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布袋木偶和南派掌中木偶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9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传统的布袋木偶戏根据表演的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可以分为南、北两种不同的流派,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漳州的布袋戏归属于北派,唱的是北调,如昆腔、京调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戏做派。
  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汉族文化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
  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掌中木偶戏称为“布袋戏”的缘由主要有二点:一是掌中偶人的形象构造必有个布内套(俗称“人仔腹”),以布内套连缀头部及四肢,外加套戏服。演员的手掌即活动在布内套中,巧妙地在布内套为偶人做各种身段动作;二是掌中戏班的全部行头用一口袋子就能装下,不用戏箱,便于流动演出,故被称为“布袋戏”,俗称为“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其班社称“掌中班”。
  南派掌中木偶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福建省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是国家级传承单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派掌中木偶戏的主要演出剧目是传统剧和神话剧,从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五里长虹》《清源仙女》等神话木偶剧分获第九届文华奖和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银奖,《人偶婚嫁情》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同时,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先后发掘整理了传统剧目几十个,其中,2009年排演的《老戏新姿·传统折子戏专场》获福建省第24届戏剧会演剧目奖。
其他文献
美国洛杉矶纸雕艺术家Jeff Nishinaka的作品,以白纸为素材,施以精湛技艺,搭配恰到好处的光源,这些纸雕塑就在投射出的阴影的映衬下,活了。Nishinaka的所作所为,着实是颠覆了我们对一张张白纸的认识,原来再普通不过的素材,经过了艺术家的雕饰,居然就有了如此灵气。
期刊
近年来诸多媒体报道母语滑坡的文章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质疑的文章越来越多,就连小学语文学会的会长崔峦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课改后师生负担没有减轻,课堂教学效益仍然不高,‘分数不低能力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见《北京晨报》2010.4.15《语文教学到需要‘拯救’的时候了?》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
期刊
2014年9月16日至22日,由文化部、福建省政府主办的“庆祝新中国六十五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成功举办。同时,知名专家学者近50人齐聚一堂,为福建地方戏剧目创作、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等建言献策。  福建经验 弥足珍贵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优秀剧目的题材都是福建地方戏曲资源宝库中的优质资源,都得到了当今时代先进思想观照下的优化配置;而编、导、演、音、美等创
期刊
49岁的英国男子托尼·葛洛夫近日培育出重达8公斤的洋葱,被收录进《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最大的洋葱纪录是4.5公斤。看到超市里卖的洋葱都不足1斤,托尼表示很欣慰,觉得辛苦没有白费。
期刊
闽剧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语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
期刊
北路戏原为“福建乱弹”、“横哨戏”,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稀有古老剧种之一。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  北路戏是代表清代乱弹系统声腔的珍稀剧种,流行于闽东、北、中一带,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明末,闽东北各地的民间戏曲颇为兴盛
期刊
从梨园戏现存的文献资料和活态资料,可窥探到南戏文化、闽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民间艺术的精华。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信息库。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其剧本文学、
期刊
一、引言  异读字是字形相同而音义有别的字。韵书中的异读字中蕴含着丰富的语音、词义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语音演变、词义孳乳、方言以及辞书编纂提供宝贵的材料。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以下简称《王三》)的异读字,已有一些专题研究成果问世,但还没有展开全面的综合研究。2007年以来,由张渭毅先生主编的中华书局韵书整理重点项目《校编互注王仁啕(刊谬补缺切韵)》对异读字的形音义做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本文依
期刊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汉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作为中国仅存的宗教剧种,打城戏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舞台艺术令人叫绝。  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其中,打城戏是我国唯一的宗教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  在泉州今年开春首个推介会上,作为此次推介会中唯一的演艺项目,泉州
期刊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所以也称为“宋江戏”。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遍布福建南部沿海闽南语系地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