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对现实伦理的超越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race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贯注着对现实道德伦理的超越,它拒绝以现实、人伦的尺度来制定精神规则,也不愿停留在俗常的道德、是非之中,它用灵魂说话,用生命发言。本文就从对现实伦理道德的超越这个角度来分析张爱玲的小说,探究其内在之意。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伦理;超越
  伦理自古以来是和中国典型的“以家为本”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指的是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复杂微妙而又基本保持稳定的备份关系,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比照亲属间的辈分关系来确定自己的实质内容和处理准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伦理”一词基本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含义,指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文学与伦理学有着密切关,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伦理这个话题,用伦理的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已经成为文学审视的基本主流。守理是大部分作家推崇的基本理念,而在张爱玲小说却恰恰与这一理念背驰而行,很多研究者将其定位为对传统的颠覆、对伦理的违背,然而笔者却更愿意称之为张爱玲在小说中对现实道德伦理的超越,它拒绝以现实、人伦的尺度来制定精神规则,也不愿停留在俗常的道德、是非之中,它用灵魂说话,用生命发言。本文就从对现实伦理道德的超越这个角度来分析张爱玲的小说,探究其背后的内在力量。
  一、手足伦理关系
  从家庭亲缘关系来看,兄弟姐妹的感情本是最原始、最天然的感情。血缘是最本真的纽带,而兄弟姐妹的伦理关系则是情感的重要支撑。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的原始血亲关系已被金钱给消解,兄弟姐妹之间只以金钱来衡量关系的亲疏。《倾城之恋》中,自流苏婚姻失败,落魄地回到娘家,她的哥哥嫂子表面上是感叹心疼流苏的不幸,可在想方设法花光流苏的积蓄后,成天对流苏冷嘲热讽。兄嫂看重钱财,附炎趋势。自流苏嫁给了范柳原,等于再次人了豪门,她的兄嫂的态度立即反转过来,对她毕恭毕敬。
  手足同胞相残也不乏其例。《半生缘》既写了一个让人读来倍感凄凉的爱情悲剧,又揭示出人性的自私冷酷。姐姐曼璐失去生育能力,为了讨好自己的丈夫,竟亲定计谋,安排丈夫强奸亲妹妹曼祯,使妹妹永失真爱,甚至还监禁妹妹,导致曼祯悲剧的元凶竟然是亲姐姐曼璐。张爱玲在这部小说里塑造了骨肉相残的姐妹,这与传统伦理认知观背道而驰,但是反观她这样描绘的实际上是在以揭露伪善来歌颂真知,以颠覆传统来谴责社会,她的作品成为挖掘人性心理的内在写作,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悟其本质。
  二、父母亲情伦理关系
  在我们常人看来最不可分割的父爱、母爱,也被张爱玲一一解构。张爱玲的小说中的父亲母亲形象对血缘亲情,冷眼旁观,对自己的子女仿佛旁人。张爱玲尝尽父爱、母爱的酸苦,又抱着对父爱、母爱的渴盼,书写着对于父母子女亲情观的伦理意蕴。《花凋》中的郑先生,被描绘成一个标准的上海青年绅士,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心思散漫,处事不搭调。他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女儿川娥生病不给治,使其“一寸寸死去”。等女儿死后却花钱在其坟头添了个大理石天使,真实荒唐可笑。按照我们常理的认知,女儿生病的为人父母的就算是倾尽家财也要选择为其医治,但这位郑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人尚存的时候不给治,死后却花钱为其坟头添物,其父亲的身份名存实亡,是惊人的空缺。
  《心经》这篇小说中.许小寒直接打破了现实的与父亲、母亲的道德伦理关系。她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因此,她嫉妒自己的母亲,同时为了得到更多的父亲的爱.她在她母亲“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就嘲笑她的母亲,导致她的母亲在她的对比下越来越自惭形秽。在这场个人欲望与道德伦理的冲突中,徐小寒不顾一切选择了个人自由,放任自己的情感。在父亲与母亲中间,她扮演了一个无辜的“第三者”,“凌迟”了父亲对母亲的爱。而父亲许峰仪也是深深爱上了自己的女儿,但作为父亲,从道德上讲他必须对自己的女儿冷漠,因此在这场伦理冲突中.许峰仪也是痛苦的。在这个三口之家中,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女儿爱恋自己的父亲,但因为母亲的存在而遭父亲的拒绝。妻子爱着自己的丈夫却有女儿的阻碍。丈夫爱着自己的女儿但是因为道德伦理的束缚,他不得不自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峰仪终于选择了“出逃”。因为他既不能爱女儿又不爱自己的妻子.所以他选择了与自己女儿长得有几分相似的绫卿。因为,不能挽回父亲的“逃离”,最终许小寒与自己的母亲达成了和解,重新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在这场混乱的伦理纠葛中,有许小寒对父爱的扭曲,违背了现实道德伦理,又有她对母爱的冷漠无视,还有父亲对女儿的畸形伦理情感,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对现实伦理的超越。
  三、婚恋伦理关系
  爱情与婚姻一直是张爱玲小说的中心题材,她将自身的婚恋经历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家庭与爱情。从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出她别具一格的婚恋伦理观念,对人生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悟。在不同的小说,也有着不一样的呈现。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的爱情与婚姻可以说是一个对现实伦理遵循、超越、遵循又超越的过程。他爱着玫瑰,但因为“玫瑰到底是个正经人,这种事不是他做的”,从而遵守了道德伦理,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欲,在面对王娇蕊时,他放任了自己的欲望,享受那“无耻的快乐”,但却不敢冲破道德伦理,顺从自己的情感娶王娇蕊,因为他怕毁掉他自己的前程。随后,佟振宝又遇到了自己的妻子烟鹂。但他并不爱她。从身体到精神都不爱,娶她只因为她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妻子形象。婚后,他也宿娼,也堕落,任由自己的个人自由伦理泛滥,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道德伦理当中“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在伦理道德与本能欲望的交结中,振保表现得是既贪又怯。他每每以没有让初恋女孩背起沉重的负担,而在心里默许自己是个绅士。而他在红玫瑰面前这种“崇高”却又没落了,在他心中并没有惭愧,只是盘算着,自以为玩世不恭。他也许曾经一度认为红玫瑰是自己心中的“朱砂痣”但当面对他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家庭责任感”时,他仿佛只能痛苦地把“朱砂痣”变成一抹“蚊子血”,对于他的远大前程去换取一個并不“干净”的女人的爱情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奢侈。所以,只有白玫瑰才是他妻子最合适的人选。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超越善恶之上的宽容与慈悲。“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在洞彻人生各种悲苦后 ,能悲悯而又超然地对待人世间的一切。 她在小说《留情》中借米晶尧之口 ,表达了自己:“人活在世上,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夏志清说:“对于普通人的错误弱点,张爱玲有极大的容忍。她从不拉起清教徒的长脸来责人为善,她的同情心是无所不包的。”这就是张爱玲的小说道德,她无论写的是哪一种境遇下的人物,无论写怎样的故事与经历,伦理的最终指向总是“无差别的善意”。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杨欣.张爱玲小说中的伦理及其伦理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5]刘吉锐.解读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家庭伦理[J].剑南文学.2016.2.
  [6]吴琪.从伦理视角解析张爱玲小说[J].芒种.2012.10.
  [7]梁倩.论张爱玲对“五四”长幼新伦理命题的消解[J].作家作品新论.2014.2.
  [8]张相宽.论张爱玲作品中人物的生存困境[J].考试周刊.2007.16.
  [9]陈红玲.张爱玲的人生观与创作观探微[J].语文学刊.2005.5.
  [10]向阳.道德与欲望冲突下的凡人——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伦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张鸽,女,汉族,1992—,山东平度,青岛大学(在读),201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迟子建的小说没有刻意营造世外桃源般,与世无争的无忧无虑的世界,营造一座精神乌托邦的乐园,反而,她照样写苦难人生,写人们抗拒的死亡,抨击时弊等,她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痛苦中孕育希望,在死亡中激起人们求生的勇气,这是迟子建小说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迟子建小说里的精神胜利法,不是人们先入为主地理解为一种人们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美化苦難人生,进而为人们的失败找寻完美的借口,而是,赐予阅读书籍的人们可以
期刊
【摘要】:血性是军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军人血性是在敌我对抗中动员起来的思想、情感、意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的凝结和升华,是军人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军需保障工作作为促成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更要具有时代所赋予的血性内涵。  【关键词】:军需保障;血性;气概;战斗;气节;牺牲;正气;永吹冲锋  2014年10月30日,习主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史上,“五四”散文相比同期其他的文学样式要成功的多。原因除了自身的文体优势之外,作家主体的自由选择,外部的社会原因以及深远的散文写作传统还有外国文学的影响等,都是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文体样式;客观原因;写作传统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影响,除却思想启蒙之外,在具体的文学体式上也更加完善。小说,诗歌,戏曲,散文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
期刊
【摘要】:语言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空缺是语际交际中的重要文化现象,可以将民族语言文化异质性充分体现出来。正是语言文化中的空缺才构成了属于翻译中难以逾越的屏障,这语言翻译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消除翻译屏障,那么就应该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基于此,本文对语言文化空缺与翻译策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期刊
【摘要】:俄罗斯语言学中,语言文化学是最具前言的学科。语言文化学化主要理论内涵为,语言世界图景,语言文化理论中,语言文化单位,是世界性语言图景。语言文化意象不同,是导致文化交易障碍问题出现主要原因。因此,需增加对语言文化和语言文化意向深入了解。  【关键词】:语言文化学;语言文化意象;解读  前言  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学与文化学整合发展学科。语言文化学主要内涵是文化学自身,语言文化学是一种民族现象
期刊
【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体裁。它是高考语文必考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难点部分。在整个高中阶段,我们都会把诗歌题作为重点训练对象。这种做法虽然有的放矢,但是与教材教学相脱离。所以,我认为教材诗歌的讲授应与高考接轨。本篇文章讲述诗歌鉴赏方法——四步走。我把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与诗词鉴赏方法相结合,重点关注题目、作者、文章主体讲解,书下注解四个方面。把高考融入课堂,把高考思考方法渗入教材,
期刊
【摘要】:《上海屋檐下》是一部三幕话剧,以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石库门弄堂里五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反映一下上海这个畸形的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一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出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一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1]剧作中的五户人家虽然饱经生活的艰辛、亲人的离散,但是彼此之间都能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父子、夫妻、朋友之间始终秉
期刊
【摘要】:《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而这些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对美好品质的追求。“香草”作为《离骚》中的重要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香草美人”的传统,对于后世文人托“香草”以自喻、借草木而抒情有着巨大的影响。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  【关键词】:离骚;香草;意象  《离骚》是战国时代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伟大创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政
期刊
【摘要】:徐渭是中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徐渭虽然才能出众,其晚年足不出户,穷困潦倒,凄惨至极,其传世名作《墨葡萄图》可谓是他一生的写照。《墨葡萄图》画面构图大胆突破,整体采用三角形布局,以泼墨的技法,并融合他悲苦的心情得写出来这幅佳作。可艺术往往是悲苦的结晶,或是身世或是精神的悲苦,才使得艺术在灵魂负役般的煎熬和磨砺中得以升华而成为不朽。  【关键词】:墨葡萄图;构图;笔法;写意特点  
期刊
【摘要】:明朝末年,孟称舜的《娇红记》叙写申纯与娇娘的爱情故事,不同于传统的男女主人公历经一番波折终成眷属的才子佳人型故事,作品无论是在情节设置亦或是人物的塑造上,都贯穿了悲剧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悲剧;娇红记;王娇娘  《娇红记》是明末清初戏曲家孟称舜的代表作,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的真人真事,在民间早有流传。明清两代戏剧作品“十部传奇九相思”[1],作者创作时往往倾向于大团圆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