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为老师,站上三尺讲台,应该时刻不忘修炼内功。可以说,所有名师都是功力深厚的学者型教师。当然,深厚的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张简单的文凭能够标注的,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思考。
关键词:教师;学生;内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早有“一桶水”与“一瓢水”之说。“桶水”说固然有其道理,然而既为人师,我们更应做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有没有一桶水?仅有一桶水够不够?能否灌满学生的“杯子”?自己的一桶水水质如何?学生是否愿意饮下?我们“倒水”的效益如何?在“倒水”的同时是否需要“汲水”?如何去寻找源头活水来补给自己的“桶水”?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读者文摘》上刊载过一篇《老师,您听我说》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发人深思:“老师,您也需要学习。您不学习,我怎能从您那里学到更新的东西?老师,您一定希望我学业进步,让我也祝愿您教学成功,您的进步是我进步的保证,我的进步也是您成功的证据。”这是台湾一位中学生的心声。他希望老师学问渊博,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使者。教师只有靠自己的博学多识教好功课,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倘若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学生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么。”这番话切中要害,它指明了要做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必要条件。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己“桶水”的典范,他不只是说话动听、形象可爱,他更是注重用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丰富自己也丰富学生的教育者。他是一个“杂家”。他的课堂既讲《陈独秀的最后五年》、《贫困中的马克思》,讲周恩来、彭德怀、居里夫人等人物传记,又读贾平凹、路遥、柯云路、梁晓声的小说;既讲苏霍姆林斯基、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又讲《加拿大教育一瞥》、《美国教育探影》和《英国公学的办学方法》。二十多年来他一直订阅《国外科技动态》,他的语文课就多了《五千万年后的地球》、《光导纤维通讯》、《第四代机器人》、《遗传工程新成果》等内容。他身为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学科。数学的十字相乘法,物理的压强浮力原理,大至无边无垠的宇宙空间,小至可以无限分割的分子、质子、中子、电子、胶子都是它涉及的范畴。可以说,他广泛涉猎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理、化、生等学科。试想,如果他只满足于弄懂教材上有限的几篇文章,而对这些知识只有一些肤浅的了解,对飞速发展的世界茫然无知,那么,他就根本不可能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也不可能创造异彩纷呈的课堂、出类拔萃的成绩、符合时代规律的教育思想,也就培养不出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
目前,我们的教育园地里,比魏书生学历高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人中有成绩显著的;但更多的是庸庸碌碌、成绩平平;甚至有不少人虽有高学历却无相应的能力,知识陈旧,教法呆板,学生不买账,领导不满意,自己也苦恼。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仅靠牌子吃饭,凭老本度日,固步自封。长此以往,学生听他的课就像吃一碗没有放盐也没有放任何调料的白水泡面条。这样的老师当然也就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学生既不“亲其师”,当然也就不“信其道”了。
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中,教师教任何一节课,都是在带领学生翻越一架布满荆棘的大山。为了学生少出点力,我们就要多流点汗;为了学生少走弯路,我们就要提前探路。做一个学生的领路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名优秀的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有立志读尽天下书的渴求,在喧嚣浮躁中保持冷静的心态,不断汲取与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我们才能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良好的师者形象。
关键词:教师;学生;内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早有“一桶水”与“一瓢水”之说。“桶水”说固然有其道理,然而既为人师,我们更应做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有没有一桶水?仅有一桶水够不够?能否灌满学生的“杯子”?自己的一桶水水质如何?学生是否愿意饮下?我们“倒水”的效益如何?在“倒水”的同时是否需要“汲水”?如何去寻找源头活水来补给自己的“桶水”?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读者文摘》上刊载过一篇《老师,您听我说》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发人深思:“老师,您也需要学习。您不学习,我怎能从您那里学到更新的东西?老师,您一定希望我学业进步,让我也祝愿您教学成功,您的进步是我进步的保证,我的进步也是您成功的证据。”这是台湾一位中学生的心声。他希望老师学问渊博,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使者。教师只有靠自己的博学多识教好功课,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倘若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学生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么。”这番话切中要害,它指明了要做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必要条件。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己“桶水”的典范,他不只是说话动听、形象可爱,他更是注重用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丰富自己也丰富学生的教育者。他是一个“杂家”。他的课堂既讲《陈独秀的最后五年》、《贫困中的马克思》,讲周恩来、彭德怀、居里夫人等人物传记,又读贾平凹、路遥、柯云路、梁晓声的小说;既讲苏霍姆林斯基、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又讲《加拿大教育一瞥》、《美国教育探影》和《英国公学的办学方法》。二十多年来他一直订阅《国外科技动态》,他的语文课就多了《五千万年后的地球》、《光导纤维通讯》、《第四代机器人》、《遗传工程新成果》等内容。他身为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学科。数学的十字相乘法,物理的压强浮力原理,大至无边无垠的宇宙空间,小至可以无限分割的分子、质子、中子、电子、胶子都是它涉及的范畴。可以说,他广泛涉猎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理、化、生等学科。试想,如果他只满足于弄懂教材上有限的几篇文章,而对这些知识只有一些肤浅的了解,对飞速发展的世界茫然无知,那么,他就根本不可能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也不可能创造异彩纷呈的课堂、出类拔萃的成绩、符合时代规律的教育思想,也就培养不出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
目前,我们的教育园地里,比魏书生学历高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人中有成绩显著的;但更多的是庸庸碌碌、成绩平平;甚至有不少人虽有高学历却无相应的能力,知识陈旧,教法呆板,学生不买账,领导不满意,自己也苦恼。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仅靠牌子吃饭,凭老本度日,固步自封。长此以往,学生听他的课就像吃一碗没有放盐也没有放任何调料的白水泡面条。这样的老师当然也就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学生既不“亲其师”,当然也就不“信其道”了。
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中,教师教任何一节课,都是在带领学生翻越一架布满荆棘的大山。为了学生少出点力,我们就要多流点汗;为了学生少走弯路,我们就要提前探路。做一个学生的领路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名优秀的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有立志读尽天下书的渴求,在喧嚣浮躁中保持冷静的心态,不断汲取与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我们才能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良好的师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