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与终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极富盛名,影响了美国一代人,至今仍被广为流传;马尔科姆·考利是这样评价他的——“单纯的天才的因素,富于想象力的品质”。其中,《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贵族家庭的没落与腐坏,可以看到人性中难以忽视的恶劣与黑暗,可以看到濒亡之人脑海中的纷繁与混乱;然而,最重要是,这部作品使人感受到了对纯真的追寻,以及人性的复活。本文将在简单分析人物、创作手法的基础上,阐释阅读时个人的所思所感,叙述个人的独特理解和阅读心得。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读后感 人物分析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李文俊译版序章上,对小说书名来由的说明,出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台词。“The Sound and The Fury”,福克納赐予这部书这样一个名字,也被译为“声音与愤怒”,但是我更偏爱“喧哗与骚动”这个名字,正如康普生夫妻、昆丁、杰生、凯蒂、班吉等等的人生历程,正如走向末路的康普生家族的面貌,正如南北战争之后整个美国南方社会景象。
  刚翻开这部书的时候,我的思绪是凌乱的。为什么刚才还在讲述沿着栏杆走,后面没有征兆的突然就开始说起另外一件事,这之间有什么关联,是谁在说话。读到三十几页,慢慢明白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切换关系,主要的人物也慢慢认识之后,就不自觉的被这部书中压抑、悲观甚至有些绝望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书的最后,以迪尔西的视角所写得附录的最后,迪尔西说:“他们在苦熬。”注释说,“他们”指的是黑人,但是我想,在苦熬的不仅仅是黑人们,还有康普生家族中的每一个人,是经历了一场社会浩劫后,南方没落家族,尤其是身为后代的每一个人。由此看来,受到众人欢呼的南北战争,尽管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被人歌颂至今,但是仍然免不了一部分人在这场战斗中受到难以磨灭的伤害。从美国历史和北方的美国来看,南方是解放了的南方,但是对于那些南方的奴隶主家庭的贵族以及他们的子孙而言,南方是压抑的南方,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的南方,是整个曾经存在的社会观念、传统一一崩坏的南方。
  意识流。一个简单的名词蕴含了丰富的意义,真实的反映了一个人,一个生存着、挣扎着生存着的人的脑海中喷薄而出的画面。他不会在思考时说,“我想”,更不会在做完一件事后才开始思考,思绪、记忆总是如潮水一般,突然涌现,无法制止,谁不是如此?而我们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毫无征兆的,现实与记忆穿插交错,断断续续却又不做停留。这在昆丁一部分尤其明显,1910年6月2日,小说仅仅描写了这一天昆丁的状态,这是一个自杀者的弥留之日,是死前的最后一天,他的脑中混乱不堪,各种记忆涌入脑海,急促而络绎不绝,所以很多地方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就像昆丁内心一样焦急。思绪会在他人话语说到一半的时候就涌入,到最后,昆丁甚至无法分清现实与梦境,对吉拉德大打出手。那个时刻,昆丁的神经质已经达到极致乃至爆表的地步,好像一个发了高烧神志不清的病人。没错,他是神经质的,他对时间无比偏执;他又是极其敏感的,无时无刻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然而正是这样的昆丁,却爱上了自己的妹妹。他渴望与凯蒂有一段“伊甸园”式的纯洁爱情,可这种理想却被生活的现实与凯蒂的放浪打破。顽固的守着“康普生”的传统、在痛苦中挣扎着的昆丁,不惜一次次用死来维护,想要杀了凯蒂那次也好,谎说自己犯了乱伦罪也好,乃至最后自杀也好。昆丁总让我想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肩负重任,给自己过多的压力,想得太多太多而缺少行动力,自认为充满勇气可是真正需要时却总也无法表现出来。忘记在哪里看到的话,所有的自杀者均为胆小者,均为逃避者。昆丁或许亦是如此,逃避着康普生穷途末路的现实,逃避着凯蒂的放纵、杰生的奸诈、班吉的痴傻,逃避着悲剧的一家人,逃避着自己可怜的命运。昆丁的各种感觉无比敏锐,他能嗅到“河水”的气味,能听到细微的钟表的声响,能看到河水很深很深的地方,这或许跟他自杀之前极度亢奋有关系。昆丁又是理想主义者的代表,他对妹妹凯蒂美好爱情的幻想正印证了这一点,然而理想主义达到极致就极易走向破灭,就像最后在痛苦中挣扎的昆丁跳入冰冷冷的河水,结束自己的一生。昆丁这一部分说的有点多,因为在看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煎熬,每每把自己代入昆丁的处境,都感到无比压抑和绝望,很多事情身不由己,无法抉择,只能走向灭亡。
  班吉那一部分记忆延展面很广,我原本认为这一部分是最杂乱生涩的,毕竟班吉是一个傻瓜,但是与昆丁杂乱不堪的思绪相比,班吉的所想所感都算比较清晰的,也比较客观,毕竟作为一个智商只有三岁的人来说,思考的深度确实比较有限。唯一比较难理解的恐怕就是班吉总是难以理解无法表达的一些东西,“绿色的花”(实际上是绿叶),父亲与大哥死去的晚上“迪尔西的歌声”(实际上是哭喊声)之类的,以及作为一个傻瓜,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他能嗅到死亡的味道,能感受到凯蒂失去贞洁,尽管没人告诉过他这些。班吉与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傻瓜”都不同,不管是堂吉诃德、阿廖沙,还是吉姆佩尔。然而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单纯如他们,永远用最简单的目光审视世界,或美或丑,一切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杰生那一部分就像一个冷酷奸诈的商人在自说自话。从他的独白中,可以看到,杰生就是新南方衍生出来的唯利益主义者的代表,冷酷、贪婪、奸诈,是最不受作者福克纳待见的一个人物,是他最想批判的一类人。杰生的“恶”是单纯的,这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有一些单薄,不够立体。这三个叙述者(班吉、昆丁、杰生),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太正常,身为痴呆的班吉不必说,昆丁是个神经质,自杀之前的他更是无比亢奋神志不清,杰生有着头痛病,又是个偏执狂,还有点虐待狂的倾向,这也致使福克纳意识流手法的使用具有必要性必然性。
  三个部分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凯蒂,堕落的凯蒂,可怜的凯蒂。三个儿子眼中,凯蒂是截然不同的人。班吉说她的身上有树的香味,令人安心的味道,在班吉的世界中,凯蒂是一个善解人意、爱憎分明、疼爱他的好姐姐,也是他世界的中心。昆丁说伴随着她总会闻到忍冬的香味,好闻却又令人心烦意乱,她是自己深爱的妹妹,可家族也因她而蒙羞,他的美好理想也因她而彻底破灭。杰生对她的感情就无比明确了,只有彻骨的恨意,可以说他对所有人都怀着恨意,剥夺了他上大学机会的昆丁也好,使家庭堕落的凯蒂也好,亦或者剥夺了家人的爱的班吉也好,继承母亲放浪骨子的小昆丁也好,他都恨着。他对凯蒂的恨意尤为明显,私用凯蒂寄给小昆丁的抚养费,冷酷对待她的女儿小昆丁,那次收了凯蒂的钱答应让她见女儿,却驾着马车匆匆略过,使得凯蒂只看到一眼,读到那处我都感到无比愤怒,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坏到这种地步呢!在昆丁那一部分,凯蒂是一个堕落的贵族女人,放浪成性,令人感到焦急,可是她在听到达尔顿名字时加快的心跳,以及最后不得已嫁给赫伯特而郁郁寡欢,又让人开始同情起来,那是一个女人没有权利的时代,是一个女人被瞧不起的时代,她不过是想逃开这一切,不过是想追求自己的生活,这怎么不让人同情呢?在杰生的部分,杰生对她恨得牙痒痒,可是这更让人对她无比同情了。那个时候,凯蒂已经一无所有,只剩下亲骨肉小昆丁,可是却连看她一眼都做不到,寄过去的关爱却被杰生狠狠剥夺。曾有一段她与杰生的对话,杰生说:“你反正再也没什么可以丢失了。”于是她笑了,笑到停不下,“对了,我再也没什么可以丢失的了,什么——什么——什么也没有了。”多么心酸的母亲,令人同情,让人可怜。
  康普生家族的所有的人,尤其是三个儿子与凯蒂,都是这样的苦度人生,唯有黑仆人迪尔西维系着整个家族。她站在这个家庭的废墟上,像一座倾斜的烟囱,高傲、坚贞、不屈不挠。福克纳说;“迪尔西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因为她勇敢、大胆、豪爽、温存、诚实。她比我自己勇敢得多,也豪爽得多。”在她那里,我看到了神恩的宁静,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活。1928年复活节这一天,她去教堂礼拜,听牧师布道,流下两行申请的泪水。回到家中,她反复说着:“我看到了始,也看到了终……”
  康普生家族的始与终,就在这个老黑人泪水的映射中,落下帷幕。
其他文献
摘 要:纯文本与影像的关系的实践性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上。由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并且引人关注。《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社会语境的演化史、电影承载形式的多元性以及影视改编观念的变化。其改编历程在原作的基础上呈现出继承——颠覆——回归有机转变的态势。  关键词:继承 嬗变 西游记 改编  一、经典阶段:以作者的名义  作为中国明清时期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西游记
期刊
摘 要:2015年湖南卫视播出的《偶像来了》以“女神生活体验秀”作为节目定位,获得高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成绩;第二季节目改名《我们来了》,延续第一季的制作模式,以展现女性明星的个人魅力,传递温暖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风俗和文化介绍,达到寓教于乐的节目效果。本文旨在以符号聚合理论对明星生活体验节目的价值取向和构建策略进行分析,为探讨此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处找到值得借鉴的方法。  关键
期刊
摘 要:从教师的角度,结合大学法语教学经验,以武汉商学院为例,阐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院校 大学法语教学 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口在使用法语。法语不仅是法国、加拿大魁北克省、比利时、瑞士等国的第一语言,而且也是许多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如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里等。法语同时也是联合国、欧盟、国际奥委会的
期刊
摘 要: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和独特的训练方式,长久以来都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个性鲜明,独立自主,活泼开朗,不拘小节。这些特点给高职院校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数量的增多,辅导员在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的骨干,对指导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英语创新理论的研究以及改革,入校新生的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受到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教师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内在的英语学习热情,学生则需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本文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拟分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自主英语学习情况,为以后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大一新生 自主英语学习  一、引言  正所谓“世界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选调生作为公务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各级组织部门对选调生的培养均高度重视,把他们作为党政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因此,选调生群体绩效考核理应与一般公务员有所区别,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结合词频分析法以及专家意见等多种方法,建立了选调生考核指标,并运用德尔菲专家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选调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期对选调生的培养和考察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选调生 绩效考核  选调生工作,最早
期刊
摘 要: 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口流动加剧,西安成为外地人口的聚集区,普通话普及的步伐加快,西安的本地方言的使用和内部结构系统受到很大影响。西安方言作为中原官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是古都西安深厚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大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本文将通过分析整理田野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和信息,从普通话的普及环境下西安方言的使用情况和内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西安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淳熙元年和庆元元年,辛弃疾两次被贬于朝堂之外,这时期的词作数量明显增加,其深厚的政治热情和国家兴亡的哀叹在词中得到了本体的呈现,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以及颓放归隐的心境在其友情词中都有所展露,矛盾不一。文章以辛弃疾罢官退隐时创作的友情词为文本,分析辛弃疾当时在出世与入世选择之间的矛盾心理。  关键词:辛弃疾 罢官退隐 友情词 矛盾心理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南渡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
期刊
摘 要:历代小学类著述在论述文字之际,对《山海经》及郭璞注文多有征引及讨论,将这一部分资料汇集起来,对《山海经》的文本完善及名物训释等方面皆有所助益,今试以《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等九部著作为例,对此略加说明。  关键词:小学类著述 山海经 校勘 训诂  《山海经》名物众多,其同时代及其后的小学著述在创作之时,往往对其有所参照;而郭璞注简约近古,后世小学类著述对该注也多有征引。因此,将历代小学
期刊
摘 要:源于延安整风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在建国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场知识分子改造运动随后波到其他领域,对当时及之后众多知识分子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进行浅析,并将老舍的命运穿插到运动中,以及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整体了解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关键词:知识分子 建国初期 思想改造运动 老舍  一、绪论  建国初期,国家建设急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