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美德到自由反叛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ob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的女性代表,在20世纪80年代她一反政治抒情诗的“大我”常态,创作了新时期女性“自我”形象,唱响了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先声”。本文通过分析诗人诗中的几类女性形象,如追求平等自由、崇尚独立的女性,温柔善良又关怀他人的女性,追求理想且有反叛意识的女性,探究舒婷对自由平等理想的追求以及同时蕴含的传统美德意识,肯定其难能可贵的、由时代变革孕育而生的新与旧的转变。
  关键词 : 舒婷 女性 自我形象 自由反叛 传统美德
  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古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大多缺乏自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浪潮中,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女性自我形象逐渐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诗坛的政治抒情诗唱响主旋律,延续抗战诗歌的宏大叙事,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性别意识缺失,不是富有个性的诗人“自我”,而是阶级、人民的抽象“大我”。20世纪80年代初,代表朦胧诗先锋诗人的舒婷异军突起,在其一系列的爱情诗中,诗人生活中的“女性自我”逐渐浮出水面,可谓唱响了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先声”。
  一、追求平等自由、崇尚独立的女性
  《致橡树》这篇诗歌是舒婷在1977写的一首爱情诗,也是她的成名作,舒婷写过许多的散文和随笔,但是这首诗歌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了她。诗篇中女性的性别意识崭露头角,昭示着新时期女性自我情感体验开始复活。“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诗歌开头即采用连续六个比喻句,论述三种传统女性的人生态度及爱情观念:用“攀援的凌霄花”来比喻缺乏独立依附于男性的女性,批判其利用爱情攀附男性以抬高身份的观念;用“痴情的鸟儿”来比喻缺乏主见从属于男性的女性,批判其一味附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观念;用“衬托橡树威仪的险峰”,比喻不求回报躲藏在男性身后的女性,批判其丧失自我、缺乏价值追求的观念。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响亮的呼喊,直接的表达,将长期以来被动地处于仰视、攀附状态的女性主动提升至婚姻爱情中的平等地位。至此,传统男权中心话语本位的第二者視角与第三者视角,终于转换为女性主体的第一人视角,既延续了“五四”以来对男女平等的“人”的地位宣言,更彰显了被遮蔽的“女性独特性”本身的价值与尊严。
  诗人曾亲历1966—1976这十年,她曾说:“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于‘人’的一种关切。”诗歌表面颂扬新型的爱情关系,实则展现诗人自我独立的人格理想。诗句隐含对自我力量的肯定,直接引发人们内心对个人、自我的重新定位,流露出现代人的情感价值取向。
  但不得不提的是,舒婷依旧操持男性话语的女性言说,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我”之所以为“我”、为“木棉”,是因为“你”是树。这种依靠男性标准确立女性自我身份的方式,虽唱出了一代女性追求平等的最强音,却仍然是付出了丧失自我的代价。再如“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你”刚强有力,“我”却美丽柔弱,和男权中心文化对男女气质的传统的、隐形的塑造同出一源,遥相呼应。以“花”喻女性,在中国可谓自古有之,戴锦华曾说:“它不仅表现或象征着一种对女性的欲望,而且借助物象形式摒除了女性自身的欲望,它所表现的与其说是男性的欲望,不如说是男性的欲望权。”这些不具威胁性的,并未触及传统男权中心文化核心的带有“阴柔气质”的女性形象,依然是父权话语下女性依附意识自觉不自觉的表露。
  二、温柔善良又关怀他人的女性
  舒婷的爱情诗基本以女性心理活动的刻画为主。总体来看,其女性形象大多具有传统美德,她们已经有明确的性别意识,但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下的女性意识又有所不同,她们温柔含蓄、聪慧坚韧、克己爱人,是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较为理想的人格,在两性的情感关系中,自觉地处于 “第二性”,始终处于客体。作品中存在一种矛盾状态,既想要打破世俗之见又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在追求个人价值时总要面对一些道德与义务上的困境。
  舒婷诗歌的核心内容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诗中的女性形象总是浪漫、温柔、真挚、聪慧,关切现实与他人,且总设置以“你”的身份出现的第二形象。《“?·!”》:“你再不会变卦/……/我将从容地穿过开阔地/走向你,走向你。”委婉的诗句表达了强烈的情感,“我”是勇敢地去爱的女性形象,而坚定却来自于对方所给的勇气。《赠》:“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一句“我不敢”写出女性的内敛与矜持,“我”是一个深藏感情的表白者。而“你拱着肩,袖着手/怕冷似的/深藏着你的思想”,是一个挣扎于困境,无助徘徊于命运街头,承受挫折打击的形象。“我”伸出善良诚恳而体贴温柔的感情之手“想这样安慰你”,这种关怀超越了“爱情”,而成为诗人对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她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肯定并帮助他人实现价值。再如《雨别》:“我真想甩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的肩膀上失声痛哭/ ……/我的痛苦变为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我”是一个“羞涩内敛”的女性形象,细腻的内心自白表达出所有深藏的情绪,流露出无处言说的痛苦。
  三、追求理想且有反叛意识的女性
  和舒婷早期作品中深藏的、尚未实现的萌芽期的爱情不同,《会唱歌的鸢尾花》所表现的是一种已经实现的成熟的爱情,它秉承舒婷诗歌一贯的温柔典丽的抒情风格:“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这里的“我”是一个温柔宁静的抒情形象,她非常美好,充满女性温馨,温柔中带点狂悖,优雅典丽的美有时因为淡淡的忧伤而更凄婉动人。不过,诗句的中心在于后面以呼吸的轻风给“我”贴心的理解和亲密的抚慰的“你”,在这里,女性形象仍处于第二性的被动消极地位。然而,当“我”偎在“你”的胸前,最宁静温馨的时候,内在心灵却经历起伏与动荡。这不安来自于未曾淡化、牢记于心的“往事”,还伴随着已经意识到肩负责任与使命的现实,以及将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悲预感下的未来:“什么声响/唤醒我血管里猩红的节拍/……/谁的意志/使我肉体和灵魂的眼睛一齐睁开”,血液里对时代和民族的担当、对命运和前景的憧憬,化为澎湃的激情与柔情同时升起。这里的“我”,是兼具善良温婉又执着于人生理想的二重抒情形象:温和文静的外表下,潜藏着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温馨和安静,只是表露在外的情感形态,包覆在内的,在过往和现实的召唤下复苏的阵阵崇高而又痛苦的骚动,才是内涵精神状态。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诗作《神女峰》中这一长期受压抑与漠视的女性生命的心酸表白,虽隐约仍有对男性的依恋附着心理,但其内敛而强烈的反叛意识,不容我们忽视。舒婷善于从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将之表现得富有思辨力量。游经神女峰时,面对传统男权社会产出的、被历代文人礼赞的、代表女性“妇贞妇德”神话偶像神女峰,她一反常人的赞叹与称颂,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与彻底的反思,从追问女性的情感,到探讨女性的命运,进而思考两性文化下女性的理想状态。“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充满慈悲和仁爱之心的舒婷,敏锐地洞察到了浪漫神话故事呈现的痛苦和残忍的底色。她清醒地意识到,神女被人们“陈规化”“楷模化”的同时,本应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美丽鲜活的生命化为了僵硬的石头,正常的自由人性被冠冕堂皇地无情扼杀,留下未得到人生正常欢乐的巨大悲痛。可贵的是,在传统观念和生命价值的极端挑战中,诗人对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解构,女性原本被牢牢封印的隐秘情感在外界的刺激下渐渐复苏,目光所见是各色的花帕在江风中飞舞,是江岸边“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并集合二者之力,共同奋起煽动着崭新的背叛。“金光菊”和“女贞子”象征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代表着对传统贞洁观念的背弃,是形象化了的对封建男權的决然反叛的意志,她召唤着生命本真的自由,为女性大胆追求灵肉合一的幸福爱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舒婷以抒发爱情塑造形象,她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能够凭借女性独有的敏感去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把复杂、丰富的情感表现得曲折尽致。她把个人感情投入时代脉络,以强烈的使命感书写女性的压抑和向往。客观地说,舒婷诗歌中的情感是较为温和的,从根本上来看,她欣赏女性柔美贤惠的品格,符合传统美德的范畴。然而她的诗歌中对自由平等理想的追求,对他人的关怀,大胆的反叛,东方女性的含蓄美与女性价值的思考并行不悖,清新而不乏深度,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从舒婷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她的自我形象: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女性,温柔善良又关怀他人的女性,追求理想且有反叛意识的女性。她诗意的叙述给了一代人鼓舞,也让另一代人反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失呼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的诗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舒婷.舒婷文集珍藏版:舒婷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叶舒宪.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 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蒋登科.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M].成都:巴蜀书社,2010.
  作 者: 魏炜,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司命》与《少司命》是《九歌》中的名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两首诗的审美意蕴得以产生有赖于原型的存在,他们的原型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生殖崇拜仪式,这种仪式原型通过再现生殖祭祀的活动过程,提供自远古而流传的相似情境,引起情感共鳴,将祖先所感受的生命审美愉悦赋予读者,也通过其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升华两首诗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大司命》 《少司命》 原型 审美意蕴  《九歌》是屈原以楚地祭
技术摘要:丛李商隐尺牍围绕追求实现个人抱负的主线,呈现了对国事时局的辨析、对权贵人物的干谒、与政治人物的交往、幕府生活的记录、心灵怨愤的吐露等内容。李商隐的尺牍,不仅折射出晚唐社会可悲的实质,亦显露出他的悲剧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即急切进取的求仕心理、感情用事的书生意气和委曲隐忍的弱者心态。  关键词:李商隐 尺牍 文献价值 思想意义  引言  李商隐(812-858)是唐代一流的骈文大家,其生前自
摘要: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勇于改造自然的优秀特质,剧中的人物成为这些特质的承载体,他们或许敢想敢做,或许粗中有细,或许不屈不挠,这些既是单个人物的闪光点,也反映着群体的光芒。  关键词:人物形象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由都晓导演,李佩甫编剧的十五集连续剧,讲述了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开凿、修通红旗渠的故事,电视剧在199
摘 要: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呈现出古代朝鲜汉诗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朝鲜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在理学视域下论诗的文学思想,而朝鲜王朝后期拈出“天机”与质、真的诗学范畴,有重提文学艺术标准的倾向。  关键词:朝鲜汉诗 选本 朱熹 温柔敦厚 性情  古代朝鲜是域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中国诗学,作为朝鲜汉诗的源头,从诗学观念、师法典范、艺术形式等方面深刻影响、全面塑造了朝鲜汉诗的创
摘 要: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命运不幸地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本文根据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以《巴黎圣母院》中对克洛德的头部与爱斯梅拉达的脚部描写为出发点,探究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技巧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 爱斯梅拉达 塑造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他深刻地表现了1
摘 要: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同时也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的四大圣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不朽”者,王阳明及其创立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阳明热”,其表征之一就是多部“阳明戏”创排上演。无论是戏曲版“阳明戏”,还是话剧版“阳明戏”,都对王阳明及其心学有着独到的理解。绍兴文理学院原创大型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一方面从当前几部“阳
摘 要:周浩晖是中国当代极具个人写作风格的悬疑小说家。本文以他的小说《邪恶催眠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不仅指出周浩晖善于心理悬疑的个人写作风格,也分析了心理悬疑含义。一是写作目的,通过不断设置悬念给读者心理上的追寻和暗示,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小说用催眠营造神秘文化氛围。二是主题,用人性营造和解释悬念,使读者关注人性。与此同时,我也探讨周浩晖对于催眠的态度,认为他将悬疑小说与传统侦探小说相
摘 要: 动荡的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三雄以及其臣下,各展雄才,其心、其意有异,且随时局变化而变换,这种“三心二意”激荡三国风云,让三国这段历史更加精彩纷呈。  关键词:三心 “贰”意 三国  本文所谓三心,重在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三雄之心异,心异则争,于是有官渡之战袁、曹之争,刘备为袁绍一方以抗曹操,有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盟以抗曹操,有猇亭之战孙权向曹魏称臣以抗刘备。“二”之解释有三:一
摘 要:反腐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要处理好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处理好文学本体与主体的关系。《人民的名义》中,作者周梅森用外在式叙述者的方式,营造了叙述学意义上的虚构性文本,从而实现了本体意义上的自我逃脱;但他又以精心的构建传达出现实主义文学的铿锵之声,体现了主体意义上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 叙述学 反腐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2017年,电视剧《人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反映城市化发展的作品逐渐增多。但在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城市化层面上,也有不足与缺憾。集中表现在城市化表象之下,挖掘城市性与城市人的现代性方面。本文以郝群(慕容雪村)的《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冯慧的《群生沸腾》为例,对城市化书写的不足与缺憾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书写 城市性 伦理构建 中国当代小说  截至2017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