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歌唱活动中,歌声的共鸣并不仅仅是某种单一形态。一方面,当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后,产生的声波首先就近在声带周围的骨头上产生共振,或是骨头与肌肉传导到较远的口腔前部与鼻咽腔以及声带下部的气管、胸腔等地方振响;另一方面,在喉咽、口咽、鼻咽所组成的发声管道内同样充满了空气,如果把这个发声管道通过某种手段予以调节使管内空气柱的固有频率与声带发出的声波的频率相同或形成某种特殊的倍数关系,那么最后由口腔透出的声音实质上已不断得到美化与扩大了。
共鸣从属于艺术表现的目的,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一部分共鸣而忽视另一部分共鸣。只有混合共鸣才能扩大音域统一声区,丰富色彩。
一、胸腔共鸣
当人们在演唱低音时,只要发声方法正确,用手轻轻按住胸腔,便会感到有种麻麻的振动感,这便是声波在胸腔产生共鸣的缘故。对于男、女中低音的声部来说,胸腔是他们在中、低音区歌唱发声的主要共鸣腔体,唱高音时也得挂着点儿胸腔;但是,对于男、女高音声部来说,不要挂着胸腔唱高音,否则,高音唱起来会感到很重。在高音区演唱时,胸口以下找的是通气的感觉。胸口张开,气儿大嗓子眼儿小,这是唱好高音的关键。
歌唱发声时,歌唱者应找到胸口的发声位置。要想构成良好的胸腔共鸣,首先必须有一个扩大了的胸部共鸣腔。当声带振动,声音由高向低进行时,音响随着音高降低而向下面的胸腔阔散,胸腔共鸣得到增强;当高音由低向高进行时,扩散到胸腔里的共鸣音响又开始聚拢,胸腔共鸣从而减弱,高音上升而向胸腔以上的共鸣腔体延伸,自然地顺着咽腔的共鸣通道进入鼻咽腔和头腔中,找到头腔共鸣音色。胸口以下的空腔和它上面的腔体相通,保持着上下通气,里外通气的感觉,这时如果呼吸压力减少,胸腔扩大,就会构成良好的混合型胸腔共鸣。
二、喉腔共鸣
根据歌唱发声管道的结构,歌声可以同时在声带以上的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去构成共鸣,亦可同时在声带以下的气管、支气管、胸腔等空间里形成共鸣。但在这些共鸣腔中,喉咽腔产生的共鸣却是相当重要的。
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打开喉咙”的方法:其一,用“打哈欠”的办法打开喉咙。人们在打哈欠时喉结会自然下降,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腔随之拉开了上下的距离,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大开方便之门。“引发—扩张—消退”是打哈欠的三个过程,其中引发状态为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其二,“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方法,能使演唱者的喉结很容易的稳定在低喉位上,而且可以自如地、松弛的打开喉咙,只要演唱者在歌唱发声的全过程中,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吸着唱的感觉,就能始终保持低喉位打开喉咙的状态。
人在发音时,会厌应该向上翻卷,会厌向上翻卷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共鸣音色。打开喉咙又恰恰能喉咽通向口咽腔的会厌以最佳的状态开放。
三、口腔共鸣
口腔是从口咽腔通向前方的共鸣室,在歌唱时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一方面,通过口腔的调节可使发声通道内获得良好的基础共鸣—喉咽腔共鸣、口腔前后部共鸣,并以这两腔的共鸣为基础去发展更为丰富的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另一方面,歌唱时的咬字吐词等语言表现形态也要依靠口腔内各器官的阻气来完成,同时还要协调语音与喉部发声的复杂关系。
口腔的上面硬口盖和软腭两部分构成,软腭是硬口盖的延续,在距后咽壁不远处向下弯,构成一个穹形的半圆弧度的顶,终止在悬雍垂(小舌)上。这种上口盖的弧度大小则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般地,上口盖大的圆屋顶形成口腔共鸣的效果好。口腔下面的舌头与下颚构成了口腔的底,前面的嘴则形成了释放声音的喇叭口。
下颚关节俗称“牙关节”,口腔开合时,牙关节能张开与闭合。在歌唱发声时为使口腔积极张开,同时又保持下巴与颈部的松弛状态,张嘴时必须拉开牙关节。如果牙关节拉不开,张嘴时下巴的肌肉肯定紧张,喉结因此而被束缚,它能直接影响歌唱的发声效果。
连接硬腭的软腭完全是肌肉组织,是上口盖可活动的部位,对调节高音区的共鸣作用极大。唱高音时,软口盖一种轻微上抬的状态,只要想着“吸”的感觉,软口盖就能自动抬起,这是一种含蓄的力量。反之,声音肯定僵。
舌可以在口腔中随意活动。由于舌头后缩、抬高降低的动作在不断改变口、咽的空间形态,并与软腭前后分堵,口形的圆、扁、开、合相配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共鸣室。
四、鼻腔与头腔共鸣
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彼此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获得头腔共鸣音色的关键,首先在于如何在鼻腔调共鸣的基础上使窦口张开。这就是声乐术语上常说的“打开头腔”的方法。
这个问题先要从产生鼻腔(包括鼻咽腔)共鸣的方谈起。在鼻梁顶端,眉心的后面向脑后延伸着一个空腔,位于上上口盖与鼻腔之间。从歌唱者的自我感觉来看,这是一个前后相通的的仿佛像个“倒悬的瓶子”,鼻咽口就像“瓶口”。只要歌唱者在心理上想好小舌头后面鼻咽口的位置找好声音穿送进入鼻咽腔的角度,贴着鼻咽口的后边儿吹,同时,向后哼唱,鼻咽腔先产生了一团共鸣音响,声音立刻向前反射。这种鼻腔共鸣的音响弥漫在整个的空腔里面,使声音便得丰满起来。
到了高音区,歌唱者感觉在口盖与鼻咽口上方的鼻咽腔里,有一种吸气状态。这种吸气感使头腔的空间向后向上扩张,软腭与小舌含蓄的上抬,硬口盖有一种紧张感。这种空腔充气声音膨胀的感觉,就是“打开头腔”的正确感觉。打开头腔、集中音色,这是获得头腔共鸣最关键的方法。在高音区,具有固定音高并出现在人体共鸣最高位置的共鸣音色,是鼻腔与头腔混合共鸣的产物,它是基音与泛音共鸣频率的组合。如果歌唱者真正获得了如此的感觉,唱起来就会感到音越高歌声越嘹亮,音色越优美、动听。
具有头强共鸣的歌声高昂嘹亮,色彩明朗辉煌,声音灵巧而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无论何种声部的歌手,都需要获得这种极富魅力的歌唱共鸣,只不过由于各人的嗓音结构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获取头腔共鸣的途径与标准略有差异而已。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中学)
共鸣从属于艺术表现的目的,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一部分共鸣而忽视另一部分共鸣。只有混合共鸣才能扩大音域统一声区,丰富色彩。
一、胸腔共鸣
当人们在演唱低音时,只要发声方法正确,用手轻轻按住胸腔,便会感到有种麻麻的振动感,这便是声波在胸腔产生共鸣的缘故。对于男、女中低音的声部来说,胸腔是他们在中、低音区歌唱发声的主要共鸣腔体,唱高音时也得挂着点儿胸腔;但是,对于男、女高音声部来说,不要挂着胸腔唱高音,否则,高音唱起来会感到很重。在高音区演唱时,胸口以下找的是通气的感觉。胸口张开,气儿大嗓子眼儿小,这是唱好高音的关键。
歌唱发声时,歌唱者应找到胸口的发声位置。要想构成良好的胸腔共鸣,首先必须有一个扩大了的胸部共鸣腔。当声带振动,声音由高向低进行时,音响随着音高降低而向下面的胸腔阔散,胸腔共鸣得到增强;当高音由低向高进行时,扩散到胸腔里的共鸣音响又开始聚拢,胸腔共鸣从而减弱,高音上升而向胸腔以上的共鸣腔体延伸,自然地顺着咽腔的共鸣通道进入鼻咽腔和头腔中,找到头腔共鸣音色。胸口以下的空腔和它上面的腔体相通,保持着上下通气,里外通气的感觉,这时如果呼吸压力减少,胸腔扩大,就会构成良好的混合型胸腔共鸣。
二、喉腔共鸣
根据歌唱发声管道的结构,歌声可以同时在声带以上的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去构成共鸣,亦可同时在声带以下的气管、支气管、胸腔等空间里形成共鸣。但在这些共鸣腔中,喉咽腔产生的共鸣却是相当重要的。
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打开喉咙”的方法:其一,用“打哈欠”的办法打开喉咙。人们在打哈欠时喉结会自然下降,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腔随之拉开了上下的距离,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大开方便之门。“引发—扩张—消退”是打哈欠的三个过程,其中引发状态为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其二,“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方法,能使演唱者的喉结很容易的稳定在低喉位上,而且可以自如地、松弛的打开喉咙,只要演唱者在歌唱发声的全过程中,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吸着唱的感觉,就能始终保持低喉位打开喉咙的状态。
人在发音时,会厌应该向上翻卷,会厌向上翻卷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共鸣音色。打开喉咙又恰恰能喉咽通向口咽腔的会厌以最佳的状态开放。
三、口腔共鸣
口腔是从口咽腔通向前方的共鸣室,在歌唱时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一方面,通过口腔的调节可使发声通道内获得良好的基础共鸣—喉咽腔共鸣、口腔前后部共鸣,并以这两腔的共鸣为基础去发展更为丰富的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另一方面,歌唱时的咬字吐词等语言表现形态也要依靠口腔内各器官的阻气来完成,同时还要协调语音与喉部发声的复杂关系。
口腔的上面硬口盖和软腭两部分构成,软腭是硬口盖的延续,在距后咽壁不远处向下弯,构成一个穹形的半圆弧度的顶,终止在悬雍垂(小舌)上。这种上口盖的弧度大小则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般地,上口盖大的圆屋顶形成口腔共鸣的效果好。口腔下面的舌头与下颚构成了口腔的底,前面的嘴则形成了释放声音的喇叭口。
下颚关节俗称“牙关节”,口腔开合时,牙关节能张开与闭合。在歌唱发声时为使口腔积极张开,同时又保持下巴与颈部的松弛状态,张嘴时必须拉开牙关节。如果牙关节拉不开,张嘴时下巴的肌肉肯定紧张,喉结因此而被束缚,它能直接影响歌唱的发声效果。
连接硬腭的软腭完全是肌肉组织,是上口盖可活动的部位,对调节高音区的共鸣作用极大。唱高音时,软口盖一种轻微上抬的状态,只要想着“吸”的感觉,软口盖就能自动抬起,这是一种含蓄的力量。反之,声音肯定僵。
舌可以在口腔中随意活动。由于舌头后缩、抬高降低的动作在不断改变口、咽的空间形态,并与软腭前后分堵,口形的圆、扁、开、合相配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共鸣室。
四、鼻腔与头腔共鸣
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彼此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获得头腔共鸣音色的关键,首先在于如何在鼻腔调共鸣的基础上使窦口张开。这就是声乐术语上常说的“打开头腔”的方法。
这个问题先要从产生鼻腔(包括鼻咽腔)共鸣的方谈起。在鼻梁顶端,眉心的后面向脑后延伸着一个空腔,位于上上口盖与鼻腔之间。从歌唱者的自我感觉来看,这是一个前后相通的的仿佛像个“倒悬的瓶子”,鼻咽口就像“瓶口”。只要歌唱者在心理上想好小舌头后面鼻咽口的位置找好声音穿送进入鼻咽腔的角度,贴着鼻咽口的后边儿吹,同时,向后哼唱,鼻咽腔先产生了一团共鸣音响,声音立刻向前反射。这种鼻腔共鸣的音响弥漫在整个的空腔里面,使声音便得丰满起来。
到了高音区,歌唱者感觉在口盖与鼻咽口上方的鼻咽腔里,有一种吸气状态。这种吸气感使头腔的空间向后向上扩张,软腭与小舌含蓄的上抬,硬口盖有一种紧张感。这种空腔充气声音膨胀的感觉,就是“打开头腔”的正确感觉。打开头腔、集中音色,这是获得头腔共鸣最关键的方法。在高音区,具有固定音高并出现在人体共鸣最高位置的共鸣音色,是鼻腔与头腔混合共鸣的产物,它是基音与泛音共鸣频率的组合。如果歌唱者真正获得了如此的感觉,唱起来就会感到音越高歌声越嘹亮,音色越优美、动听。
具有头强共鸣的歌声高昂嘹亮,色彩明朗辉煌,声音灵巧而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无论何种声部的歌手,都需要获得这种极富魅力的歌唱共鸣,只不过由于各人的嗓音结构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获取头腔共鸣的途径与标准略有差异而已。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