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模式虽异彩纷呈,但大都集中到智力因素上,忽略了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成了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本文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阐述语文情感教学的必要性与实效性,探索语文情感教学的方法及功效,指出语文的情感因素,以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关键词: 语文教学;激发情感;情感陶冶
情感教育本是语文教学中所固有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常规教学时,都应该遵循文学教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统一”的规律,加强情感教育,并把它与语言、思维的教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情感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去唤醒、去提升,因此情感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今语文教学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也异彩纷呈,虽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传统教学中的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当前语文教学思想的困惑与反思。就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文”和“理”的发展,从来就伴随之“情”,“情”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语文素养提高的有力一翼,只有三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多项流动,才能共同决定着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由此可见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情感使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心”的参与,“情”的共鸣,使语文课充盈着人文气息的美。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大脑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情感教学还需挖掘教材,把握情感。 情感的载体是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写。”教材的本身就是个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深钻细研教材,理解字里行间所浸透的思想感情。一部高中语文教材,细细品尝,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历史,无处不是充溢着美,洋溢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的内容不失为优秀的作品,都凝结着作者的情感与个性,只有实事求是地阐释和挖掘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容,还学生一个充满激情、个性和思想的教学内容,才能凸显语文学科艺术的韵味和人文主义的内核。文章都是有情物。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特别是一大批名家名篇,更是情理交融。正如刘勰所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今天多媒体教学又为我们语文的情感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音像,丰富了情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图片的展示、科幻的动画效果,影片的放映,为情感教育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体验。如教《边城》时可以运用影视片断教学。或者历史资料图片后再现湘西凤凰城美丽风光画面,达到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生乎情。”语文教师必须整合教材的情感因素,并巧妙地运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感情倾向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诱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范读、导读,让学生把真情倾注于课文中,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于漪老师在教授《最后一次讲演》时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年轻的诗人闻一多,追求艺术完美,编织着鸳鸯蝴蝶的美梦;学者的闻一多,埋头于纸堆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开发祖国的宝藏;战士的闻一多,在民族的危亡关头,掀髯、作狮子吼,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的手枪”精心设计的净化语言,借助铿锵激越的声调,形成感情节奏的热浪,震颤着学生的心扉。从语言中去挖掘作品,创设氛围是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融入情感的读,如教师范读,听录音跟读,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等来感知教材,感受作品的情感因素。诵读使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教学中,师生通过诵读,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体会其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趣,并使之绘声绘色地溢于言表,从而铭记于心。如教《秋思》只有通过诵读,让学生通过对那低缓沉重的语调的把握去体味那天涯孤旅漂泊异乡的孤独感伤情怀,并滋养出对流浪天涯的同情之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把阅读的体验内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尤其要充分运用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以投入感情为特征的“点读”,当歌则歌,当泣则泣,物我两忘,才能升华到个体生命高级的审美境界,学生的整体身心才能在诵读中全方位得到文章那种审美境界的浸染和涵养。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这段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人,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去努力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用感情激起学生共鸣,用感情引导学生探究。这正是语文教学所期待的境界: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并带着认知与情感,走向社会生活。这难道不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参考文献:
[1]徐亚青.例谈阅读教学中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
[2]陈爱民.“接受美学”在于漪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金田(励志),2012(07)
[3]陈钦发.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的动情点[M] .人教网,2011(06)
关键词: 语文教学;激发情感;情感陶冶
情感教育本是语文教学中所固有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常规教学时,都应该遵循文学教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统一”的规律,加强情感教育,并把它与语言、思维的教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情感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去唤醒、去提升,因此情感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今语文教学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也异彩纷呈,虽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传统教学中的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当前语文教学思想的困惑与反思。就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文”和“理”的发展,从来就伴随之“情”,“情”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语文素养提高的有力一翼,只有三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多项流动,才能共同决定着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由此可见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情感使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心”的参与,“情”的共鸣,使语文课充盈着人文气息的美。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大脑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情感教学还需挖掘教材,把握情感。 情感的载体是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写。”教材的本身就是个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深钻细研教材,理解字里行间所浸透的思想感情。一部高中语文教材,细细品尝,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历史,无处不是充溢着美,洋溢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的内容不失为优秀的作品,都凝结着作者的情感与个性,只有实事求是地阐释和挖掘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容,还学生一个充满激情、个性和思想的教学内容,才能凸显语文学科艺术的韵味和人文主义的内核。文章都是有情物。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特别是一大批名家名篇,更是情理交融。正如刘勰所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今天多媒体教学又为我们语文的情感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音像,丰富了情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图片的展示、科幻的动画效果,影片的放映,为情感教育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体验。如教《边城》时可以运用影视片断教学。或者历史资料图片后再现湘西凤凰城美丽风光画面,达到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生乎情。”语文教师必须整合教材的情感因素,并巧妙地运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感情倾向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诱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范读、导读,让学生把真情倾注于课文中,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于漪老师在教授《最后一次讲演》时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年轻的诗人闻一多,追求艺术完美,编织着鸳鸯蝴蝶的美梦;学者的闻一多,埋头于纸堆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开发祖国的宝藏;战士的闻一多,在民族的危亡关头,掀髯、作狮子吼,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的手枪”精心设计的净化语言,借助铿锵激越的声调,形成感情节奏的热浪,震颤着学生的心扉。从语言中去挖掘作品,创设氛围是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融入情感的读,如教师范读,听录音跟读,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等来感知教材,感受作品的情感因素。诵读使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教学中,师生通过诵读,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体会其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趣,并使之绘声绘色地溢于言表,从而铭记于心。如教《秋思》只有通过诵读,让学生通过对那低缓沉重的语调的把握去体味那天涯孤旅漂泊异乡的孤独感伤情怀,并滋养出对流浪天涯的同情之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把阅读的体验内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尤其要充分运用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以投入感情为特征的“点读”,当歌则歌,当泣则泣,物我两忘,才能升华到个体生命高级的审美境界,学生的整体身心才能在诵读中全方位得到文章那种审美境界的浸染和涵养。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这段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人,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去努力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用感情激起学生共鸣,用感情引导学生探究。这正是语文教学所期待的境界: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并带着认知与情感,走向社会生活。这难道不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参考文献:
[1]徐亚青.例谈阅读教学中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
[2]陈爱民.“接受美学”在于漪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金田(励志),2012(07)
[3]陈钦发.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的动情点[M] .人教网,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