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耕耘乡土艺术的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l7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谈敬德曲艺作品演唱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谈敬德是锣鼓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位乡土艺术辛勤的守望者和耕耘者。
  锣鼓书发源于上海市郊的南汇县(今属浦东新区)。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最初是在上海市郊类似道教道场的“太保”仪式上说唱的,借以酬神驱邪,祈祷福祉。后来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走出,演变成为说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民间唱说形式,名之为“太保书”。艺人一般在年节或农闲时,在庙会、祠堂、村舍里演唱。后又延伸到平时在城鎮的茶园、书场演出。它主要活跃于沪郊浦江东西,并流传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锣鼓书的传统书目有《网船过渡》《九更天》《七剑十三侠》等。抗战时期,锣鼓书进入上海市区,1945年成立了上海市永裕说书研究社,涌现出胡善言、王俊发等知名艺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编演新节目,如《打盐局》《王婆骂鸡》等,曲种改名为“锣鼓书”,并成立了南汇曲艺团。
  锣鼓书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最先是由一人演出,演唱者坐在桌旁,桌上置一书鼓,艺人右手执鼓签击鼓,左手大拇指上套一镗锣,另外,四指夹锣锤敲锣。锣鼓为说唱打节拍, 并渲染气氛。演唱的曲调有东乡调、西乡调、平调等,富于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特色。后来逐渐改坐唱为站唱,改单人为两人、多人演唱,并增加伴奏乐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锣鼓书活跃在群众文艺舞台上,编演了《水乡新歌》《电脑姻缘》《真情献给城里人》等新节目,表演形式也有所创新。南汇锣鼓书是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得以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民间乡土艺术之一,弥足珍贵。
  谈敬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浦东南汇人,他在上小学时,就接触了当时流行在南汇的乡土艺术锣鼓书,这种曲艺艺术“一只镗锣,一只书鼓、书钹,边唱边敲击”,说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1961年,谈敬德进了浦东新场镇文化馆工作,于是学唱锣鼓书,研究锣鼓书,创作锣鼓书作品,传承锣鼓书,成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在锣鼓书艺术园地里整整耕耘了55年。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锣鼓书逐渐衰落,连屈指可数的几位老艺人也相继被迫改行,但谈敬德却舍不得这门艺术就此销声匿迹。他到处寻访老艺人,三顾茅庐,拜师学艺。那些老艺人深受感动,向他悉心传授了锣鼓书的传统书目、演唱技艺、伴奏技巧。在那锣鼓书举步维艰的年代,是谈敬德把这颗乡土艺术的种子保留了下来。
  他先是学唱锣鼓书,继而研究锣鼓书,传承锣鼓书,创作锣鼓书新作品。谈敬德在自己的作品演唱会说,他开始是从上海市群艺馆的邹群老师那里得到锣鼓书的资料的,邹群老师在病中曾嘱咐谈敬德:“以后锣鼓书要靠你传下去了。”就是这么一句话,此后几十年中,他担负起了锣鼓书的收集、研究、传播、创作的重任。为了锣鼓书,他四处奔走,到处呼号,埋头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上海编纂《中国曲艺志·上海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当时我担任曲艺志编辑部负责人和音乐集成编辑,谈敬德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担任曲艺志撰稿人、曲艺音乐集成编辑,我们共事了十几年。这期间,他尽力挖掘锣鼓书资料,系统调查了锣鼓书的发展历史、书目、曲调、名家艺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文献。
  新世纪2003年,南汇锣鼓书被文化部列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谈敬德更是担负起了锣鼓书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创新的重任。他到处搜集资料,整理、挖掘、抢救了《月儿令》《东乡镗锣》等30多个古曲、100多个曲目,他还创办起锣鼓陈列室,编写锣鼓书的著作。他传授了康文英、顾佳美、赵金芳等传承人,在新场镇、惠南镇、祝桥镇等地创建了多个锣鼓书培训基地,为23所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锣鼓书音乐唱腔,使锣鼓书走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热爱锣鼓书、演唱锣鼓书的青少年,真正做到了“向民间发扬,向年青人普及”的目的。所以浦东南汇的锣鼓书传承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谈敬德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锣鼓书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重要的是活态保护,就是要把原汁原味的艺术形态保护好,要在人脉和文脉两个方面传承下去,让它活在今天的艺术舞台上,活在今天守望老百姓的生活里。这就要求在传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群众的需求进行创新。谈敬德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把传承和创新打通了,结合起来了。他一面整理老的资料,一面创作新的锣鼓书曲目。他从1979年就开始创作,到了新世纪,他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期。他创作的锣鼓书及宣卷、上海说唱、表演唱等作品达300余个,其中《花与瓜》等多个作品荣获全国群文最高奖“群星奖”。在创作过程中,他从内容出发,吸收其他姐妹艺术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锣鼓书的音乐曲调、伴奏以及演出形式,使锣鼓书在艺术形式方面有所吸收,有所拓展,有所发展。
  谈敬德创作的新作品,从生活出发,写的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如《村官审鸡》《生意经》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如《梅花章》《百姓平台》等,内容接地气,传播正能量,歌颂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大多采撷于老百姓的唇舌,生动,风趣,亲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形式上,既保持原有曲种的浓郁乡土特色,又富有时代色彩。比如他作曲的《花与瓜》,主要运用上海说唱的“金铃塔”曲调,但揉进了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的旋律,而且用的自然熨贴,使作品充满的时代气息,反映了新农村的风貌。通过谈敬德一系列的新作品,使乡土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这也推进了锣鼓书的普及和传承。
  谈敬德无论学艺,研究,传承,创作都体现出一种“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心不旁骛,不受外界各种干扰和诱惑,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认真,勤奋,锲而不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前,锣鼓书的理论几乎是空白,他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从浩瀚的史料和现实生活中搜集、爬梳、整理,而且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撰写了一部部研究锣鼓书的著作,填补了空白。在创作方面,他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体验群众生活,汲取创作素材。他创作作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往往数易其稿,不厌其烦地修改加工,力求完善。
  谈敬德在锣鼓书园地里坚守和耕耘了整整55年,这是他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的体现。我们要向谈敬德老师的坚守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表示敬意!
其他文献
“译路同行——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近日在上海市文联隆重举行。会上播放的纪录短片生动回顾了协会30年来薪火相传、坚忍不拔,奋发图强、英才辈出的历程。大会向夏仲翼、戴炜栋两位老会长以及已故译协首任会长草婴的遗孀盛天民同志献上鲜花,感谢他们为译协的成长、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时举行了“翻译成就奖”和“翻译新人奖”表彰活动。王滨滨、朱振武、李定军、吴洪、张春柏、郑体武、宫宝荣、柴明颎、高宁、裴胜
期刊
中国文化报刊文说,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近年来上海地区传统饮食类非遗项目的总体生存发展状况良好。比如,上海梨膏糖食品厂的年销售额平均在400万元以上,而上海黄酒的生产企业总销售额更是在亿元以上。然而在较好的经济效益背后,我们也不得不冷静思考当下此类项目在传承保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上海梨膏糖食品厂使用的多种传统器具就因不符合相关规定被要求更换;钱万隆酱油的传统生产工艺也因为卫生问题,受到
期刊
由上海电影家协会和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海上电影论坛”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作曲家、音乐家胡伟立与上戏师生及音乐爱好者们分享了他的音乐创作之路。1937年生于香港的胡伟立,主要作品有《神州行组曲》《北国风云》《C大调中胡协奏曲》等大型合奏曲。歌曲《一起走过的日子》获港台“十大中文金曲奖”,并入围第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奖”。电影《智取威虎山》《东方三侠》《至尊无上2》《新不了情》《审死
期刊
光明日报刊文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黄式宪在2016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上,炮轰《捉妖记》《美人鱼》两部高票房影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出中国电影自《可可西里》以来的12年一直处于倒退水平,并对前段时间制片人方励下跪求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的做法提出批评。批评高票房电影是有风险的,因为这与许多观众的审美趣味直接对立,而拂逆大众审美极容易激发非理性情绪。近些年来,多少艺术领域的讨论最后沦为社交媒体
期刊
2016中国高校影视声音教学与创作研讨会日前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来自电影声音教育与创作领域的数十名著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共聚一堂,交流并探讨了当下中国电影声音教育与创作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讨会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声音艺术工作委员会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承办。2016中国高校影视声音教学与创作研讨会的学术论坛环节由第
期刊
2016年6月1日,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刘海粟美术馆承办,上海书协青少年书法委员会协办的2016上海市青少年书法艺术奖颁奖仪式暨2016年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开幕式在上海文联展厅举行。2016上海青少年书法艺术奖共评选出青年作者4名,少年作者10名,艺术奖提名青年作者5名,少年作者13名。上海书协将为这些优秀的青少年作者举办展览、编撰作品集,并在媒体上进行宣传。出席
期刊
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现代民生美术馆主办、复旦大学“奇境译坊”协办的首期“经典与翻译”系列讲座——“诗歌经典经得起翻译的‘折腾’吗?”近日在上海现代民生美术馆举行,上海译协会员和诗歌爱好者百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上海译协会员、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副教授王柏华主持。陈黎、郑体武、树才、海岸、包慧怡等五位诗歌翻译家分别从不同的语种、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诗歌翻译的见地。上海译协副会长、上外文学研究院院长
期刊
近日,由上海市文联主管社团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与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福利会出版社联合主办,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台湾)、香港儿童文艺协会协办,上海市文达学校、《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看图说话》编辑部承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和香港儿童绘本高端论坛在上海文达学校举行。海峡两岸和香港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教育专家、出版工作者、绘本教学工作者等各方面人士百余人参加活动。论坛上,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们
期刊
壹  第一次面对面地采访顾兆琳老师,是两年前的冬天,昆五大班的学员即将迎来毕业,我想为这群寄寓了昆曲未来希望的年轻人写一篇稿子。这个“中国戏曲教育历史上第一个昆曲本科班”,最早正是由时任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的顾兆琳和当时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共同策划并最终促成的。我们在顾老师家附近的小咖啡馆里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决意办班的缘起、招生方式及未来课程设置的考量,乃至学员毕业之后的出路,一直谈到对于昆曲未
期刊
前几天我在戏剧学院遇到任广智,我们是相识50多年的朋友了,见了面自然会说起文艺界的一些事情。我问起焦晃的近况,他说焦晃前几天邀他一起排一个朗诵节目,正在忙。说到这里,我很感慨,快80岁了,还是闲不住,一个人的脾气真是改不了的。  一提起焦晃,他的形象立刻在我眼前活动起来:挺拔,头发略长,微风吹来,会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人们常会把他与浪漫联系起来,其实,焦晃并不浪漫,他倒是个很现实很顶真的人。他执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