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的重要责任。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概论”课面临着“课时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声誉不高”的尴尬境地,与“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的期待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概论”课教学内容统一的背景下,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运用网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然是“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有鉴于此,自2011年9月开始,本课题组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概论”课程组,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了网络教学环节进行了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经过三年多的实施,初步构建起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三年来授课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在全体授课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整理意见,对“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创新价值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一 “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在传统教学之外,开辟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和形式,是“概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网络进行“概论”课教学,就是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并辅以即时通信工具、FTP传输等技术工具付诸实施,其实质是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概论”课教学,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1]
  之所以要进行网络化教学改革,首先源于日益强大的网络传媒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思想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中国上网人数居世界首位,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95%在校大学生是网民,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引领者和追随者,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非常密切,网络传媒已经成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娱乐、交友和沟通的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新形式的传播媒体,网络传媒以其互动性、时效性、个性化、全面性和网络效应全方位渗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大学生网络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远超普通民众,他们信息来源多样,他们可以通过校园BBS、QQ、公共论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各种国内外网站获得信息。网络工具具有强大的搜索能力,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大学生可以迅速、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可以掌握比教师更多的信息。[2]
  运用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教学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因其具备“资源共享性、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够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满足大学生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同样表明:赞同和支持“概论”课程网络化改革的学生比例高达94.6%。
  同时,不可否认,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网络社会,大学生主体性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面临主体性丧失的危险。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影响,在各种思潮交汇碰撞的信息海洋,难以判断而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这些因素都对“概论”课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法提出了严峻挑战。适应网络传媒时代的特点进行变革和创新,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是大势所趋了。
  二 “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三年改革探索,我们已构建起了“概论”课程的有效可行的网络教学模式,即:以省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构建网络教学的整体框架;在内容结构设计上,明确设定网络教学各环节的目标,师生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课程特性、教与学的需要、学科背景,进行调整、丰富和完善,实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总的说来这一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这一模式还处于探索和应用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当前“概论”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见表1)。
  第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健全。“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以网络资源的特性为支撑的教与学,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网络资源为课程材料,以利用其便捷、海量的信息优势;二是以网络工具作为教学手段,以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也就是说,网络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以成熟稳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支撑。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本课程的网站建设还有很大不足,比如: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集中在优秀资源不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链接不确定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约有58.8%的学生表示课程网站对网络自学帮助较大,而有67.6%的学生认为强大的搜索引擎能更好地帮助自己自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支撑、资金支持和人才保证等要素,而单纯依靠“概论”课教师去组织调动各方力量,全面推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还有一些实际困难。正是由于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支持者与实际使用的师生相脱节,从而导致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缺乏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网络教学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中存在建设与使用相脱节、教师与学生不同步等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的静态建设多,平台的动态管理少。目前对于网络课程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是依据国家和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方针政策来设置的,网络立体教材、网络教学方法、课程活跃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是考核的重点,但评定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如何进行量化、细化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网络教学更加规范,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多限于课程学完后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在诸如讨论、小组辩论、社会调查等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则相对匮乏。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网络自学过程中,只有约18.7%的学生表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并争取拓宽学习,约有40.1%的学生表示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约有32.4%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而约有8.8%的学生表示出于取得学分的需求,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网络互动交流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网络自学中,教师的单方诉求表现明显,学生的参与性低,缺乏热度。课程网站设置了师生互动平台,但是目前这个平台的互动严重不足,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真正能探讨问题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大学生有特殊的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校园论坛、微博等,教师虽然可以进入学生交流平台,但在其中不一定能够起主导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教师在线答疑的时候您会去吗?”,仅有6.5%的学生选择“经常去,因为可以即时得到教师的解答”,有12.6%的学生选择“经常去,却很少主动向老师提问”,而有63.9%的学生选择“很少去,觉得请教其他同学,搜索网络资源也一样”,甚至还有17%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所以基本不去”。在网络传媒时代信息多元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工具不断拓展,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概论”课虽是传授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但在网络世界中,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既以学生为中心,又发挥出主导作用而不是简单迎合学生的喜好,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 “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在今后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需要着重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提高教师的网络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提高“概论”课网络教学的效果,实现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就需要任课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网络素质。只有既懂本课程专业知识,又熟悉网络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才能将互联网技术灵活并有效的运用于教育中。而现在,由于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和技术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并不能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面对学生提出的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往往需要求助于专业技术人员。为此,一是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使教师能够有效的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二是教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把握网络焦点,恰当的运用网络话语,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教学工作。
  第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方式是人机交流与对话。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与完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特征,教师发挥作用的形式由显性变为隐性。教材不再是仅供教师传授知识的“教本”,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读本”,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的工具,而是用来创造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好的网络资源对网络课堂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和学习评价都提供了丰富多彩、操作性强的平台。因此,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课程特点,结合当前改革开放现实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反应社会热点问题。[3]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政治意识的认知状况,教师应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拓展与展示,增强“概论”课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第三,注重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虽然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性等优势和特点,虽然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也不可否认,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方式仍是“概论”课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法。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有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对于“概论”课这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很有效的。二是网络教学自身还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目前各课程的网络教学普遍缺乏对诸如认知理论、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且网络在提供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健康发展。[4]当然,所谓传统教育模式并不是单调乏味的教师“满堂灌”,在“概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和借鉴多种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PBL等模式,在理论灌输中有机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谈话法,增加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凸显学生主体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育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概论”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改革应注重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二者的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第四,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联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通过资源的整合,共同提高,从而真正发挥出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为此,一方面需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各课程间加强合作,突出特色,有效配置资源,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加强互补,又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概论”课程的改革也要拓展校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与建设较成熟、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的联合,并与其它高校的学生直接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增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概论”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也便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宁.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设计的整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4).
  [2]房尚文.网络传媒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新闻知识,2010(6).
  [3]游秋梅.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新探[J].集美大学学报,2010(1).
  [4]刘天杰,刘江毅,袁小武.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动与共存——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例[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4).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今社会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更加独立、有个性、有主见的“90后”学生对于“填鸭式”教育越来越不满,在这双重压力之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课题工作”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应对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关键辅助措施逐一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实际调查问卷对实际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 小组;课题;改革
期刊
一 高校不合格学生党员增多的原因  大学生党员绝大部分理想信念坚定,积极向上,但也有个别大学生由于党性修养不够,思想涣散,沦为不合格党员。笔者认为不合格党员增多的原因有:党组织原因——发展时追求数量,不注重党员质量;党员自身原因——党员不加强理论学习与党性修养、入党动机利益最大化思维影响;社会原因——由于大学生就业单位极大部分是民营、私企,这些企业大多不能接收党组织关系,学生只能把户口和档案挂靠到
期刊
[摘 要] “概论”课程是“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这门课在美术院校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剖析了影响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期刊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高等院校不仅包括公立高校,还包括民办高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明确肯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着教学改革。随着教育部公布了30所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机构(为方便阐述,以下简称教师发展中心)。有学
期刊
一 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积极培育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1]。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并刊发了有关指导意见,将其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目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贯彻十八大精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要做到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充满活力,同时也强烈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困惑与疑问,
期刊
民族地区高校是我国高校的特殊群体,办学的主客观环境都具有独特性,民族地区大学生处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民族心理、宗教意识、宗族观念、浓厚的乡土性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价值观取向、认知方式等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如何在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加强实践教育为切入点
期刊
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涵义的新理解,结合我校院的实际,提出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九个一”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近年来,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失效”现象,为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思想政
期刊
日前,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列举的一组数据,让师范类教育(一般称为教师教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全国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有60多万人,但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只有25万人;在全国每年新入职的教师中,还有四分之一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非师范类院校的综合性大学。  一边是师范生供大于求,另一边却是乡村教师短缺、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现实。教师教育,究竟面临何种困境?现在,
期刊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然而在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已有的研究很少,真正落实于教学过程并且开花结果者更少。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高职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对高职思政教学意义重大。  一 高职学生共性分析  高职学生性格迥异、成绩参差不齐。他们的成长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