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历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历史悲剧再次上演,所以说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历史科目的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是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德育教育引领历史教学,不断深化历史教学的内涵,可以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史学思维。基于此,文章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路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路径
一、 引言
新课改理念提出了将学生作为课程开展的主体,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展时进一步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综合人才。而在历史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就符合这样的教育理念,通过德育教育的融入,高中历史教育的内涵也会得到提升。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一)对德育教育渗透重视不足
实际上,德育教育通过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存在于每一门学科中,德育是作为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而高中历史中所涉及的德育元素数不胜数,虽然当前教育界提倡历史教学需要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不过实际教学与理想教学相差甚远,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给予的重视程度并不深。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从提出到落实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不过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以分数高低定义教学质量的现象依然难以消除,这导致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落在历史考点之上,对于考点里面未提到的知识往往简单带过。在很多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记住常考知识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意义等内容,对于整体事件下隐藏的德育元素不够重视,这使得学生只知道学习历史理论知识点,对于历史事件后所包含的价值观取向等认识严重不足。
(二)历史教学缺乏德育素材
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面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时候也有心无力。所以,将历史考点知识教学作为教学核心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这在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科学的教学目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学生能够达成正确价值观念、掌握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不过现阶段的教学中考试成绩依然处于突出的教学地位,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仿佛很难跳出高考成绩这个“怪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仅仅是学生的压力大,教师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教师将精力放在了考点知识的准备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能应用的德育素材十分有限,这使得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再次受到巨大的阻碍,如果教师不能通过体系化的德育素材结合历史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很难达到十分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德育教育与历史学科的关联性,使得两者愈行愈远。
(三)史料利用缺乏科学性
在历史科目中,史料是支撑着历史教学开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史料作为支撑,历史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将史料进行利用,通过深度剖析史料将其承载的价值体现在教学中。在一定程度来讲,现阶段多数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状况,往往是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追求知识的表象,而忽略了知识背后隐性的意义。这些意义是无法通过考试表现出来的,考试所体现出的也只是知识的表象。而史料的科学应用能够将这些隐性的意义挖掘出来,真正地让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引导,
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史料的认识以及应用往往不够科学,归结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史料的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如果不能正确、科学、有效地认识史料,那么历史教学的成效必定会大打折扣,而失去了史料的支撑,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就缺少了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
(四)德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存在着众多的德育元素,但是,能够将这些德育元素挖掘充分地教师少之又少。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主要通过近代的历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渗透德育教育,这种形式的教学将德育教育渗透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实际上,德育元素在历史课本中广泛地存在,而其中很多的地方也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例如,南京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德育教育。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价值也应该被体现出来,从石头城到建康,从古金陵到南京,这座城市承载了多少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教师为学生渗透伟大民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因此,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到课本中将更多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摆脱德育渗透模式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全方位地为学生打造一场历史与德育碰撞的盛宴。
三、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德育渗透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方式通常是以德育思想灌输为主,而在德育教育的重视以及认识上,教师所需要下的功夫远远不足。如果教师对德育培养目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那么教师就会迷失在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抉择中。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历史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二者在教学中的冲突,才可以将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本课中哪些知识与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这场农民运动的兴起,在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下,农民通过自己手中的武器开展了斗争,教师可结合帝国主义入侵与农民阶级斗爭为切入点,将德育教育渗透,让学生明白一旦国破,那么只能家亡,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外来侵略,才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但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其中太平天国内部的重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导致组织架构出现破裂就是其中一个原因,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这可以看出,只有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内容,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渗透,才能够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历史教育中。 (二)丰富德育教育素材
通过历史教学实现德育的渗透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径,高中学生学习的特性决定了德育教育渗透的现实意义。通过德育的渗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历史成绩,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所应用到的教学素材通常只是涉及书本中的知识,而对于拓展的知识准备明显不足,教师如果想要在历史教学中将更多的德育思想传授给学生,那么教师需要进一步地丰富德育教学的素材,而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德育元素,教师应该将教学准备阶段的素材选择扩展到更宽广的范围内。例如,在学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思想局限在课本中,教师可以结合更多课外的知识向学生渗透更多的德育教学,例如,屈原汨罗江纵身一跳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管仲与鲍叔牙亦师亦友的互帮互助精神;廉颇与蔺相如互相谅解的宽容精神,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插入到历史教学中,而不是单纯地认为这些内容与学生考试联系不大,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只要将教学的目的与考试联系在一起,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作为关键的是德育素材越多,所取得的效果将会更好,这里所说的多并不是单单指数量之多,更多的是指教师对这些素材应用以及认识更加深刻。
(三)活用史料培养学生价值观
1. 尊重史料
如果历史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本,那么历史教学将会失去意义,这要求教师能够在遵守史料的前提下科学利用史料进行德育的渗透。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全面,不能因为教师自己的偏爱对历史人物解读出现偏差。例如,在讲到秦王扫六国时,秦始皇终止了七国纷争,将战争的火焰熄灭,又制订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促使秦国发展,同时秦始皇修筑长城、建陵墓等,大兴土木也使得民众劳神伤财,所以对秦始皇的评价应该客观具体,功过分清。教师的客观评价可以使得学生学会客观评价,由于人总有缺点的,所以在与交往时,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别人的优点,通过这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
2. 抓典型人物
在历史的教学中,历史素材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素材的选取时要更加地科学。教师通过选取合理的素材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得学生在吸取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养成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历史中一些典型的人物事迹可以作为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例如,在讲到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马关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受到破损,而签订者是清朝的代表李鸿章,李鸿章到底错在哪里了?错就错在他所服务的阶级出现了问题,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李鸿章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教师可以结合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进行讲解,通过李鸿章的案例让学生学习认识到历史悲剧不能上演,在当前时代发展中,我们要正确地吸取历史的教训,少走弯路,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 将史料与德育结合
在历史史料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史料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史料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例如,教师通过五四运动时的相关历史资料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现在的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裕、和平、稳定的时代中,这一群学生严重地缺乏爱国主义情怀,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可以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资料将五四运动的场景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五四运动情景下得到思想上的成长,将爱国主义精神時刻铭记在心。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需要从多方面出发,在提升自己对历史与德育的认识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学习规律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教学中。通过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使得历史教学的内涵变得更深,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继续成长,最终得到思想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万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办好民族小学[J].中国民族教育,2018(Z1):4-7.
[2]王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6):12-14.
[3]刘江华,窦雅琴.基于全人教育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68-70.
[4]杨思富.也谈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使用[J].求知导刊,2018(7):97-98.
作者简介:刘璐,山东省滨州市,山东省北镇中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路径
一、 引言
新课改理念提出了将学生作为课程开展的主体,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展时进一步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综合人才。而在历史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就符合这样的教育理念,通过德育教育的融入,高中历史教育的内涵也会得到提升。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一)对德育教育渗透重视不足
实际上,德育教育通过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存在于每一门学科中,德育是作为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而高中历史中所涉及的德育元素数不胜数,虽然当前教育界提倡历史教学需要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不过实际教学与理想教学相差甚远,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给予的重视程度并不深。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从提出到落实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不过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以分数高低定义教学质量的现象依然难以消除,这导致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落在历史考点之上,对于考点里面未提到的知识往往简单带过。在很多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记住常考知识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意义等内容,对于整体事件下隐藏的德育元素不够重视,这使得学生只知道学习历史理论知识点,对于历史事件后所包含的价值观取向等认识严重不足。
(二)历史教学缺乏德育素材
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面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时候也有心无力。所以,将历史考点知识教学作为教学核心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这在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科学的教学目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学生能够达成正确价值观念、掌握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不过现阶段的教学中考试成绩依然处于突出的教学地位,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仿佛很难跳出高考成绩这个“怪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仅仅是学生的压力大,教师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教师将精力放在了考点知识的准备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能应用的德育素材十分有限,这使得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再次受到巨大的阻碍,如果教师不能通过体系化的德育素材结合历史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很难达到十分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德育教育与历史学科的关联性,使得两者愈行愈远。
(三)史料利用缺乏科学性
在历史科目中,史料是支撑着历史教学开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史料作为支撑,历史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将史料进行利用,通过深度剖析史料将其承载的价值体现在教学中。在一定程度来讲,现阶段多数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状况,往往是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追求知识的表象,而忽略了知识背后隐性的意义。这些意义是无法通过考试表现出来的,考试所体现出的也只是知识的表象。而史料的科学应用能够将这些隐性的意义挖掘出来,真正地让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引导,
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史料的认识以及应用往往不够科学,归结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史料的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如果不能正确、科学、有效地认识史料,那么历史教学的成效必定会大打折扣,而失去了史料的支撑,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就缺少了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
(四)德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存在着众多的德育元素,但是,能够将这些德育元素挖掘充分地教师少之又少。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主要通过近代的历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渗透德育教育,这种形式的教学将德育教育渗透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实际上,德育元素在历史课本中广泛地存在,而其中很多的地方也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例如,南京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德育教育。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价值也应该被体现出来,从石头城到建康,从古金陵到南京,这座城市承载了多少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教师为学生渗透伟大民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因此,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到课本中将更多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摆脱德育渗透模式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全方位地为学生打造一场历史与德育碰撞的盛宴。
三、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德育渗透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方式通常是以德育思想灌输为主,而在德育教育的重视以及认识上,教师所需要下的功夫远远不足。如果教师对德育培养目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那么教师就会迷失在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抉择中。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历史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二者在教学中的冲突,才可以将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本课中哪些知识与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这场农民运动的兴起,在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下,农民通过自己手中的武器开展了斗争,教师可结合帝国主义入侵与农民阶级斗爭为切入点,将德育教育渗透,让学生明白一旦国破,那么只能家亡,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外来侵略,才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但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其中太平天国内部的重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导致组织架构出现破裂就是其中一个原因,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这可以看出,只有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内容,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渗透,才能够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历史教育中。 (二)丰富德育教育素材
通过历史教学实现德育的渗透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径,高中学生学习的特性决定了德育教育渗透的现实意义。通过德育的渗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历史成绩,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所应用到的教学素材通常只是涉及书本中的知识,而对于拓展的知识准备明显不足,教师如果想要在历史教学中将更多的德育思想传授给学生,那么教师需要进一步地丰富德育教学的素材,而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德育元素,教师应该将教学准备阶段的素材选择扩展到更宽广的范围内。例如,在学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思想局限在课本中,教师可以结合更多课外的知识向学生渗透更多的德育教学,例如,屈原汨罗江纵身一跳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管仲与鲍叔牙亦师亦友的互帮互助精神;廉颇与蔺相如互相谅解的宽容精神,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插入到历史教学中,而不是单纯地认为这些内容与学生考试联系不大,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只要将教学的目的与考试联系在一起,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作为关键的是德育素材越多,所取得的效果将会更好,这里所说的多并不是单单指数量之多,更多的是指教师对这些素材应用以及认识更加深刻。
(三)活用史料培养学生价值观
1. 尊重史料
如果历史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本,那么历史教学将会失去意义,这要求教师能够在遵守史料的前提下科学利用史料进行德育的渗透。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全面,不能因为教师自己的偏爱对历史人物解读出现偏差。例如,在讲到秦王扫六国时,秦始皇终止了七国纷争,将战争的火焰熄灭,又制订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促使秦国发展,同时秦始皇修筑长城、建陵墓等,大兴土木也使得民众劳神伤财,所以对秦始皇的评价应该客观具体,功过分清。教师的客观评价可以使得学生学会客观评价,由于人总有缺点的,所以在与交往时,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别人的优点,通过这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
2. 抓典型人物
在历史的教学中,历史素材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素材的选取时要更加地科学。教师通过选取合理的素材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得学生在吸取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养成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历史中一些典型的人物事迹可以作为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例如,在讲到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马关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受到破损,而签订者是清朝的代表李鸿章,李鸿章到底错在哪里了?错就错在他所服务的阶级出现了问题,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李鸿章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教师可以结合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进行讲解,通过李鸿章的案例让学生学习认识到历史悲剧不能上演,在当前时代发展中,我们要正确地吸取历史的教训,少走弯路,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 将史料与德育结合
在历史史料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史料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史料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例如,教师通过五四运动时的相关历史资料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现在的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裕、和平、稳定的时代中,这一群学生严重地缺乏爱国主义情怀,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可以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资料将五四运动的场景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五四运动情景下得到思想上的成长,将爱国主义精神時刻铭记在心。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需要从多方面出发,在提升自己对历史与德育的认识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学习规律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教学中。通过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使得历史教学的内涵变得更深,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继续成长,最终得到思想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万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办好民族小学[J].中国民族教育,2018(Z1):4-7.
[2]王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6):12-14.
[3]刘江华,窦雅琴.基于全人教育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68-70.
[4]杨思富.也谈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使用[J].求知导刊,2018(7):97-98.
作者简介:刘璐,山东省滨州市,山东省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