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数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体验;有效;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性目标中体验的涵义是什么?什么是体验性学习?如何把学习过程科学而有质量地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经历的时空,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生的情感体验,领略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在自我充分体验中学会数学?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几个案例,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放好数学的“盐”,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体验
案例: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片段。
曾听了一课。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机灵狗的商店今天开业了,小朋友猜猜机灵狗会开什么店呢?霎时,小手如林,学生纷纷发言。肯德基店、水果店、玩具店、书店、水晶店、手机店……各式商店应有尽有。
场面很是热闹,好不容易老师控制住了局面,随即出示画面——“机灵狗玩具店”,货架上摆满了标明单价的玩具,画面的下方是笑笑和淘气分别拿着60元、70元钱。师:机灵狗的玩具店开业了,看到这么多的玩具,你想说什么?顿时,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
“我最喜欢那只兔子,它比我家里的那只大。”,“我喜欢机器猫和憨憨猪”,“这些玩具我都喜欢。”,“一只甲壳虫要20元,是不是会变形的? ”,“ 遥控车我都玩腻了。”……不同答案五花八门。
课始至此,10分钟过去了,小朋友们还陶醉在玩具世界里尽情地说着他们想说的……
【思考】
笔者认为一开始就应该直接带学生进入“机灵狗玩具店”,而且教师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定向性,出示主题图后,教师可直接提问: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案例中由于所提问题太宽泛,致使学生提出很多非数学问题,绕了很多弯。问题情境的创设费时较多,会影响后面实物操作、实际应用、及巩固深化阶段的“想想做做”的充分展开。
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简言之,情境的设置需具有浓郁的数学味,要让学生能及时品出情境汤中的数学“盐味”,并能消化吸收融入肌体。
二、提供“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促成体验
案例:六年级正反比例的比较教学片段。
教完正反比例的比较内容后,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判断成不成比例,并说出理由:(1)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很快说出成正比例,因为C:d=Л(一定),即比值一定,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第(2)题:周长一定时,圆的直径和圆周率成什么比例?学生们列出关系式后纷纷举手,指名回答,都说是成反比例。师:为什么你判断是反比例呢?生1:因为Л×d=C(一定),即积一定,所以Л和d成反比例。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异口同声):没有。师:成反比例的两种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生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生3: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生4:反比例的两种量画图成一条曲线。师将Л×d=C(一定)板书在黑板上,并将Л用红粉笔圈出,笑着不语。片刻,生说:圆周率Л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师:大家能重新判断一下吗?生5:圆周率Л不能变化,所以,圆的直径和圆周率不成反比例。师:请大家同桌讨论一下我们刚才犯错的原因。生6:我们只注意相对应的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没考虑到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要随着变化的情况。
反思:错误,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让思维在交流碰撞中共同发展,修正错误,从而更深入的建构知识。本例第(2)题,一开始学生都认为Л和d成反比例,一方面受第(1)题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理解上的不完整性上。从第(1)题学生一帆风顺的正确到第(2)题学生不假思索的集体错误,再到学生最后的恍然大悟,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犯错”,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反思犯错的根源,切实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体验到自己思维的发展过程,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有效操作中体验
案例:三年级认识厘米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尺子,说说该怎样表述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
生:1米,1厘米……
师:我们把它的长叫作1厘米,1厘米也可以写作1cm。请每位小朋友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然后请每位小朋友用尺子在纸上画出1厘米;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每人从信封里摸出一个1厘米长的物体;请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学生举例:小蚂蚁的长,橡皮的长,米粒,豆子……)
反思:“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是本课的又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设计了“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而不少学生却没有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如果为每个小朋友提供1厘米的学具,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这比单纯根据尺子上的刻度来体验更直观,印象更深刻;同时设计“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从而真切地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形成1厘米的空间观念,更好地促进对1厘米的理解。以上教学变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与仅仅通过观察去认识1厘米,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
让学生经历丰富的体验,实际上是要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体现有效教学的一种运作方式。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亲身体验,他们不但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还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田进(1976--)男,小学一级教师 ,本科, 13年教龄 研究方向: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
【关键词】体验;有效;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性目标中体验的涵义是什么?什么是体验性学习?如何把学习过程科学而有质量地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经历的时空,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生的情感体验,领略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在自我充分体验中学会数学?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几个案例,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放好数学的“盐”,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体验
案例: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片段。
曾听了一课。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机灵狗的商店今天开业了,小朋友猜猜机灵狗会开什么店呢?霎时,小手如林,学生纷纷发言。肯德基店、水果店、玩具店、书店、水晶店、手机店……各式商店应有尽有。
场面很是热闹,好不容易老师控制住了局面,随即出示画面——“机灵狗玩具店”,货架上摆满了标明单价的玩具,画面的下方是笑笑和淘气分别拿着60元、70元钱。师:机灵狗的玩具店开业了,看到这么多的玩具,你想说什么?顿时,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
“我最喜欢那只兔子,它比我家里的那只大。”,“我喜欢机器猫和憨憨猪”,“这些玩具我都喜欢。”,“一只甲壳虫要20元,是不是会变形的? ”,“ 遥控车我都玩腻了。”……不同答案五花八门。
课始至此,10分钟过去了,小朋友们还陶醉在玩具世界里尽情地说着他们想说的……
【思考】
笔者认为一开始就应该直接带学生进入“机灵狗玩具店”,而且教师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定向性,出示主题图后,教师可直接提问: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案例中由于所提问题太宽泛,致使学生提出很多非数学问题,绕了很多弯。问题情境的创设费时较多,会影响后面实物操作、实际应用、及巩固深化阶段的“想想做做”的充分展开。
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简言之,情境的设置需具有浓郁的数学味,要让学生能及时品出情境汤中的数学“盐味”,并能消化吸收融入肌体。
二、提供“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促成体验
案例:六年级正反比例的比较教学片段。
教完正反比例的比较内容后,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判断成不成比例,并说出理由:(1)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很快说出成正比例,因为C:d=Л(一定),即比值一定,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第(2)题:周长一定时,圆的直径和圆周率成什么比例?学生们列出关系式后纷纷举手,指名回答,都说是成反比例。师:为什么你判断是反比例呢?生1:因为Л×d=C(一定),即积一定,所以Л和d成反比例。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异口同声):没有。师:成反比例的两种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生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生3: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生4:反比例的两种量画图成一条曲线。师将Л×d=C(一定)板书在黑板上,并将Л用红粉笔圈出,笑着不语。片刻,生说:圆周率Л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师:大家能重新判断一下吗?生5:圆周率Л不能变化,所以,圆的直径和圆周率不成反比例。师:请大家同桌讨论一下我们刚才犯错的原因。生6:我们只注意相对应的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没考虑到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要随着变化的情况。
反思:错误,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让思维在交流碰撞中共同发展,修正错误,从而更深入的建构知识。本例第(2)题,一开始学生都认为Л和d成反比例,一方面受第(1)题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理解上的不完整性上。从第(1)题学生一帆风顺的正确到第(2)题学生不假思索的集体错误,再到学生最后的恍然大悟,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犯错”,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反思犯错的根源,切实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体验到自己思维的发展过程,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有效操作中体验
案例:三年级认识厘米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尺子,说说该怎样表述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
生:1米,1厘米……
师:我们把它的长叫作1厘米,1厘米也可以写作1cm。请每位小朋友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然后请每位小朋友用尺子在纸上画出1厘米;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每人从信封里摸出一个1厘米长的物体;请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学生举例:小蚂蚁的长,橡皮的长,米粒,豆子……)
反思:“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是本课的又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设计了“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而不少学生却没有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如果为每个小朋友提供1厘米的学具,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这比单纯根据尺子上的刻度来体验更直观,印象更深刻;同时设计“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从而真切地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形成1厘米的空间观念,更好地促进对1厘米的理解。以上教学变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与仅仅通过观察去认识1厘米,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
让学生经历丰富的体验,实际上是要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体现有效教学的一种运作方式。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亲身体验,他们不但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还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田进(1976--)男,小学一级教师 ,本科, 13年教龄 研究方向: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