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机制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凯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3.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4.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所以难以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提高我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對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贫困问题,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不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通过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要狠抓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证
一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确保工作持续性的重要保证,是经济发展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基础。要以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为中心,项目落实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实现脱贫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拟定“突破一类村,带动二类村,拉动三类村”的工作思路,为总体工作提供指导性纲要,为快速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建立经济发展资金运作长效机制,推动各项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探索死钱变活钱的使用机制,采取借种还种(还钱)、借物还物、借畜还畜或借母还犊的方式,将收回的种、物、畜继续用于有偿发放给其他贫困户,将死钱用活,滚动发展,扩大扶持面。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小钱融大的机制,将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融通使用,用扶贫资金帮助有饲养能力的农村贷款养殖户贴息贴保,使小钱变大钱,扩大畜牧养殖业规模。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水、电、路、房和基本农田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转变执政理念,充分发扬民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执政理念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在提高执政能力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首要问题是抓发展,只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二是突出党建,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带头效能。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并选派能力强的乡干部下村挂任支部书记,确保村级班子的活力与稳定,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有力支撑。
(三)要狠抓教育、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员和环境保证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通过派遣和邀请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组现场指导生產、召开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殖水平,转变生产观念。加强扶志,扶志与治愚相结合,针对贫困群众信心不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胸无远虑,精神消沉,缺乏拼搏争先意识等思想状况,大力推进“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经济信息,用健康文明、积极进取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增强自我争先发展的紧迫感,开拓进取、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治理人居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要按照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经济结构好、人居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生活方式健康的目标,大力建设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村寨绿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为切入点,在少数民族各自然村寨开展文明村寨建设,引导村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发展。三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观念落后,长久以来,形成多生多养的情况。所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是解决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要把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多孩率、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加大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转变贫困群众生育观念,同时强化“三结合”帮扶和“村为主”工作,大力开展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防治和出生缺陷干预等计生优质服务,促进优生优育。从而彻底改变“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落后观念,扭转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之,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搞好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出现,因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发现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逐步脱贫奔小康,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伍琪凯梦 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
[4]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
[5]林桂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11.
作者简介:陆荣清( 1962 ) , 男 (苗族) , 贵州 凯里市人, 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少数民族;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凯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3.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4.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所以难以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提高我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對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贫困问题,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不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通过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要狠抓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证
一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确保工作持续性的重要保证,是经济发展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基础。要以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为中心,项目落实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实现脱贫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拟定“突破一类村,带动二类村,拉动三类村”的工作思路,为总体工作提供指导性纲要,为快速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建立经济发展资金运作长效机制,推动各项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探索死钱变活钱的使用机制,采取借种还种(还钱)、借物还物、借畜还畜或借母还犊的方式,将收回的种、物、畜继续用于有偿发放给其他贫困户,将死钱用活,滚动发展,扩大扶持面。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小钱融大的机制,将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融通使用,用扶贫资金帮助有饲养能力的农村贷款养殖户贴息贴保,使小钱变大钱,扩大畜牧养殖业规模。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水、电、路、房和基本农田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转变执政理念,充分发扬民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执政理念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在提高执政能力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首要问题是抓发展,只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二是突出党建,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带头效能。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并选派能力强的乡干部下村挂任支部书记,确保村级班子的活力与稳定,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有力支撑。
(三)要狠抓教育、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员和环境保证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通过派遣和邀请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组现场指导生產、召开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殖水平,转变生产观念。加强扶志,扶志与治愚相结合,针对贫困群众信心不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胸无远虑,精神消沉,缺乏拼搏争先意识等思想状况,大力推进“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经济信息,用健康文明、积极进取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增强自我争先发展的紧迫感,开拓进取、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治理人居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要按照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经济结构好、人居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生活方式健康的目标,大力建设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村寨绿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为切入点,在少数民族各自然村寨开展文明村寨建设,引导村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发展。三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观念落后,长久以来,形成多生多养的情况。所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是解决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要把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多孩率、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加大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转变贫困群众生育观念,同时强化“三结合”帮扶和“村为主”工作,大力开展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防治和出生缺陷干预等计生优质服务,促进优生优育。从而彻底改变“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落后观念,扭转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之,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搞好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出现,因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发现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逐步脱贫奔小康,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伍琪凯梦 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
[4]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
[5]林桂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11.
作者简介:陆荣清( 1962 ) , 男 (苗族) , 贵州 凯里市人, 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