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人的心理悬疑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浩晖是中国当代极具个人写作风格的悬疑小说家。本文以他的小说《邪恶催眠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不仅指出周浩晖善于心理悬疑的个人写作风格,也分析了心理悬疑含义。一是写作目的,通过不断设置悬念给读者心理上的追寻和暗示,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小说用催眠营造神秘文化氛围。二是主题,用人性营造和解释悬念,使读者关注人性。与此同时,我也探讨周浩晖对于催眠的态度,认为他将悬疑小说与传统侦探小说相区分,并为我们揭示悬疑小说的真正魅力。
  关键词:《邪恶催眠师》 心理悬疑 人性
  《邪恶催眠师》是中国悬疑作家周浩晖的代表作,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好评并形成了新一波的悬疑小说阅读热。悬疑小说与传统侦探小说因相似的侦破杀人案的情节设置,两者往往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但在《邪恶催眠师》中,我们不难看出周浩晖力图将悬疑小说与侦探小说相区分的尝试,他的小说也因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心理悬疑为特色。周浩晖的心理悬疑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目的,通过不断设置悬念给读者心理上的追寻和暗示。二是主题,用人性营造和解释悬念,使读者关注人性。
  一、对读者心理的关注
  与传统侦探小说不断搜集证据以寻找罪犯的目的不同,悬疑小说的目的是展现侦破过程,使读者获得阅读的快感。换句话说,在悬疑小说中,罪犯在一开始就可能被作者暗示给了读者,罪犯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法,以及与侦探或刑警斗智斗勇的过程等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展现给读者的。为了使作者真正想要展示给读者的内容——侦探过程尽可能引人注目,小说就要不断地设置悬念,给读者心理上的暗示和追寻,同时,读者也会在最大限度上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周浩晖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这也正体现了他的小说《邪恶催眠师》以心理悬疑为特色。《邪恶催眠师》分为三部,讲述了三个与催眠犯罪有关但又相互独立的故事。以《邪恶催眠师》第一部为例,从小说屡遭读者诟病的名字“邪恶催眠师”开始,就潜移默化地给读者心理上的暗示:催眠师为什么会与邪恶沾边?催眠师是否邪恶?为什么说催眠师是邪恶的?带着这种疑惑,读者走入文本,迎面而来的就是充满极度离奇甚至玄幻色彩的“僵尸啃脸案”和“鸽子杀人案”,读者此时尽管惊恐但也满怀好奇,不仅好奇案件的来龙去脉,更好奇作者能不能自圆其说。事实上,以离奇案件开头正是周浩晖悬疑小说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凶画》中那卷冒着愤怒的火焰,能夺走人的生命和灵魂的画卷以及无头的人影,还是《恐怖谷》中人莫名其妙地发狂,在结构上以杀人案开篇显然能使读者在心理上迅速地进入“追寻”的状态。每当读者被置入“追寻”的状态,对真相一头雾水时,主人公罗飞就会恰如其分地出现并对案件进行分析,揭露读者不能发现之处,比如“僵尸啃脸案”和“鸽子杀人案”都与催眠有关,但在作者周浩晖有意的安排下,主人公罗飞对透露的信息(案件真相)和信息的多少都有所限制,读者此时虽然知道催眠师是邪恶的,但对他们为什么是邪恶的仍然一无所知。在这里,周浩晖显然运用了扣留信息的叙事原则,使读者身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环境中,一个疑惑虽然被消除,但更大的疑惑悄然而至,读者心理上始终未能摆脱“追寻”的状态。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凌明鼎、白亚星和夏梦瑶等催眠师悉数登场,带领读者追寻催眠师邪恶的原因。作者此时继续运用叙事性悬念机制,“通过不断地前叙、延宕等叙事原则”{1}营造和揭示悬念。前叙是指周浩晖安排主人公罗飞不断地挖掘催眠师凌明鼎、白亚星和夏梦瑶的过往或者身世以表明他们的邪恶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延宕则是指小说中多伏线的设置和反转的大量运用,几乎每一个案子都牵涉陈年旧案,人物和事件之间看似毫无关系实则错综复杂,密切相关;配角陈嘉鑫与主角白亚星居然能因一本书而相互联结,由此不得不佩服周浩晖丰富的想象力,尽管由一本书联结两人甚至培养成千上万的“后备军”显得有些生硬;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反转,夏梦瑶从天使到魔鬼再到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人物的反转不止一次。作者通过以惊悚的死人案开篇和充满暗示的题目、扣留信息和前叙、延宕的叙事原则,把整个侦探过程渲染得荡气回肠,而且通过这些方法,一个个的悬念不断产生,读者的好奇心被激发,紧张感被提升,在不知不觉中被故事吸引住,无法抑制刨根究底的冲动,最终获得阅读的快感。
  二、催眠的神秘文化氛围
  为了使读者享受到阅读快感,小说会营造许多神秘的文化氛围。越是神秘的东西,越能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使其获得阅读的快感。不同于蔡骏用巫术、幽灵等亚文化营造神秘氛围,周浩晖用更具科学性但同样不为人熟知的催眠来营造神秘氛围。催眠的使用给小说带来了极大的好处。首先,在《邪恶催眠师》中,催眠师是犯罪的主謀者,他们拥有操控他人的能力,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欲望,他们的犯罪动机自然可以异于常人,那么,以上帝自居的白亚星和夏梦瑶杀死有罪之人和不幸福之人的犯罪动机的设置就合乎常理。催眠就像魔法一样具有神奇的作用,当其成为犯罪手段时,催眠七人让他们死于自己的欲望也不是天方夜谭。催眠和催眠师特定的神秘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小说中的种种设定,在完全相信甚至沉迷的阅读状态下,读者才可以享受到阅读快感。其次,催眠的无处不在使小说大量涉及与催眠相关的理论,如“心穴”“心桥”“爆破疗法”以及催眠机制等,知识为周浩晖的悬疑故事“提供了科学与想象相融合的契机,对悬疑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最终化解了悬疑”{2},同时,周浩晖的小说似乎也成了知识小说,开阔了读者的知识视野,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知识上的享受,获得阅读的快感。然而,有些读者认为《邪恶催眠师》中关于催眠的叙述实在过于连篇累牍,而且把众多耸人听闻、离奇恐怖的案件或者人物性格的转变,比如幕后黑手白亚星从最初的冷血残酷到最后为情自杀,用催眠来解释难以自圆其说,不能使人信服。确实,用催眠来营造神秘氛围有利有弊,这也给了作者继续进步的空间。关于催眠,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的观点:催眠只是一种工具,它可以用来帮助人类也可以用来残害人类。催眠不应该被反对,因为不是催眠杀人,而是人杀人。任何一件工具到有心作恶的人手中都会成为凶器,真正有错的是人而不是工具。科幻小说家王晋康的核心科幻论也正表达了这一观点:科技(工具)发展有严密逻辑,人类破坏了其发展逻辑必会导致人类受科技报复。不是科技要摧毁人类,而是人对科技的错误使用危害人类,真正有错的是人类。此外,周浩晖在小说中对“心桥”理论的批判,也说明催眠不只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良知与修养。真正的催眠师不是掩盖人内心的伤痛,而是在权衡利弊后让人直面伤痛的根源并与之战斗,走出阴霾。   三、对人性的深刻挖掘
  悬念与疑问是悬疑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这就使悬念的营造与解释变得十分重要。在《邪恶催眠师》中,周浩晖以人性、人的心理与欲望作为营造和解释悬念的动力。这样一来,周浩晖带领读者进入人性。换一句话说,周浩晖的心理悬疑就是用人性营造和解释悬念,使读者关注人性。《邪恶催眠师》三部都通过在惩罚中守护的主题书写表现了深刻的人性。第一部中白亚星和夏梦瑶尽管偏激地想要惩罚有罪和不幸福之人,但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对干净社会和幸福之人的守护;第二部中涂小猫对害死善良无辜的涂连生的七个人做出了符合各自人性的惩罚,完成了自己对爸爸的守护,尽管这种守护不为法理所容;第三部用杨兴国对刘宁宁的守护和傅逸聪对梁音的守护串起了故事的脉络。因为这些守护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定义两部小说里的人物,诚然,他们有着人性中最普遍的恶,但他们为恶的动机有的或多或少体现着向善的追求,如夏梦瑶、杨兴国、傅逸聪,有的为中国传统伦理观所接受,如涂小猫的父仇子报。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也正因为我们是善恶结合体,所以我们才为“人”,我们才真实。回到人之初,性本善或本恶的古老命题上,周浩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之初,性本善”,人心向善终大于向恶,善的力量终将战胜恶的力量。因为让终极大反派们有一个“善终”:夏梦瑶在“爱人”凌明鼎的保护下消失了;涂小猫安详地飞向自己心中的星球;杨兴春用生命埋葬了刘宁宁黑暗的过去。在人性的挖掘上,周浩晖可与日本推理大师东野圭吾相媲美,正因此,周浩晖被称为“中国的东野圭吾”。此外,周浩晖在直击人性的困境与光辉的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痛点。他善于将真实的社会新闻融入故事,直戳社会的痛点,比如,《邪恶催眠师》第二部写爱狗人士为救助流浪狗拦车引起的纠纷,这在当今中国屡见不鲜;第三部立马让人想起2013年震惊全国的南京饿死女童事件。周浩晖真的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写作者。
  四、小结
  周浩晖的心理悬疑展现了悬疑小说的真正魅力,即給读者心理上的暗示与追寻,他又在悬疑小说中深刻地挖掘人性,这就拔高了悬疑小说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通俗文学不同于精英文学,用精英文学的标准去评价悬疑小说,难免有失公平,我们需要阳春白雪,但也不要鄙视下里巴人。带着这种心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欣赏悬疑小说甚至通俗文学。
  {1} 游溪:《论中英两国心理悬疑片的创作差异》,《当代电影》2013年第8期,第162页。
  {2} 周志雄:《心理悬疑——论蔡骏的小说》,《文学研究》2008年第11期,第187页。
  作 者:尹景,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张岱癖于山水,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他的山水小品文描写了游赏之趣,也掺杂着人间世态,体现出“俗”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对雅致之景的追求和观景时间的选择又展现出他“雅”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的山水小品具备不同流俗的冰雪之气,这种冰雪之气是他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成就的。  关键词:张岱 山水小品 审美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在政治生活中受到创伤后,都喜欢投身于山水林泉之中,以寄托情思,寻
时常拿着唐诗与宋诗一起读,唐诗的句子嚼着嚼着,脑海里的影像就接踵而至,画面美不胜收,却总是个无声电影;宋诗捧在手里,啃着啃着,心里响起了很多声音,絮絮叨叨,摸着黑进一陋巷,七拐八扭,忽然天光粲然,身心通透澄明。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茘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
摘 要:行吟在太行沁水之间的“乡村幽灵”葛水平始终凝眸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人”与“土地”之间生死契阔的血脉联系,寄托着自己对于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逝的乡土文明的眷恋与回望。《活水》依旧是乡土世界,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厚重的历史感与时代新气象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巨大张力和丰富蕴涵,更是开拓了乡土小说新的美学空间。  关键词:《活水》 历史感 新气象  一、对乡村文明遗迹的“重拾”  葛水平的长
摘 要: 李煜是五代时期成就较高的词作家,有“千古词帝”的美誉。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三十余首,但意象丰富。其中“梦”“花”“月”意象使用得最为频繁,这些意象的使用与其人生经历、内心情感密切相关。在较为相近的时期内,由后蜀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梦”“花”“月”意象更俯仰皆是,本文在探讨李煜词中这三种意象的情感内涵时,与花间词相比较,来探究李煜词作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的转变时所做出的贡
摘 要: 《大司命》与《少司命》是《九歌》中的名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两首诗的审美意蕴得以产生有赖于原型的存在,他们的原型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生殖崇拜仪式,这种仪式原型通过再现生殖祭祀的活动过程,提供自远古而流传的相似情境,引起情感共鳴,将祖先所感受的生命审美愉悦赋予读者,也通过其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升华两首诗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大司命》 《少司命》 原型 审美意蕴  《九歌》是屈原以楚地祭
技术摘要:丛李商隐尺牍围绕追求实现个人抱负的主线,呈现了对国事时局的辨析、对权贵人物的干谒、与政治人物的交往、幕府生活的记录、心灵怨愤的吐露等内容。李商隐的尺牍,不仅折射出晚唐社会可悲的实质,亦显露出他的悲剧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即急切进取的求仕心理、感情用事的书生意气和委曲隐忍的弱者心态。  关键词:李商隐 尺牍 文献价值 思想意义  引言  李商隐(812-858)是唐代一流的骈文大家,其生前自
摘要: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勇于改造自然的优秀特质,剧中的人物成为这些特质的承载体,他们或许敢想敢做,或许粗中有细,或许不屈不挠,这些既是单个人物的闪光点,也反映着群体的光芒。  关键词:人物形象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由都晓导演,李佩甫编剧的十五集连续剧,讲述了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开凿、修通红旗渠的故事,电视剧在199
摘 要: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呈现出古代朝鲜汉诗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朝鲜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在理学视域下论诗的文学思想,而朝鲜王朝后期拈出“天机”与质、真的诗学范畴,有重提文学艺术标准的倾向。  关键词:朝鲜汉诗 选本 朱熹 温柔敦厚 性情  古代朝鲜是域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中国诗学,作为朝鲜汉诗的源头,从诗学观念、师法典范、艺术形式等方面深刻影响、全面塑造了朝鲜汉诗的创
摘 要: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命运不幸地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本文根据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以《巴黎圣母院》中对克洛德的头部与爱斯梅拉达的脚部描写为出发点,探究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技巧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 爱斯梅拉达 塑造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他深刻地表现了1
摘 要: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同时也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的四大圣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不朽”者,王阳明及其创立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阳明热”,其表征之一就是多部“阳明戏”创排上演。无论是戏曲版“阳明戏”,还是话剧版“阳明戏”,都对王阳明及其心学有着独到的理解。绍兴文理学院原创大型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一方面从当前几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