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原则的探讨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既与一般普通高校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突出表现在案例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上。
  【关键词】民族高校 《原理》课案例教学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15-02
  
  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综合性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投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我国的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他们从小受到民族风俗习惯的熏陶和影响,保持了一些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格和人格品质特征;他们从小受到宗教的浸润,严格恪守着一些民族禁忌戒律,具有明显的宗教信仰特征。因此,民族高校必须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语言、认知、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案例教学也应如此。近年来,在民族高校承担着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原理》课积极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拓宽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提升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境界。但是在民族高校《原理》课进行案例教学毕竟是一种全新尝试,由于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对民族高校案例教学特殊性研究不够并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实践上,一些教师机械地套用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的做法,致使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既与一般普通高校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突出表现在案例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上。本文拟就民族高校《原理》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应体现的教学原则
  基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考虑,《原理》课实施案例教学应体现以下教学原则:
  1.主导作用原则
  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民族高校。目前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的理解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是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套用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忽视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案例教学效果难以发挥出来。笔者认为,民族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层面的主导作用。在《原理》课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导演、教练、催化剂等角色。具体讲,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案例教学前,作为导演,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包括设计教学案例显现方式、板书、课堂讨论计划与题目、结束语等环节,尤其是课堂讨论计划,如开场白、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小结以及时间分配等细节工作应周密安排。作为教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给予方向性指导;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逐步达到教学目的;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归纳学生发言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精彩点评,指出学生讨论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主体作用原则
  主体作用原则是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做学习和行动的主人。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集启发式、互动式于一体的教学范式,要求学生在案例教学全过程都应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案例学习主体,扮演着演员、运动员、合作伙伴等角色。案例教学前,作为演员,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启迪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研究案例,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撰写发言提纲,为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小组或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学生应珍惜难得的发言机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互辩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合作伙伴,学生还应善于听取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完善本组的方案。案例教学后,学生应总结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学习经验与不足,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规范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适度性原则
  目前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内容多、理论性强、课时少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新编《原理》课教材内容多、理论性强、课时少。由“05方案”与“98方案”课程体系比较表可知:与“98方案”课程体系相比,《原理》课综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课程内容增加一倍多;《原理》课教材力求既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原理》课中的每个原理都是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都是由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出来的,因而具有很深的学理性;《原理》课内容增加一倍多,理论性增强,但学时却由94个学时减少到48學时。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讲,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加之长期接受讲授教学训练,缺乏案例教学文化的熏陶和技能训练。因此,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一是案例教学课时分配要适当。民族高校《原理》课应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90%的课时用于理论教学,10%的课时用于案例教学。二是教学案例数量宜精不宜多。
  二、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法的案例选用原则
  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在选编案例时除遵循普通高校《原理》课案例选用的典型性、思想性、整体性、时代性等原则外,还应突出以下原则:
  1.贴近性原则
  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选择应从三个方面体现贴近性原则:一是要贴近民族学生实际、贴近民族学生生活、贴近民族学生思想。二是要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三是要挖掘民族高校丰富的校史资源。民族高校大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新生入校时校方都会将介绍本校的发展历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史上的杰出校友、学者名流和重大事例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为学生所熟知。如能用这样的案例来阐释相关的原理,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更有利于对民族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祖国观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精当性原则
  精当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精典,即教学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符合教学目标,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目的性、思想性、时代性等特征。二是要适当,教学案例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因此,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选择在精典基础上,更要适当。首先,教学案例难易要适当。教学案例既要体现学科内涵,有一定理论深度,但又不能太抽象、枯燥,否则分析讨论无从进行,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其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了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单一的文字转化为多元的多媒体语言,把静止的文本变成动态的图像,把平面的变成立体的,把无声的变成有声的,把单一的画面变成多维的画面。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生动、直观、清晰形象的画面语言激活案例内容,把案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给学生以真实感和现场感。因此,教师应注意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充分领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及其丰富内涵,从而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关于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的做法和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
  2 杨惠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一、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  听说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问题的。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训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即把听到的外语能用口头表达出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莫尔登把听说法理论基础概括为以下五点:①语言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出来的文字。②语言是一套习惯。③教语言,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④语言是本族人所说的话
期刊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
期刊
【摘 要】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进行物理探究建模”的课题研究是教育部“十一五”子课题。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创造发明和发现中所运用的充满睿智的科学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本着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怎么都行”的方法论,通过演绎法,建构出许多思维过程不同的探究模式。本篇介绍我们运用华佗的“溯因——假说”方法所建构的“溯因——假说探究模式”,从而为物
期刊
【摘 要】德育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现代学生,思想敏锐,对新观点、新思潮接受较快,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种不良心理。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构建学校育人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以德为先 “五育”并举 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融入翻译教学的必要性,以及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如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入翻译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 翻译教学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185-02     英语有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翻译排在最后一位,翻译是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好各种矛盾,控制好群众的群体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领导干部 群体情绪 调控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188-02     当前,
期刊
〖12月5日讯〗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总结大会今天在清华大学召开。39个典型经验集体和164名突出贡献个人受到表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講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从讲政治、提质量、促合力三方面入手,努力开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新局面。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   有关省
期刊
【摘 要】有实力,才能有魅力;有魅力,才能有发展,育人及教书中的精益求精,使我们新疆内高班的学生获得了佳绩。“爱、严、细”的管理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爱字当头,严格要求,细在其中,为新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成长的氛围。  【关键词】内地学校 新疆学生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
期刊
〖12月28日讯〗教育部今天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明确“十二五”期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行动员和部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建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今后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按照“遵循规律、系统思考、服务需求、明确定位、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分类指导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河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规模逐渐扩大,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分析我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了加强高校人才孵化基地,翻译实践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