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命》 与《少司命》审美意蕴的产生机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xi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司命》与《少司命》是《九歌》中的名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两首诗的审美意蕴得以产生有赖于原型的存在,他们的原型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生殖崇拜仪式,这种仪式原型通过再现生殖祭祀的活动过程,提供自远古而流传的相似情境,引起情感共鳴,将祖先所感受的生命审美愉悦赋予读者,也通过其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升华两首诗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大司命》 《少司命》 原型 审美意蕴
  《九歌》是屈原以楚地祭祀所用乐歌为基础而创作的一组抒情诗,是对楚国巫俗信仰的文学再创作。在漫长的品鉴史上,由于其“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的文本特性,对于《九歌》意旨的理解向来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理论向度都能解读出不同的审美意蕴,这也就造就了《九歌》文本丰富的艺术性。因此,本文拟以《大司命》与《少司命》两篇为例,以荣格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总结二司命的神灵原型,对神灵原型的演绎过程进行梳理,探寻其得以引发阅读审美的产生机制。
  一、《大司命》与《少司命》的原型
  作为《大司命》与《少司命》的审美意蕴产生机制的原型究竟为何物呢?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早先以星宿说为盛,受到汉代谶纬学说的影响,认为司命是上台星,主人寿夭。谶纬学说将所有事物与星象相联系,但单单的两颗星宿并不足以承担掌管人类寿夭这样的重大职责,因此遭到否定。其后,王夫之将二司命视作楚地主管生死的天神,大司命主生命本体的终结,少司命主生命的繁衍存续,是清代学界的主流认识。现代学者由于新资料的发现与新视角的切入,对此有了更多的理解,韩晖认为二司命是一对配偶神,对应于星象系统中玄武宫的虚北司命二星,同时受到楚地祖先崇拜和生灵崇拜的影响,大司命是鲧的化身,而少司命则是鲧的妻子修巳的化身,二者是龟蛇结合的“玄冥”神话的象征性变形。国光红则认为少司命是女娲,大司命则是伏羲,伏羲代表龙图腾部落,女娲代表凤图腾部落,两司命的结合是龙凤两大非血亲性大型部落婚姻关系的神话象征,是史前远缘婚姻革命的文学化言说。有的则认可屈原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九歌》是其惨遭放逐之后的身世抒怀,并不一定关涉某种巫俗神灵原型,但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即使是身世抒怀,其中也无意识的包蕴着某种原型,这种原型的存在与身世抒怀的主旨并不冲突。关于二司命原型的探讨十分活跃,得出的结论则大相径庭,但通过笔者的综合考察,发现这些原型并非是能够揭示文本核心审美意旨的原型概念,仅仅是原型于文本之中显化出来的实际可感的神灵表象,可以发现无论二司命的神灵原型如何变易,他们的神职功能都大体相似,与生命存续相关。二司命相对而言,一掌生,一掌死,对应了神话中的生命之神与死亡之神,《大司命》中的“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a,这句诗是人间之巫代神而唱,是对大司命的颂美之辞,九州的芸芸众生,寿夭都掌握在大司命之手,明确地表现出大司命执掌生命之寿夭的威能。《少司命》中有“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一句具有极强暗示象征意味,秋兰与蘼芜都是香草之名,宋罗愿《尔雅翼》中解释兰草有独特的香气,古人以此为求子的祥瑞,而蘼芜则是妇人无子的征兆。《少司命》以秋兰、蘼芜喻子嗣求祈,可见生命的孕育与否都掌握于少司命之手,而“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也昭示了少司命的神威。“幼艾”一词意为幼儿,王夫之解释:“拥,卫也。幼艾,婴儿也。竦长剑以护婴儿,使人宜子,所为司人之生命也”b,少司命手持神剑护卫婴儿,消弭孩子的生存危机,给予弱小的孩子以庇佑,使其安然长大,人民感念少司命的付出,因此将少司命奉之为万民之长,再一次明确其生育繁殖之神职,并着力凸显其宜子的神灵特性。
  二司命作为一组关涉生命与死亡的神灵形象序列,所蕴含的神话原型实质上是一种对二元对立的“生死”的神性崇拜,这种生死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生存境遇恶劣,朝不保夕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无助的寻求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庇佑,对于生命的崇敬与对死亡的畏惧相互交织就衍伸出生死崇拜。崇拜需要能实在把握的对象,因此它可能变成龟与蛇的结合,可以是部落的龙凤图腾,也可以是伏羲与女娲,而在屈原手中就成为少司命与大司命。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生死崇拜不仅仅是两个神灵的静态塑造,更是以神灵为载体对至高莫测的命运的动态演说。《九歌》本身就是演神祭仪的艺术再现,朱熹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c朱熹在突出《九歌》忠君爱国之情,也承认其出自巫俗祭祀的娱神乐歌的本质。作为祭祀乐歌的《少司命》与《大司命》,就是对生死之神的祭祀。二司命的神灵原型都是两两相对的存在,而他们直接的所相联系的则是“交合”这一生殖概念,龟蛇交合而生玄武,伏羲女娲相互婚配而繁衍人类,这也反映出二司命祭祀的生殖崇拜祭仪特性,《少司命》与《大司命》的文本是生殖崇拜祭仪演灵娱神活动的文字化,后经由屈原之手而艺术化为诗歌。
  二、审美意蕴的产生机制
  仪式本身是一种原型,仪式以其反复性、规范性与集体活动性成为先民的某种原始信念的理想载体,是一种具有活动性的原型。“仪式就在于不断地重复由祖先或神所曾完成的一种原型行动,所以人类实际上就是在试图利用圣物来赋予人类的甚至是最普遍和最无意义的行动以‘生命’。通过不断地重复,这个行动就与原型一致起来,同时这个行动也就成为永存的”。原始仪式包蕴着初民对自然万物非理性的情感经验,初民的生存需求被内化入仪式之中,在仪式中,人类渴望掌握自身命运的努力被象征性地进行制度化展演,成为人的集体无意识。在仪式中,生殖崇拜仪式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它表达的是人类最本初的生存欲望,人类通过仪式将生命的本能冲动神圣化,动物性的生殖快感在仪式中被转化为了精神性的生命美感,这种仪式是生命力精华的凝聚,在戏剧化的反复演绎中促成原始人类生命品质的提高。生殖崇拜仪式作为原型而存在,使文学焕发出一种生命力的冲击。二司命作为生殖崇拜仪式的对象,对他们的赞颂就是对生殖仪式原型的演绎。文本是以神与巫的对话来完成仪式的,以《大司命》为例: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
  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是由主巫所扮演的大司命的唱词,携带着玄云、飘风、冻雨自天门而下的大司命是人类对大自然暴烈威能的畏惧,主巫不断地回旋起舞模拟大司命的行动,在乐曲的伴奏之下,通过具有神秘意味的动作构拟出空桑与九州大地,在文本中展示出广阔的幻想天地,神与人的互动在幻想中展开。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
  这由代表世间生灵的群巫所唱,“御阴阳”的神威是对生殖活动的一种隐喻表达。群巫对大司命神威的赞颂则是先民渴求自然之伟力的欲望,“吾与君兮齐速”,表现出人间群巫自身命运的把控与求索,希冀着与大司命步调一致,引导他遍察九州大地,从而与神合一而至神灵境界。祭仪中合舞的场景以“齐步”的方式展现,独舞与合舞的交互不断地渲染祭祀的神圣氛围,齐整感不间断地冲击冲击着参与者的心境。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
  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
  又转为大司命的唱词,“壹阴兮壹阳”,大司命操纵着阴阳顺逆,卑微的人却无从知晓,再一次凸显出神的力量,而人也只有寄望于他的仁慈来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主巫独角戏的又一次出现,将激昂的乐曲转换为低沉的游吟,大司命冷峻面具之下的柔情又撩拨参与者,舒缓其面对命运时不可知的惶恐,得到身心的净化。
  乘龙兮辚辚,高驼兮沖天。
  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最后是群巫所唱的送神曲,恭请而来的神不可能永久停驻于此,群巫以最虔敬的诚心恭送他的离去,满含敬意的肃穆带来一种新的精神体验,而其中又浸润着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无奈苍凉。在一首《大司命》中,震撼惊惧——狂热奋进——幽微宁静——肃穆苍凉,各异的情绪共同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大司命》通过梦幻的语言勾勒出神与人的对话,再现了以死亡求生存的仪式的全过程。
  《少司命》则完整演绎了以生存求生存的仪式,生殖繁衍成为《少司命》的主旨。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由群巫所唱迎神曲开始,秋兰与蘼芜修饰神堂,芳菲袭人,充满着圣洁气息,等待着少司命的降临。人们儿孙满堂,不需少司命牵挂于心,请安心来享受祭祀之乐,不同于《大司命》对命运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繁衍生息的喜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这是主巫代少司命而唱,祭堂十分美丽,堂中的美人们都望向我,渴望与我结为好姐妹,可惜我去匆匆,还未相熟便又要别离,既有相知的愉悦,又有作别的感伤,呈现出较为平等的神人关系。与《大司命》以求“齐速”的奋力追逐相对比,相知相交的姐妹情谊更内蕴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落差,这种落差式的审美又隐含着先民对生命所联系的一切美好的迷恋与向往。
  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这是人间群巫的回应,来去匆匆的少司命引得人间的众姐妹关切的问询,少司命你究竟在云端等待何人,是什么让你如此急切,展现了神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与女沐兮咸池,曦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少司命又一次回应群巫,我等待的就是你们这些好姐妹,我要与你们沐浴于咸池,在阳之阿一起晾干我们的头发,神与人的森严界限被打破,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其上。她们的其乐融融不只是对神恩泽被的虔诚敬谢,更是庆幸生殖祭仪的成功,族群繁衍得以保证而生的欣悦。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在神与人的共舞之中,群巫赞颂少司命的和蔼与英勇,将那英勇保卫着人类生命存续的少司命奉为万民之主,不是威严的压迫,而是心悦诚服。在温馨的氛围之中,群巫与主巫的一来一往,演绎出了完全不同于《大司命》的一场祭仪,生命的美好成为主旋律,生命的欢愉展示了生命力的蓬勃,带来了不同审美的生命体验。生死之间,少司命与大司命,女性的巫与男性的觋各自演绎,两场仪式相和相应,互相补足并发散了生殖崇拜的仪式感,死之忧惧成为生之甘美的温床,生之甘美又加剧了死之忧惧的神伤,生与死的交合借助于生殖祭仪而得以保留。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以记忆的意象所特有的形式——也就是附着于大脑组织结构而从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潜能”,荣格认为“原型的再现”是不同时空中人类相似的精神内容的相似显现形式与情境。文学作品利用原型的相似情境来激活人们的情感体验。生殖崇拜仪式原型是流传至今的生殖祭仪的记忆,《大司命》与《少司命》的文本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原型仪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置身于生殖仪式的相似情境之中,摇荡着内心深处的熟悉感,读者在熟悉感的引导之下就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积极地跟随心理本能,逐渐感受到一种与祖先相似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原型塑造就使得文本意蕴得以生发。
  原型情境的出现能够带来极其强烈的情感波动,能够使读者得到一种异于平常的释放感,被一种无可抗拒的强力所裹挟,就像荣格所形容的,“这时我们已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在这种回响中体味到一种“互渗的神秘性”。阅读《大司命》与《少司命》时,我们能够置身于生殖仪式的原型情境之中,通过文学鉴赏的幻想具象出仪式,并使自身参与其中,随着诗文的律动而完成整场仪式。在仪式感的强化下,体验到古往今来赞颂生命的回响,远古先民托寄于生殖祭仪中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在千百年的后世得以呼应,生命的伟大、命运的莫测和抗争命运的勇力穿越时空的屏障,使得读者能够回返最深邃的生命源头,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体味到现时生命的美好,而从死的惊惧之中学会敬畏生命。在《大司命》与《少司命》中,读者将个人的经验纳入到人类命运的洪流之中,大司命的威严与少司命的慈爱萦绕于读者的思绪之间,生与死的交错之中,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文学审美也经受由古而来的生命神髓的提纯,演进出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感到一种本源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之美。
  三、结语
  《大司命》与《少司命》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之中,不同的人感悟出不同的二司命,有的是鲧与修巳,有的是伏羲与女娲,有的是龙凤部落图腾,虽然形态各异但都能从其中体味出同样的文化蕴含。在纷繁复杂的实体原型表象之下,二司命的原型是生殖崇拜祭仪的文学化再现,而生殖祭仪原型的存在展现出了二司命的二元对立,代表生的少司命是繁殖祭仪,代表死的大司命是死亡祭仪,两者主旨、气质、情感渲染与语言表现方式的冲突,形成了强大的审美张力,不仅使得文本中的生命美学的审美意蕴得以生发,也成为表現人类蓬勃生命力的审美意蕴得以提纯与升华的关键所在。
  a 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2—254页。(上引《大司命》与《少司命》原文均出于此)
  b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页。
  c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参考文献:
  [1] 布莱恩·莫里斯.宗教人类学[M].周国黎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2] 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C].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作 者: 陈康哲,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典籍、域外汉籍整理与研究。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相似形》是日本女作家高桥多佳子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母亲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反映出一对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与传统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同,文中的母亲不再仅仅是集母爱与无私奉献于一体的形象,而是交织爱与恨、罪感与抑郁的母亲形象。本文通过分析母亲这一主要人物,梳理母女间关系,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和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梅兰尼·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探求母亲对女儿有复杂情感的原因和作品对改变女性
摘要: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以文化为视点,在古今对话中,重新阐释王实甫的《西厢记》,肯定《西厢记》的文学文化价值。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飘逝的绝唱》彰显了鲜明的文化意识,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在两万五千余字的大篇幅中,充盈著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思考,奠定了文本“大气”而雄浑的风格;《飘逝的绝唱》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有效避开了同类散文写作的弊病,成为21世纪初
摘 要: 青年诗歌现场是当下诗坛最活跃的诗歌现场。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是青年诗人表现强烈个性精神、袒露诗歌生命密码的关键时期。从诗歌现场与历史之间的微妙关系看,2019年度,青年诗人们在处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呈现个体存在以及发挥创作的历史想象力这些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诗歌历史对现场的选择可以从这些方面的文本来进行检验和审视。  关键词:现实 个体历史 狂想曲 想象力  抛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宏
摘 要: 婚姻生活一直是小说创作中的高频热点题材。在池莉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婚姻生活客观而冷静的描写,而婚姻的悲剧更是其主要聚焦的中心。在笔者看来,造成池莉小说中婚姻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的婚姻观、男性的强势心理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现实视野 婚姻悲剧 功利主义  20世纪末“新写实小说”作为现实主义的“回归”登上文学舞台,池莉以其先锋的姿态成为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池莉根植于现实,从 “
鄙视链一词,衍生自食物链一词。食物链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鄙视链,则是大鱼看不起小鱼,小鱼看不起虾米。为何看不起,因为我自认为我比你高端啊。虽然鄙视链一词是近几年媒体发明的,但鄙视链现象早就存在,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可以找到一大堆相关理论。  朋友圈里之所以也有鄙视链,一方面是人类本性的攀比、嫉妒;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关系就潜藏着一个等级秩序,朋友圈则是这一社会关系的浓缩。最后
摘 要: 南宋推崇雅乐,古琴在文人中地位显著,并逐渐对词人的创作产生影响。张炎承袭自浙派琴人杨缵,其一生皆与古琴有不解之缘。他“清空”“骚雅”的词风,深受古琴曲调风格、典故内涵的影响。研究古琴在张炎清雅词风构建中的作用,有利于探究宋代乐器与词学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张炎 古琴 南宋雅词 音律  宋代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北宋太宗始,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偏爱古琴,其宫廷中还设有琴待诏。”南宋
摘 要: 张岱癖于山水,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他的山水小品文描写了游赏之趣,也掺杂着人间世态,体现出“俗”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对雅致之景的追求和观景时间的选择又展现出他“雅”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的山水小品具备不同流俗的冰雪之气,这种冰雪之气是他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成就的。  关键词:张岱 山水小品 审美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在政治生活中受到创伤后,都喜欢投身于山水林泉之中,以寄托情思,寻
时常拿着唐诗与宋诗一起读,唐诗的句子嚼着嚼着,脑海里的影像就接踵而至,画面美不胜收,却总是个无声电影;宋诗捧在手里,啃着啃着,心里响起了很多声音,絮絮叨叨,摸着黑进一陋巷,七拐八扭,忽然天光粲然,身心通透澄明。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茘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
摘 要:行吟在太行沁水之间的“乡村幽灵”葛水平始终凝眸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人”与“土地”之间生死契阔的血脉联系,寄托着自己对于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逝的乡土文明的眷恋与回望。《活水》依旧是乡土世界,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厚重的历史感与时代新气象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巨大张力和丰富蕴涵,更是开拓了乡土小说新的美学空间。  关键词:《活水》 历史感 新气象  一、对乡村文明遗迹的“重拾”  葛水平的长
摘 要: 李煜是五代时期成就较高的词作家,有“千古词帝”的美誉。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三十余首,但意象丰富。其中“梦”“花”“月”意象使用得最为频繁,这些意象的使用与其人生经历、内心情感密切相关。在较为相近的时期内,由后蜀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梦”“花”“月”意象更俯仰皆是,本文在探讨李煜词中这三种意象的情感内涵时,与花间词相比较,来探究李煜词作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的转变时所做出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