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游記》有浓郁的童话色彩,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神魔世界的描写、夸张性和拟人性的表达手法几个方面。
关键词:童话;人物;情节;神魔世界;表达手法
神魔小说《西游记》[1]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深得少年儿童的喜欢,原因是《西游记》本身的童话色彩。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形式,它按照儿童的心里特征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的目的。
——《辞源》
从这《辞源》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童话的两个基本特征:荒诞性和喜剧性。就是通过用儿童或动物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用幻想、想象、拟人、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亦真亦幻、似幻犹真的境界,达到类似通过哈哈镜看到的效果,给儿童以笑声和快乐,形象地达到肯定什么价值观,否定什么价值观。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西游记》,它的确弥漫着童话精神,正如林庚先生所说:“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及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里”[2]。原型批判创始人(瑞士美学家荣格)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原型。孙悟空、猪八戒就是中国儿童文学两个不朽的原型。
一、《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体现在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众所周知,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人物形象太奇幻:孙悟空是一枚巨石吸收了天真地秀和日月精华所产下的石卵,然后变成一只灵异石猴;猪八戒曾是天宫的天篷元帅,因在蟠桃会上喝醉酒,到广寒宫调戏嫦娥,被逐出天宫,又因错投猪胎。再从二人的外貌来看,悟空毛脸雷公,脚穿藕丝步云履,腰系以虎皮裙,一副精灵模样;而八戒黑胖汉,长嘴大耳朵,大肚子,脑后有一撮鬃毛,像个猪的模样。从他们二人的兵器看,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能长能短,能大能小,在孩子们的眼中就象一根魔术师手中变幻无穷的魔术棒;八戒使用的九齿钉耙就象一件简单的农具,结实、实用,它与八戒的性格、体形相得益彰,这两个形象紧紧抓住儿童的心。
二、体现在故事情节上
整个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可以分成两段:前七回,主要写孙悟空大闹天空,展示自己的本领:闹天宫,偷仙丹,盗蟠桃,窃御酒,被二郎神擒住,众天神斧剁锤敲,刀砍剑刺,火烧雷打,也不曾损伤分毫,又被那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中,经神火锻炼,炼成个火眼金睛,铜头铁臂。
后几十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艰苦历程。但两段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充分的描写了孙悟空这一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正是运用自己的一身本领和智慧,一路上降妖除魔,惩办邪恶,匡扶正义,把他的大智大勇表现无遗。孙悟空这些传奇性的经历深深的吸引儿童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一方面是由于对他一生本领的崇拜,另一方面是对他不畏权势,挑战旧秩序的赞赏,这种孩子气的英雄主义色彩正合儿童读者的心智。
三、《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体现在人物语言上
林庚先生说“八十一难的很多回合中,孙悟空并不直接就进入与妖魔的对抗,而常常在旅途中与猪八戒调侃戏谑,产生一些喜剧性的冲突,这有时占了相当长的篇幅。”[2]这二人一路上的语言对决,犹如现代两个小品演员的表演:一个机巧,一个木讷,在木讷中夹杂着儿童式的狡猾。当二人交好时,悟空一口一个“八戒”、“师弟”,八戒也亲热的叫他“猴哥”、“大师兄”;当交恶时,他们“呆子”、“死猴子”、“弼马温”的吵闹着,像两个孩子式的吵嘴。刚才还势不两立,一会儿,又烟消云散,阳光明媚。他们把诙谐、幽默献给了读者。我择录小说第34回中二人的对话如下:
行者道:“我儿,唐僧的肉,我倒不吃;听见有个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可割将下来整治整治我下酒。”那八戒听见慌了,道:“遭瘟的!你来为割我耳朵的!我喊出来不好听啊!”……
那大圣在柱根下爬蹉,忽惊动八戒,那呆子吊在梁上,哈哈的大笑道:“哥哥啊,耳朵吃不成了!”行者道:“呆子!可吊得自在么?我如今就出去,管情救了你们。”八戒道:“不羞!不羞!本身难脱,还想救人,罢!罢!罢!师徒们一起死了,好到阴司里问路!”行者道:“不要胡说!你看我出去。”八戒道:“我看你怎么出去。”……
这行者就去拿棍来打。八戒道:“你打轻些儿,若重了些儿,我又喊起来,我认得你!”行者道:“老孙变化,也只是为你们。你怎么倒走了风息?这一洞妖精都不认得,怎的偏你认得?”八戒道:“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的不是?我因此认得你。”行者随往后面,演到厨中,锅底摸一把,将两臀檫黑,行至前边。八戒一看,又笑道:“那个猴子去那里混了这一会,弄做了黑屁股来了。”[1]
二人上述对话蛮有童趣,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孙悟空还拿八戒开涮:要吃他的耳朵,要打他二十嘴棍。眼看自己要吃亏,八戒三次点破悟空的机关。两人完全忘记了当前的形势紧迫,一个一如既往的极尽揶揄之能事,一个耍尽儿童式的聪明,这在成人思维逻辑中完全是不能发生的,但在儿童情感逻辑世界里,这又是完全可能的。
四、丰富多彩的神魔世界
《西游记》展示的神魔世界是由动物、植物、儿童世界所构成,这些都是童话表现的题材。故以《西游记》为蓝本或以某形象为“原型”的作品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就《西游记》的动物世界而言,它几乎都是由动物精变成的,如牛、鹿、虎、猴,羊、蝎子、老鼠、狐狸、蜘蛛、蟒蛇、蜈蚣等,从花果山的群猴、豹头山的群狮、青牛山的群牛,到海底色彩缤纷的水族世界,一直到蝎子、蜘蛛、蜈蚣等昆虫,仿佛是动物园的猴山、狮山、水族馆、昆虫馆;再就是奇异的植物世界来看,照样神奇,如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万寿山五庄观里那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的人参果以及第60回中所写到的七棵树精;小说中描绘了四个童子:红孩儿、太上老君的金、银二童子及弥勒佛的黄眉童,要么有超凡的本领,要么有绝顶的智慧。所有这些都是栩栩如生的童话世界。
五、《西游记》中的拟人、夸张手法也对应了童话的表现手法
如孙悟空一个跟斗云十万八千里,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渴了喝的是铜水,饿了吃的是铁丸子;各路妖精虽然凶、毒、狡诈,但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面前,都原形毕露,难逃失败的命运;猪八戒的贪吃,一个早点就要咽下180个饼子。
综上所述,我漏万挂一,从几个方面来证实了《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之所在,说明人们把它当作童话作品来看待,是不无道理的。
参考文献
[1]文中所引原文都出自《西游记》[M].吴承恩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中国文学简史》[M].林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86页.
关键词:童话;人物;情节;神魔世界;表达手法
神魔小说《西游记》[1]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深得少年儿童的喜欢,原因是《西游记》本身的童话色彩。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形式,它按照儿童的心里特征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的目的。
——《辞源》
从这《辞源》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童话的两个基本特征:荒诞性和喜剧性。就是通过用儿童或动物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用幻想、想象、拟人、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亦真亦幻、似幻犹真的境界,达到类似通过哈哈镜看到的效果,给儿童以笑声和快乐,形象地达到肯定什么价值观,否定什么价值观。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西游记》,它的确弥漫着童话精神,正如林庚先生所说:“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及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里”[2]。原型批判创始人(瑞士美学家荣格)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原型。孙悟空、猪八戒就是中国儿童文学两个不朽的原型。
一、《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体现在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众所周知,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人物形象太奇幻:孙悟空是一枚巨石吸收了天真地秀和日月精华所产下的石卵,然后变成一只灵异石猴;猪八戒曾是天宫的天篷元帅,因在蟠桃会上喝醉酒,到广寒宫调戏嫦娥,被逐出天宫,又因错投猪胎。再从二人的外貌来看,悟空毛脸雷公,脚穿藕丝步云履,腰系以虎皮裙,一副精灵模样;而八戒黑胖汉,长嘴大耳朵,大肚子,脑后有一撮鬃毛,像个猪的模样。从他们二人的兵器看,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能长能短,能大能小,在孩子们的眼中就象一根魔术师手中变幻无穷的魔术棒;八戒使用的九齿钉耙就象一件简单的农具,结实、实用,它与八戒的性格、体形相得益彰,这两个形象紧紧抓住儿童的心。
二、体现在故事情节上
整个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可以分成两段:前七回,主要写孙悟空大闹天空,展示自己的本领:闹天宫,偷仙丹,盗蟠桃,窃御酒,被二郎神擒住,众天神斧剁锤敲,刀砍剑刺,火烧雷打,也不曾损伤分毫,又被那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中,经神火锻炼,炼成个火眼金睛,铜头铁臂。
后几十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艰苦历程。但两段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充分的描写了孙悟空这一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正是运用自己的一身本领和智慧,一路上降妖除魔,惩办邪恶,匡扶正义,把他的大智大勇表现无遗。孙悟空这些传奇性的经历深深的吸引儿童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一方面是由于对他一生本领的崇拜,另一方面是对他不畏权势,挑战旧秩序的赞赏,这种孩子气的英雄主义色彩正合儿童读者的心智。
三、《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体现在人物语言上
林庚先生说“八十一难的很多回合中,孙悟空并不直接就进入与妖魔的对抗,而常常在旅途中与猪八戒调侃戏谑,产生一些喜剧性的冲突,这有时占了相当长的篇幅。”[2]这二人一路上的语言对决,犹如现代两个小品演员的表演:一个机巧,一个木讷,在木讷中夹杂着儿童式的狡猾。当二人交好时,悟空一口一个“八戒”、“师弟”,八戒也亲热的叫他“猴哥”、“大师兄”;当交恶时,他们“呆子”、“死猴子”、“弼马温”的吵闹着,像两个孩子式的吵嘴。刚才还势不两立,一会儿,又烟消云散,阳光明媚。他们把诙谐、幽默献给了读者。我择录小说第34回中二人的对话如下:
行者道:“我儿,唐僧的肉,我倒不吃;听见有个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可割将下来整治整治我下酒。”那八戒听见慌了,道:“遭瘟的!你来为割我耳朵的!我喊出来不好听啊!”……
那大圣在柱根下爬蹉,忽惊动八戒,那呆子吊在梁上,哈哈的大笑道:“哥哥啊,耳朵吃不成了!”行者道:“呆子!可吊得自在么?我如今就出去,管情救了你们。”八戒道:“不羞!不羞!本身难脱,还想救人,罢!罢!罢!师徒们一起死了,好到阴司里问路!”行者道:“不要胡说!你看我出去。”八戒道:“我看你怎么出去。”……
这行者就去拿棍来打。八戒道:“你打轻些儿,若重了些儿,我又喊起来,我认得你!”行者道:“老孙变化,也只是为你们。你怎么倒走了风息?这一洞妖精都不认得,怎的偏你认得?”八戒道:“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的不是?我因此认得你。”行者随往后面,演到厨中,锅底摸一把,将两臀檫黑,行至前边。八戒一看,又笑道:“那个猴子去那里混了这一会,弄做了黑屁股来了。”[1]
二人上述对话蛮有童趣,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孙悟空还拿八戒开涮:要吃他的耳朵,要打他二十嘴棍。眼看自己要吃亏,八戒三次点破悟空的机关。两人完全忘记了当前的形势紧迫,一个一如既往的极尽揶揄之能事,一个耍尽儿童式的聪明,这在成人思维逻辑中完全是不能发生的,但在儿童情感逻辑世界里,这又是完全可能的。
四、丰富多彩的神魔世界
《西游记》展示的神魔世界是由动物、植物、儿童世界所构成,这些都是童话表现的题材。故以《西游记》为蓝本或以某形象为“原型”的作品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就《西游记》的动物世界而言,它几乎都是由动物精变成的,如牛、鹿、虎、猴,羊、蝎子、老鼠、狐狸、蜘蛛、蟒蛇、蜈蚣等,从花果山的群猴、豹头山的群狮、青牛山的群牛,到海底色彩缤纷的水族世界,一直到蝎子、蜘蛛、蜈蚣等昆虫,仿佛是动物园的猴山、狮山、水族馆、昆虫馆;再就是奇异的植物世界来看,照样神奇,如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万寿山五庄观里那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的人参果以及第60回中所写到的七棵树精;小说中描绘了四个童子:红孩儿、太上老君的金、银二童子及弥勒佛的黄眉童,要么有超凡的本领,要么有绝顶的智慧。所有这些都是栩栩如生的童话世界。
五、《西游记》中的拟人、夸张手法也对应了童话的表现手法
如孙悟空一个跟斗云十万八千里,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渴了喝的是铜水,饿了吃的是铁丸子;各路妖精虽然凶、毒、狡诈,但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面前,都原形毕露,难逃失败的命运;猪八戒的贪吃,一个早点就要咽下180个饼子。
综上所述,我漏万挂一,从几个方面来证实了《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之所在,说明人们把它当作童话作品来看待,是不无道理的。
参考文献
[1]文中所引原文都出自《西游记》[M].吴承恩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中国文学简史》[M].林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