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口提问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尝试的:①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②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③留给学生提问的时机;④因材施教,有计划地逐步改革。在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质疑问难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学生 提问 提高 素质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可见主动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可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从不动脑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口提问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尝试的。
1.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
长期以来,有些老师在上课时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特别是中差学生的心理会有各种负担,在这种心态下,原本有疑问的也不提,时间一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了。所以就要培养学生从小敢于提问的习惯。
1.1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有质疑的心理基础——敢问。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师生感情,消除对立情绪,教学时语言要和蔼、亲切,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问答不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不恶语伤其自尊心。对学生的提问要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
1.2 督促学生提问。“还有问题吗?”老师在课堂上类似这样的提问太多也太普遍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是学生一片沉寂。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呢?教师事先拟好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老师要认真去解释,去分析,同时对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加以表扬、鼓励,这样,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向你提问。换位置。也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回答。
1.3 就是处理好质疑、释疑的关系。质疑是手段,释疑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效果。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在讲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故意先不讲“1”是什么数。这时,就有学生提问:“老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我(若有所思):“是啊,1是质数呢,还是合数?或者什么都不是?请同学们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讨论一下。”我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真可谓“一举两得”。
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学生有胆量问并有兴趣问,并不等于就能问在重点上、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以这样设想:
2.1 概念教学:为什么这样表达,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拓展上质疑。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字、词质疑。如:“平均分”能否去掉?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
2.2 四则运算教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算理”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如56.28÷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2.3 解决问题教学: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质疑: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数量?
3.留给学生提问的时机
学起于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
3.1 揭示课题,引导联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新知识的导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借用揭示课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引导联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自觉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引导发现,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自学之前提出要求:“看课本后,自己来说说年、月、日有哪些知识,对这一课有什么问题和意见?”然后在让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今年已经是2013年了,为什么书上的日历还是2009年的?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为什么二月的天数这么少?等等。这时,我并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对年、月、日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最后,我抓住学生提出的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讨论、释疑。这样,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2 抓住质疑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授课后,一般应安排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提倡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富有思维性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我利用切拼法转变成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提问:“你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疑问吗?你还可以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4. 因材施教,有计划地逐步改革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是前提;学生爱问是关键。学生会问是核心。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在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质疑问难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学生 提问 提高 素质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可见主动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可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从不动脑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口提问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尝试的。
1.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
长期以来,有些老师在上课时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特别是中差学生的心理会有各种负担,在这种心态下,原本有疑问的也不提,时间一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了。所以就要培养学生从小敢于提问的习惯。
1.1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有质疑的心理基础——敢问。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师生感情,消除对立情绪,教学时语言要和蔼、亲切,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问答不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不恶语伤其自尊心。对学生的提问要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
1.2 督促学生提问。“还有问题吗?”老师在课堂上类似这样的提问太多也太普遍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是学生一片沉寂。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呢?教师事先拟好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老师要认真去解释,去分析,同时对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加以表扬、鼓励,这样,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向你提问。换位置。也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回答。
1.3 就是处理好质疑、释疑的关系。质疑是手段,释疑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效果。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在讲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故意先不讲“1”是什么数。这时,就有学生提问:“老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我(若有所思):“是啊,1是质数呢,还是合数?或者什么都不是?请同学们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讨论一下。”我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真可谓“一举两得”。
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学生有胆量问并有兴趣问,并不等于就能问在重点上、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以这样设想:
2.1 概念教学:为什么这样表达,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拓展上质疑。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字、词质疑。如:“平均分”能否去掉?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
2.2 四则运算教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算理”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如56.28÷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2.3 解决问题教学: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质疑: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数量?
3.留给学生提问的时机
学起于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
3.1 揭示课题,引导联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新知识的导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借用揭示课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引导联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自觉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引导发现,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自学之前提出要求:“看课本后,自己来说说年、月、日有哪些知识,对这一课有什么问题和意见?”然后在让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今年已经是2013年了,为什么书上的日历还是2009年的?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为什么二月的天数这么少?等等。这时,我并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对年、月、日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最后,我抓住学生提出的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讨论、释疑。这样,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2 抓住质疑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授课后,一般应安排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提倡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富有思维性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我利用切拼法转变成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提问:“你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疑问吗?你还可以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4. 因材施教,有计划地逐步改革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是前提;学生爱问是关键。学生会问是核心。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在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质疑问难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