.2%和2%,却创造了全省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9%的财政收入。如今,这座以骏马为标志形象的新兴工业城市,开始让长三角众城市清晰地听到追赶的急促马蹄声,而当人们将惊羡的目光向他身后延展时,赫然看到的是“一半是山水、一半是诗歌”的柔情本色。“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城市中“黑马”和“千里马”的马鞍山市。  《中国城市经济》:现在比较多的说法是将马鞍山形象地比作中国城市中的一匹“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据了解,目前营口港正在积极实施打造辽中城市群出海口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构想基于怎样的现实需求?  高宝玉:一个战略的科学定位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区位来讲,营口港距沈阳200公里,到抚顺240公里,这样的辐射半径注定了营口港的直接腹地就是辽中城市群。从货运成本来讲,我们的公路、铁路运输都具有转运周期短、货物损耗低的条件。从港口功能讲,我们拥有各种专用码头。正是基于这些显著优势,
期刊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小市,到一个闻名全国的后起之秀,宿迁用了十年时间,这段历史被包括《中国城市经济》(见2007年2月号P32)在内的各大媒体忠实记录着。两会期间,白天参加会议各项议程,晚上还要和不同合作对象洽谈合作事宜,张新实的日程安排总是满满当当。无奈之下,记者只好上门“堵截”。虽然略显疲态,但当谈到宿迁的发展,记者还是能够从他节奏缓和的语气中感到掩饰不住的兴奋。  《中国城市经济》:江
期刊
《中國城市经济》:梧州市占有泛珠三角经济圈与西部大开发的双重区位优势,那么梧州是如何发挥利用这种优势的呢?  余远辉:梧州是一个很古老的城市,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六七十年代,梧州是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内河码头,其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占到整个广西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当时梧州的繁华程度比南宁和桂林还要高。梧州是一个三江交汇的地方,是水上交通的重要枢纽。  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陆路交通发展起来的时
期刊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相关城市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市是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城市,五十多年来,为河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然而,由于特殊原因安阳未能被列入老工业基地城市行列,错过了通过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机遇,如今部分老国有企业发展显露出许多困难。为此,市委书记靳绥东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将安阳列入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建议
期刊
位于甘肃中部的定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清廷:“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此句百年断言,道尽了定西之穷之苦。上世纪末,定西通过实干苦干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进入了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近几年来,定西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产业经济全面起步,经济社会步入较快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定西,给予了三百万定西人
期刊
近几年,驻马店本着“开展东西合作向外引进一批,抓住机遇向上争取一批,深挖内部潜力自筹建设一批”的原则,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了我市的工业化进程,催生了天方药业、昊华骏化、中集华骏、蓝天集团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两会期间,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市委书记宋璇涛。  《中国城市经济》: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必然需要工业经济的支撑,请介绍一下驻马店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宋璇涛:我们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您曾经指出,“战略机遇期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在您看来丽水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什么?如何理解“丽水的发展面临着既要补第一次现代化的课,又要赶第二次现代化的趟这个双重任务”的深层内涵?  楼阳生:丽水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城市,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我市在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列113位,其中增长指数、效益指数、质量指数分列90位、29位、63位。但对浙江省这个发达
期刊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华杰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晋宏就城市与新农村建设问题向本刊记者讲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几乎是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点,都是一样的规划,都是一个摊大饼,都是高楼林立。现在去过一个城市后,就不用去另外一个城市了。不像国外,几百年的建筑都存在,他们的城市就不是统一的几种形状。每个城市有每個城市的特点,深入进去很漂亮。就地取材,实事求是,按照城市自身传统的、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