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李光耀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李光耀是罕有的能有机会与这五代中国领导人会面的外国领导人。包括1976年首次访问中国,李光耀在39年间共访华33次,可谓是中国的“老朋友”。这位“老朋友”以其敏锐的政治观察“预言”过中国的发展,把握住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黄金契机,融洽了两岸关系,在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关系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新关系奠基者
  李光耀对于中国的态度,其实是几经变化的。在新加坡独立初期,周边国家对这个华人占多数的邻国充满了敌视和警惕,担心它是“中国安插在东南亚的特洛伊木马”。由此,一段时间内李光耀在他的书中和讲话中,都对新中国保持高度防备。
  20世纪70年代,情况开始有所改变,特别是中苏关系的变化,让李光耀开始期待日益发展起来的中国在亚洲发挥更多的作用。此后新加坡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上投了赞成票,并支持中美建交,新加坡外长和李光耀本人先后多次访华,一系列做法让中新关系迅速融冰。
  中新两国领导人自1976年以来就开始互相接触,到1990年正式建交。在此期间李光耀曾多次访问中国。2005年5月他来访时被复旦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而后又分别在2006年5月、2007年11月访华。2008年8月,李光耀还来华参加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在两国领导人互相接触期间,李光耀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对邓小平的钦佩之情,两人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获得了李光耀的高规格接待。邓小平1978年访新后,对新加坡和李光耀也留下了良好印象。因此,在两国建交后,新加坡能够迅速抓住邓小平1992年南巡所开启的中国市场改革之先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形成两国紧密的合作和经贸联系。
  其中,1994年正式建成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便是两国关系在经贸合作上的具体体现。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之后,9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邓小平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的希望,并最终选址中国苏州。
  从1992年9月底第一次踏上中国江苏考察,选定苏州工业园区地址,到2009年,李光耀先后访问江苏达十次。2009年5月26日,李光耀到苏州参加苏州工业园区15周年庆典,对园区15年以来的发展、变化给予积极肯定,并用“青出于蓝”四个字概括园区15年的发展成果。
  在打造工业园区方面,中新两国政府层面的合作项目还有很多,从最早合办的苏州工业园区,到后来的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各地不断有工业园项目落地。新加坡也随之在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一种独特作用,尤其在胡锦涛时代,掀起了大陆的新加坡热。
  2007年11月,李光耀在访华时与时任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首度会面,习近平宽阔的胸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称习近平为“曼德拉级别”的人物。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推动中新双边关系则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李光耀与新中关系》特辑的献词中,形容李光耀为新中“紧密关系的奠基者”。
  西方认识中国的领路人
  李光耀一直被西方视为“中国通”,同时又被中国视为“西方通”,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就中国的任何问题发表的看法都会引起关注,对于这个华人血统的新加坡建国总理来说,中国确实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日益显要,世界多数国家都想了解中国领导人的想法和政策、中国的走向。此时李光耀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就显示了出来。天时指的是中新之间的密切合作,地利指的是新加坡距离中国不远,又都是华人社会,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人和指的是李光耀和新中国历届领导人都有很好的关系,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蒋经国关系也相当不错,世界领袖中具有这三点者,唯李光耀一人耳。
  李光耀一生中对中国发展的阐述和“预言”,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对国际事务观察的过人之处。2014年8月,李光耀的新书《李光耀观天下》在新加坡总统府举行发布会,当时90岁高龄的李光耀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这本书通过400多页的文字和照片讲述了自己50多年来的政治生涯和经历。
  该书将有关中国的论述放在第一章,由此可见李光耀对中国的重视。书中提到“中国有自己5000年来的文化与历史,并相信中央强大,国家才能安全,中国绝不可能发展为一个西方概念下的民主国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小心、逐步地进行改革”。
  在对外政策方面,李光耀认为,“中国会继续低调地强大起来,使影响力提升,但必要时也会展现力量。”他认为,“中国实施民族复兴的主要障碍,从内部看,主要挑战是文化、语言以及不能吸引、同化他国人才,今后还会面临治理方面的挑战”。
  关于中国崛起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李光耀比其他中国以外的观察人士或分析人士了解得更多。中国会挑战美国地位成为亚洲强国吗?之后会成为世界强国吗?大多数决策者和专家回答这个重要问题时显得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李光耀则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中国人复兴的民族使命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中国有成为世界强国的实力。中国希望世界接受它本来的模样,而不是以西方社会的附庸身份被世界接受。”
  李光耀的所有这一切论断似乎正在我们身边发生,李光耀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卓越的判断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许多国家眼中,李光耀就如同西方认识中国的领路人。
  两岸“特使”
  李光耀生前对于中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两岸统一问题十分关注。他认为,两岸是否稳定对新加坡来说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李光耀和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维持友好而特殊的关系,并积极扮演角色促进两岸对话、交流。他在1993年促成举世瞩目的两岸历史性“汪辜会谈”,因此被中国台湾媒体授予“海峡两岸协调人”的称号。
  对于两岸关系,李光耀也从不掩饰自己的主张,他公开喊话支持一个中国,主张两岸统一。他认为,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未来“终将统一”,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阻挡的。
  1993年的“汪辜会谈”,是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随后两岸关系发展突飞猛进,才有了后面的“三通”及其它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不过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李光耀的角色在其中逐渐淡出,但他也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
  2015年3月23日凌晨,中国的“老朋友”李光耀与世长辞,他对中国大陆、台湾两岸关系的见解,依旧令人深思。
  李光耀的华人身份注定了他对中国这个国家会有着诸多特殊的情怀。虽然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终目的言行是他的使命,但他在中新双边关系发展上的卓越功勋定将被历史铭记。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1年评价李光耀时说的那样:“李光耀是我们尊敬的长者,迄今,他依然不懈地推进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关系,我对他满怀敬重之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们的双边关系做出的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据《新海峡时报》3月24日报道,马来西亚财政部副部长阿末马斯兰(Ahmad Maslan)表示,从4月1日消费税(GST)生效起,外国游客离开马来西亚时,可在马来西亚国内8个主要机场申请退税。  马斯兰表示消费税退税仅限外国游客,而外交官允许在完成任期后申请退税。只有在特许商家购买超过300马币的商品才满足退税条件,相关商品需手提或托运出境,其中烟酒类产品不予退税,贵金属和宝石产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
期刊
打开地图,在中国南部有一片蔚蓝的海湾,浩渺碧海,波涌连天,人们称之为北部湾。这里曾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而尽显繁华,但在其后的千年沧桑过往中,因为种种原因,这方港湾在区域经济版图上如流水般淌过,一直湮没无闻。光阴荏苒,岁月流转。进入新世纪,这方曾经宁静的港湾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2006年3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式成立,2008年1月,随着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
期刊
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  高盛集团(亚太)投资管理部首席策略师哈继铭说:“构想提出一年多了,很多市场人士急切期盼具体的落实步骤,如今,方案的推出实际上对这种期盼做出了明确解答,也向世界表明,这不仅是一个概念上的想法,更有机制上的设计和具体的落实。”  中国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
期刊
在李光耀头上,“新加坡经济奇迹创造者”是一个夺目的光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事实证明,他以高效而富有远见的领导,将一个贫穷的小渔村打造为先进城市。新加坡前经济顾问魏森梅斯形容该国曾是“亚洲黑暗角落的贫瘠小市场”,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成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脱离马来西亚 困境求存  1965年8月9日这一天,对于新加坡而言绝对是一个充满无奈和迷茫的日子,这一天新加坡成为独立国家。此时
期刊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3月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午餐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欢迎各国、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都能参与到具体的合作中来。  王毅表示,发展不平衡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当今世界诸多矛盾热点的根源所在。我们主张,各国应真正树立起利益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契合亚
期刊
作为新加坡的建国总理,李光耀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在担任总理的数十年间,他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政治生涯可谓波澜壮阔。如今,尽管李光耀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作为新加坡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声音和影响力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值得后人去研究和借鉴。  新加坡缔造者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通过电波宣布新加坡独立。独立后的新加坡面临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强邻
期刊
建立亚投行是共赢之举  “亚投行的成立将帮助亚洲成为紧密联系的经济发电站。”英国华威大学华威商学院教授卡迈勒·迈拉赫表示,对亚投行和亚洲经济的未来感到乐观。  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如果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基建投资,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难以满足上述需求。  因此,亚投行的设立无疑为本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资金来源,将弥补现有世界金融体系在亚洲
期刊
当前,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涉海企业想搭乘这一“顺风车”掘金海丝项目。不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项目,与传统项目相比,具有周期长和技术性强等特征。因此,各国涉海企业要想争抢海洋经济这块“大蛋糕”,还需要找准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平台和金融服务体系,才能在海丝路上畅通无阻。  当前,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生水起,也越来越多的涉海企业想搭乘这一“顺风车
期刊
据《缅甸时报》3月26日讯,缅甸国家环境保护与林业部正起草缅甸国家林业计划,据该计划,缅甸将在未来35年内建设45000个木材种植基地。  缅甸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缅甸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70%降至2010年的46.9%,伐木取材是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扭转这一局面,缅政府一直在推行植树造林计划。2011年至今,已实施45个项目,种植了4000多万株包括柚木在内的各种植物。
期刊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成为各国媒体的热议名词。如今,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海丝的建设步伐日益清晰有力。相较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品贸易和人员流动之路,更重要的是一条产业资本和技术互通的大通道,资本和技术在区域内的双向流动将更加频繁、更为有效,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当其时。  “走出去”布局海丝沿线  “走出去”是双方资源互补、获得市场乃至先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