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人鲳”是脂鲤目脂鲤科锯鲑脂鲤亚科锯鲑脂鲤属鱼类的俗称,这类鱼主要产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目前已经作为观赏鱼类被引入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鉴于目前国内对这一类群的鱼类了解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有关“食人鲳”的形态学和生物学信息,并针对食人鲳的英文名Piranha的中文译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Piranha,脂鲤,分类,中文译法
Piranha是对一类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并可能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鱼类的统称。目前,我国公众普遍称这类鱼为“食人鲳”或“食人鱼”;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中将其译作锯脂鲤或比拉鱼;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将其译作比拉鱼;也有译作水虎鱼的。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称谓都有失偏颇。在讨论Piranha的中文译法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类鱼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分类地位
Piranha并非指某一种特定的鱼,而是一个类群,可能包括几种鱼类,这一类鱼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在鱼类分类学上都属于脂鲤目(Characiformes)脂鲤科(Characidae)。
脂鲤科鱼类主要分布在包括美国的得克萨斯和墨西哥在内的北美洲南部、中美、南美和非洲大陆,共有4亚科166属840多种。按照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植食性、肉食性和半寄生性种类。“食人鲳”属于脂鲤科中的锯鲑脂鲤亚科(Serrasalminae)。这一亚科的鱼类常有腹棱和棱鳞;背鳍前常有1棘,背鳍也较其他脂鲤类长;鳞小而数目多;牙齿的形态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有的种类上颌骨小而无齿。锯鲑脂鲤亚科只一属,即锯鲑脂鲤属(Serrasalmus)。根据牙齿结构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5个亚属,分别为Pygopristis(1种),Pristobrycon(至少4种),Serrasalmus(指名亚属,10种或更多),Taddyella(Rooseveltiella)(2种或更多),Pygocentrus(1种,局限分布于SaoFrancisco河)。对于亚属的划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我们通常所谓的“食人鲳”,主要是指红腹锯鲑脂鲤(Serrasalmusnattereri)。红腹锯鲑脂鲤为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标准长)可达30余厘米,最大体重可达4千克左右;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从巴拉圭到巴西东北部沿海的诸河流中均有分布。除亚马逊河流域外,南美洲北部的奥里诺科河(OrinocoBasin)和Paraná河也都可见其踪影。红腹锯鲑脂鲤体型侧扁,腹部有锯齿状边缘,背部具脂鳍。背鳍16~18;臀鳍28~32。尾鳍顶端微凹。体色多样不定,取决于年龄的不同和生活环境条件的不同,体侧和头部的颜色随年龄变化会有所变化。10~15厘米长的健康个体,背部从蓝灰色到棕灰色;体侧淡棕色到微橄榄色,并散布银色具金属光泽的小点;身体下部,包括胸鳍和腹鳍,则呈现淡红色到血红色;背鳍和尾鳍外缘黑色,内侧微白;臀鳍红色具黑缘(Sterba,1959)。体色上的这些特点,也是红腹锯鲑脂鲤作为一种观赏鱼而被引入很多国家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该鱼为肉食性,主要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又以其捕食行为凶猛而著称,这样的一种生态行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对血腥场面的刺激,这可能也是该鱼成为观赏鱼的原因之一。
Piranha的中文译法
“食人鲳”的称谓实际上源于这类鱼拥有与我们常见的鲳(也有人称其为平鱼)相类似的体型,而实际上鲳是指鲈形目(Perciformes)鲳科(Stromateidae)银鲳属(Pampus)的鱼类。食人鲳和鲳在鱼类分类学上根本不属同类,亲缘关系相距甚远,只是从体型上看二者有些相似而已。从动物进化的角度来看,食人鲳与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背部多有一个小小的脂鳍(这类脂鳍内部没有鳍条,为脂肪组织所充填),所以我国鱼类学家通常称其为“脂鲤”;又因为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鱼类也具有类似的脂鳍,两者在这一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也有称其为“鲑鲤”的。
再从所谓食人的角度来讨论,尽管围绕“食人鲳”有着不少的传说,但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实际上“食人鲳”并没有像我们大多数人所想象中的那样可怕甚至恐怖;至于“食人鲳”袭击人畜,由于它们彼此间生活环境完全不同(水中和陆地),少有直接接触的机会,有关“食人鲳”直接攻击人畜的报道,多数局限于传说和人为地夸大。即便是最为凶猛剽悍的红腹锯鲑脂鲤(Serrasalmusnattereri)也不会对人畜造成太大的直接威胁。作为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其主要的食物仍然是其他一些小型鱼类、两栖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食人鲳这种称谓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类鱼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家对这种鱼生活习性上的误解,但是这样一个名称,却使得它作为观赏鱼,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锯脂鲤”的译法很好地反映了这类鱼的分类地位,相对来讲可能更加科学一些。我们所指的真正的Piranha,实际上是锯鲑脂鲤属的鱼类,这一属鱼类英文称谓是TruePiranha,其拉丁文为Serrasalmus。这一拉丁文中的前缀Serra意为“锯”;而Serra后面的salm,意为“鲑属鱼类”,所以根据拉丁文的原意,应该翻译作锯鲑脂鲤最为妥当。这一称谓可以很好地反映Piranha的分类地位和一定的形态特征。
“比拉鱼”显然是Piranha的音译,因为我国并无这种鱼的分布,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来解释,采用音译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办法,但它的缺点是既不能反映该名词的特征或是属性,更缺乏形象的支持,使得读者不能联系到实际的物体上,所以虽然有中文译名,可实际上和没有的效果差不多,似也不可取。
“水虎鱼”的称谓很好地说明了这类鱼的凶猛习性,并且还是比较形象的比喻,谓其为水中之虎,从而喻其凶猛可怕,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译法。但是由于这种称谓没有得到普及,普通读者仍然不能很好地联系到实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综合上面的讨论,“食人鲳”这一称谓虽然还有其缺陷,但是已经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同时也一定程度说明了这类鱼凶猛的行为特点,因此Piranha在一般性的文章中作为俗称被译为“食人鲳”应无问题。但是如果应用在更为严肃的科学文章中,似乎“锯鲑脂鲤”更加可取。至于其他称谓,因为同一名词不宜有太多译法,只能割舍了。
①本文得到特殊学科人才培养基金和瑞典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资助。
关键词:Piranha,脂鲤,分类,中文译法
Piranha是对一类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并可能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鱼类的统称。目前,我国公众普遍称这类鱼为“食人鲳”或“食人鱼”;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中将其译作锯脂鲤或比拉鱼;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将其译作比拉鱼;也有译作水虎鱼的。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称谓都有失偏颇。在讨论Piranha的中文译法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类鱼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分类地位
Piranha并非指某一种特定的鱼,而是一个类群,可能包括几种鱼类,这一类鱼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在鱼类分类学上都属于脂鲤目(Characiformes)脂鲤科(Characidae)。
脂鲤科鱼类主要分布在包括美国的得克萨斯和墨西哥在内的北美洲南部、中美、南美和非洲大陆,共有4亚科166属840多种。按照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植食性、肉食性和半寄生性种类。“食人鲳”属于脂鲤科中的锯鲑脂鲤亚科(Serrasalminae)。这一亚科的鱼类常有腹棱和棱鳞;背鳍前常有1棘,背鳍也较其他脂鲤类长;鳞小而数目多;牙齿的形态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有的种类上颌骨小而无齿。锯鲑脂鲤亚科只一属,即锯鲑脂鲤属(Serrasalmus)。根据牙齿结构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5个亚属,分别为Pygopristis(1种),Pristobrycon(至少4种),Serrasalmus(指名亚属,10种或更多),Taddyella(Rooseveltiella)(2种或更多),Pygocentrus(1种,局限分布于SaoFrancisco河)。对于亚属的划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我们通常所谓的“食人鲳”,主要是指红腹锯鲑脂鲤(Serrasalmusnattereri)。红腹锯鲑脂鲤为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标准长)可达30余厘米,最大体重可达4千克左右;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从巴拉圭到巴西东北部沿海的诸河流中均有分布。除亚马逊河流域外,南美洲北部的奥里诺科河(OrinocoBasin)和Paraná河也都可见其踪影。红腹锯鲑脂鲤体型侧扁,腹部有锯齿状边缘,背部具脂鳍。背鳍16~18;臀鳍28~32。尾鳍顶端微凹。体色多样不定,取决于年龄的不同和生活环境条件的不同,体侧和头部的颜色随年龄变化会有所变化。10~15厘米长的健康个体,背部从蓝灰色到棕灰色;体侧淡棕色到微橄榄色,并散布银色具金属光泽的小点;身体下部,包括胸鳍和腹鳍,则呈现淡红色到血红色;背鳍和尾鳍外缘黑色,内侧微白;臀鳍红色具黑缘(Sterba,1959)。体色上的这些特点,也是红腹锯鲑脂鲤作为一种观赏鱼而被引入很多国家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该鱼为肉食性,主要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又以其捕食行为凶猛而著称,这样的一种生态行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对血腥场面的刺激,这可能也是该鱼成为观赏鱼的原因之一。
Piranha的中文译法
“食人鲳”的称谓实际上源于这类鱼拥有与我们常见的鲳(也有人称其为平鱼)相类似的体型,而实际上鲳是指鲈形目(Perciformes)鲳科(Stromateidae)银鲳属(Pampus)的鱼类。食人鲳和鲳在鱼类分类学上根本不属同类,亲缘关系相距甚远,只是从体型上看二者有些相似而已。从动物进化的角度来看,食人鲳与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背部多有一个小小的脂鳍(这类脂鳍内部没有鳍条,为脂肪组织所充填),所以我国鱼类学家通常称其为“脂鲤”;又因为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鱼类也具有类似的脂鳍,两者在这一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也有称其为“鲑鲤”的。
再从所谓食人的角度来讨论,尽管围绕“食人鲳”有着不少的传说,但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实际上“食人鲳”并没有像我们大多数人所想象中的那样可怕甚至恐怖;至于“食人鲳”袭击人畜,由于它们彼此间生活环境完全不同(水中和陆地),少有直接接触的机会,有关“食人鲳”直接攻击人畜的报道,多数局限于传说和人为地夸大。即便是最为凶猛剽悍的红腹锯鲑脂鲤(Serrasalmusnattereri)也不会对人畜造成太大的直接威胁。作为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其主要的食物仍然是其他一些小型鱼类、两栖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食人鲳这种称谓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类鱼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家对这种鱼生活习性上的误解,但是这样一个名称,却使得它作为观赏鱼,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锯脂鲤”的译法很好地反映了这类鱼的分类地位,相对来讲可能更加科学一些。我们所指的真正的Piranha,实际上是锯鲑脂鲤属的鱼类,这一属鱼类英文称谓是TruePiranha,其拉丁文为Serrasalmus。这一拉丁文中的前缀Serra意为“锯”;而Serra后面的salm,意为“鲑属鱼类”,所以根据拉丁文的原意,应该翻译作锯鲑脂鲤最为妥当。这一称谓可以很好地反映Piranha的分类地位和一定的形态特征。
“比拉鱼”显然是Piranha的音译,因为我国并无这种鱼的分布,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来解释,采用音译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办法,但它的缺点是既不能反映该名词的特征或是属性,更缺乏形象的支持,使得读者不能联系到实际的物体上,所以虽然有中文译名,可实际上和没有的效果差不多,似也不可取。
“水虎鱼”的称谓很好地说明了这类鱼的凶猛习性,并且还是比较形象的比喻,谓其为水中之虎,从而喻其凶猛可怕,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译法。但是由于这种称谓没有得到普及,普通读者仍然不能很好地联系到实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综合上面的讨论,“食人鲳”这一称谓虽然还有其缺陷,但是已经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同时也一定程度说明了这类鱼凶猛的行为特点,因此Piranha在一般性的文章中作为俗称被译为“食人鲳”应无问题。但是如果应用在更为严肃的科学文章中,似乎“锯鲑脂鲤”更加可取。至于其他称谓,因为同一名词不宜有太多译法,只能割舍了。
①本文得到特殊学科人才培养基金和瑞典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