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教师对新时期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感到困惑:例如强调不要“满堂灌”,于是就变成了“满堂问”;要有“宽松的课堂环境”,于是就变成了“纪律宽松的课堂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未能够完全掌握新时期下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而出现的问题。下面,我就新时期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如何组织有四点总结。
一、巧设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另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翻到书本第××页”。这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枯燥无味,从课堂一开始就已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引不起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地理课若能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继续学习下去,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需要巧设课堂“导入”,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对于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的初中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愉快和兴趣仍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之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设置悬念、设置认知冲突、创设迁移情境、逐渐引入等。
例如学习黄河时,我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我说:“同学们,我国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她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我们都亲切地叫她“母亲河”。你知道她的名字吗?”学生们齐答:“黄河。”我继续说:“我国古代许多文人都写过大量有关黄河的诗句,你们知道的有哪几句?”学生议论开了:
“黃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通过联想起这些有关黄河的气势磅礴的诗词,逐渐把学生引入到黄河的学习中来。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为后面的治理好我们共同的母亲河——黄河出谋献策埋下伏笔。
又例如学习土地资源时,我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我写了一个谜语,内容如下:
有一种自然资源,
我们每天都用脚底去亲吻着它,
它只是地球陆地表面薄薄的一层,
但它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是人类最基础、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们有的说是草地,有的说是泥土,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最后我总结并揭开谜底:土地资源。我继续说:“土地资源原来这么重要,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慢慢地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了。这比起一上课就劈头盖脑地讲:我们今天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不讲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下,听教师传授式的讲课,课堂气氛沉闷,这节课效果肯定不佳,但经过这样的导入,课堂效果一定不同。
再例如学习世界的人口时,我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我先给出了以下内容中左边的文字。(内容如下)
你家的人口数:4人
沙坪街道人口数:11万
鹤山市人口数:36万
广东省人口数:8643万
中国人口数:13亿
世界人口数:?
“你家有多少人?”我问学生,学生回答。我接着依次给出了沙坪街道、鹤山市、广东省和中国的人口数,但在“世界人口数”后面,我大大地打了一个“?”,对学生说:“这个数字可要你们来告诉我了。”为了第一个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都快速地查阅着课本或资料。这样,不仅让学生记好了世界人口的数量,同时也通过比较,加深了对人口数量的认识。
又再如学习台湾时,我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我根据《社会主义好》这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改编了歌词,在地理课中唱出来给学生们听,歌词如下:
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带出了学生高涨的情绪,也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台湾岛是我国的宝岛了,为后面台湾岛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好的课堂导入能带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激起学生渴望求知的欲望,能将学生引入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中去,久而久之,还能令学生喜欢地理。
出两例:(1)1912年4月4日夜晚,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在34°W、45°N因撞上冰山而沉没。请你在地图上找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商量打捞事宜。(2)我国一艘海轮在海面上起火,船上人员发出呼救信号,并根据船上的经纬仪记录报告了该船所在的经纬度(137°03′E、33°49′N)。假如你是指挥员,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在地图上找出此起火船只所在的位置,派出救援船火速前往救援。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参与到学习上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而且准确指出位置的学生还充满成功感,这也为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打了一支强心针。
二、多点鼓励,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学生学习信心。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令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情参与,一定要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采取有效的、恰当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总是要被羞辱一下,才能认真做事。事实上,学生都有自尊,都想避免失败,如果教师让他们感到难堪、感到被羞辱的话,只会加重学生为保存面子而逃避学习的现象。据调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赞扬:作业写错了,被老师批评;成绩没考好,被父母斥责……,可以说,能否经常给孩子鼓励、能否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是智慧型教师与平庸型教师的重要区别。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使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师长的严厉苛刻的批评,而是那些难得的激发其心灵的表扬。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采取恰当有效的激励措施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如:不错!说得好!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等。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借用动态语言,如眼神、身势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热情的褒奖。学生答问时,教师就应双目注视学生,流露出柔和热诚的目光,让学生从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赞许、鼓励和喜欢;学生答问时,老师一般应将身体向这个学生前倾,辅以适当的手势,或侧耳倾听,或点头微笑,利用身体语言,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饶有兴趣地听着呢!以鼓励学生大胆积极答题。只有这样多点给予学生鼓励,才能促进和谐课堂的实现,才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才能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新时期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多了,但也给教师更多发挥的自主空间。只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就一定可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巧设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另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翻到书本第××页”。这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枯燥无味,从课堂一开始就已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引不起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地理课若能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继续学习下去,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需要巧设课堂“导入”,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对于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的初中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愉快和兴趣仍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之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设置悬念、设置认知冲突、创设迁移情境、逐渐引入等。
例如学习黄河时,我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我说:“同学们,我国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她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我们都亲切地叫她“母亲河”。你知道她的名字吗?”学生们齐答:“黄河。”我继续说:“我国古代许多文人都写过大量有关黄河的诗句,你们知道的有哪几句?”学生议论开了:
“黃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通过联想起这些有关黄河的气势磅礴的诗词,逐渐把学生引入到黄河的学习中来。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为后面的治理好我们共同的母亲河——黄河出谋献策埋下伏笔。
又例如学习土地资源时,我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我写了一个谜语,内容如下:
有一种自然资源,
我们每天都用脚底去亲吻着它,
它只是地球陆地表面薄薄的一层,
但它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是人类最基础、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们有的说是草地,有的说是泥土,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最后我总结并揭开谜底:土地资源。我继续说:“土地资源原来这么重要,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慢慢地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了。这比起一上课就劈头盖脑地讲:我们今天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不讲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下,听教师传授式的讲课,课堂气氛沉闷,这节课效果肯定不佳,但经过这样的导入,课堂效果一定不同。
再例如学习世界的人口时,我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我先给出了以下内容中左边的文字。(内容如下)
你家的人口数:4人
沙坪街道人口数:11万
鹤山市人口数:36万
广东省人口数:8643万
中国人口数:13亿
世界人口数:?
“你家有多少人?”我问学生,学生回答。我接着依次给出了沙坪街道、鹤山市、广东省和中国的人口数,但在“世界人口数”后面,我大大地打了一个“?”,对学生说:“这个数字可要你们来告诉我了。”为了第一个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都快速地查阅着课本或资料。这样,不仅让学生记好了世界人口的数量,同时也通过比较,加深了对人口数量的认识。
又再如学习台湾时,我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我根据《社会主义好》这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改编了歌词,在地理课中唱出来给学生们听,歌词如下:
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带出了学生高涨的情绪,也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台湾岛是我国的宝岛了,为后面台湾岛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好的课堂导入能带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激起学生渴望求知的欲望,能将学生引入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中去,久而久之,还能令学生喜欢地理。
出两例:(1)1912年4月4日夜晚,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在34°W、45°N因撞上冰山而沉没。请你在地图上找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商量打捞事宜。(2)我国一艘海轮在海面上起火,船上人员发出呼救信号,并根据船上的经纬仪记录报告了该船所在的经纬度(137°03′E、33°49′N)。假如你是指挥员,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在地图上找出此起火船只所在的位置,派出救援船火速前往救援。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参与到学习上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而且准确指出位置的学生还充满成功感,这也为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打了一支强心针。
二、多点鼓励,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学生学习信心。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令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情参与,一定要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采取有效的、恰当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总是要被羞辱一下,才能认真做事。事实上,学生都有自尊,都想避免失败,如果教师让他们感到难堪、感到被羞辱的话,只会加重学生为保存面子而逃避学习的现象。据调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赞扬:作业写错了,被老师批评;成绩没考好,被父母斥责……,可以说,能否经常给孩子鼓励、能否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是智慧型教师与平庸型教师的重要区别。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使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师长的严厉苛刻的批评,而是那些难得的激发其心灵的表扬。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采取恰当有效的激励措施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如:不错!说得好!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等。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借用动态语言,如眼神、身势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热情的褒奖。学生答问时,教师就应双目注视学生,流露出柔和热诚的目光,让学生从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赞许、鼓励和喜欢;学生答问时,老师一般应将身体向这个学生前倾,辅以适当的手势,或侧耳倾听,或点头微笑,利用身体语言,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饶有兴趣地听着呢!以鼓励学生大胆积极答题。只有这样多点给予学生鼓励,才能促进和谐课堂的实现,才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才能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新时期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多了,但也给教师更多发挥的自主空间。只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就一定可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