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聚会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_w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去过不少名山大寺,如北京的广济寺、南京的栖霞寺、苏州的寒山寺、扬州的大明寺、杭州的灵隐寺、宁波的天童寺及香港的宝莲寺等,这些寺庙的个性风貌,时过境迁,很容易被忘却。想起来会激动不已的,是苏州西郊的灵岩山寺。
  
  二
  
  灵岩山寺有灵岩塔,高30余米,七级八面,典型的楼阁样式。据史料记载,灵岩塔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后屡遭火焚,南宋绍兴十七年重建。至明万历二十八年遭雷击,又被彻底焚毁,仅存砖塔塔身。
  上世纪80年代末,重新恢复了塔基、塔刹、平台和塔檐,灵岩山寺也由此显得更为壮观。拾级而上,眺望远处迷而广阔的太湖风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种怀古之情会油然生起。此时此刻,很容易使人想起灵岩山寺的过去,想起梁武帝时期的高僧智积,想起南宋一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想起圆照、慈受、佛海等一批名僧。更使人想起四百年前的弘储继起,想起明王朝覆没之后曾经在灵岩山活跃的一批极具民族气节的士人。
  灵岩山寺作为净土道场是近代的事情。据说,灵岩山寺基原为馆娃宫遗址。东晋末司空陆玩舍地为寺,梁武帝时又扩充为秀峰寺,成为《大哀经》中所述之智积菩萨应化之道场。唐天宝年间,天台中兴之祖道尊在此修《法华》三昧。至宋初,又变为律宗寺院。元丰年间,始辟为临济宗寺院,起寺名崇报寺。元明之际渐次衰落。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成就奇迹。崇祯十七年明王朝的顷刻颠覆,却使灵岩山寺灵光再现,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全新的境界,一种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勇气。
  
  三
  
  弘储为临济三十二世,早年参贤首宗,后从汉月法藏出家。法藏住常熟三峰寺,通儒学。
  弘储前后住过十个大寺,以住灵岩山寺的时间最为长久,从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直至圆寂,断续达20余年。他最灿烂的后半生主要是在灵岩山寺渡过的。
  纵使出家,但他未尝一时忘世超然物外,而是为了实现“忠孝”这一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积极有为,奋不顾身。入清之后,弘储每每怀念故国,有思谋匡复之志。据《灵岩山志》卷三:金陵覆没之后,吴越到处兴义旅,而背后出谋划策者,正是披着一身袈裟、风尘仆仆的大和尚弘储。后又因举事遭连,大难当头,一些人劝之,弘储全然不顾,叹道:“忧患得其所,汤火亦乐国也。”每值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煤山日,弘储必着素服,在苏州焚香北向挥涕,28年不改初衷。
  弘储周围,在灵岩山寺聚集了一批富有民族气节的遗民文人,包括他的弟子、亲友、为他慕名而来者及东南一带文化名流。“皆相接纳,从者如市”。在这中间,名气最大的当数嘉鱼熊开元,因为他曾在崇祯中因劾辅臣周延儒而名噪一时,后来又当上了南明朝的宰相。熊开元不久成为弘储最忠实的承传弟子,起法名檗庵正志。
  他的弟子中,首先要提到的当是徐枋,字昭法,长洲人,后期东林党人徐长子。南都破城,徐投水自尽,枋欲隐居灵岩、天平山麓,土室树屋,以终其身。虽忧患坎坷,极人世难堪之境,但枋能悠然不改其乐。据说,巡抚汤斌慕其高节,访之灵岩山中,而徐枋“竟拒不纳”。还有那个髡残,也是一种孤僻清高的脾气,“独嗔怒不可解”,在祖堂常常是与众僧不合,自命不凡。由于少受寒湿,身臂作痛,厌苦之。一旦疾革,对众人表示,“死后焚骨灰投江流中”—在生死问题上,中国禅僧从来就是那么坦然自若,他们只追求一种灵魂的圆融无碍。还有个乌程人董说,顺治八年弘储入狱,当时灵岩山上风声吃紧,失去主持人,形势很危险,别人纷纷下山,董说偏偏上山,在顺治十三年秋天,削发为僧,起法名南潜,字月涵。
  除夕,高寒里的灵岩山寺,暮色苍茫,仿佛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悒,淡淡的寒意,淡淡的宁静,但它同时又蕴涵着一种生命的新生和坚贞,蕴涵着春色和未来。
  
  四
  
  灵岩山寺最为辉煌的一桩大事,是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的灵岩聚会。
  康熙三年,弘储60岁,那年前往灵岩山贺寿的络绎不绝,群贤毕集。其中有遐迩闻名的东林魁率、明礼部侍郎钱谦益。钱氏尽管在清兵南下时,有率先迎降之丑行,但后来有多次深深的忏悔,反戈的也很快,积极策划参与了其弟子瞿式耜、郑成功等人的反清复明活动。尤其他在文坛上的巨大影响,一时无人可以论比,几乎冲淡了其“贰臣”之面目。钱氏当在是年初春与遗民王廷璧、徐崧、恽日初等人一道上山的,时已83岁高龄,且有病在身。
  吴江名士、《百城烟水》的作者徐崧贺诗称道:
  天上灵岩楼阁新,谁人不庆降生辰。
  指天指地明星夜,灵雨灵风二月春。
  宁独寂音为宿世,欲看智积是今身。
  落花满座回龙象,忉利依然得报亲。
  恽日初为清初大画家恽格之父,明亡后出家杭州灵隐寺,为具德弘礼弟子,法名明昙。恽格写下《呈灵岩座元师》诗篇:
  兵戈摇落向江湖,别后音书雁有无。
  长路星霜还蓟北,扁舟风雨到姑苏。
  薜萝自与青山老,绛帐空悬明月孤。
  回首有看烽火急,夜阑相对重踟蹰。
  恽格《瓯香馆集》中的不少诗作,读来总是那么慷慨激昂,交织着一种深沉和郁积,丝毫不见他的写意花鸟那般绚烂多彩和富丽耀眼。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位明遗民巨子、也是清初大儒黄宗羲。如果没有他,也许还不会促成这次重要的聚会。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南雷,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后起者中重要人物,天启间因忤魏阉,死于诏狱。宗羲年19入都讼父冤,锥刺逆贼,声闻天下。明崇祯十一年,又与顾杲、吴应萁、陈贞慧等复社要员、太学生百四十余人,草《留都防乱公揭》,力斥阮大铖。明亡后起兵江上,复结寨四明上,旋入海从鲁王,桂王败,他便走上了隐居著述的道路。《明夷待访录》等就是在这一期间完成的,其中的《原君》一章有这样的语句:“帝王乃天下之大害,治乱不在一姓,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已具有民主思想之曙光。
  《明夷待访录》写成之后,黄宗羲的心情非常好,次年,也就是康熙三年春二月,黄宗羲离开浙江,四月间,同崇德吕留良、石门吴之振、鄞县高斗枢等遗民至常熟,访已经是病魔缠身的钱谦益,又与邓大临同访正在苏州小住的熊开元,复至江阴与李逊之会,五月初夏,登上灵岩,与弘储见面。黄宗羲终于上灵岩,当然是一件难得的大事。弘储很是高兴,于是,招集徐枋及宗羲弟宗炎、高斗魁、王廷璧、邹文江、文秉、周茂藻等包括自己在内的九君子于天山阁,“纵谈七昼夜”,这就是发生在灵岩山寺内一次十分重要的灵岩聚会。
  
  五
  
  天山阁,旧志云在说法堂东,后遗址为无尽轩,现已不存。我曾问过灵岩山寺多位法师,也无人知晓。据史志记载,天山阁建于清顺治甲午,为弘储50寿而建,当时在建的还有弥勒殿、五至堂、禅堂、斋堂和圆照大鉴堂。起名天山阁自有它的含义。天山者,师翁晚自易其号也。《象》曰:“天下有山,,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意思是说高天之下立着大山(犹如天远避山),象征退避,君子因此远避小人,不显露憎恶情态,俨然矜庄,不与混同,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意。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弘储所召集者,是他的同道他的患难与共的契友。徐枋和黄宗羲不论,宗炎乃黄宗羲弟,明亡后,因抗清于庚寅、丙申两次被捕,九死一生,乱定后,卖书画以自给;高斗魁,鄞县人,明右副都御史高斗枢之弟,《皇明遗民传》上说他:聪明慷慨,干才英越,精于医,明亡后,提囊行市,所得辄以济人之急,名闻吴越;王廷璧,江阴人,为弘储门弟子,黄容《明遗民录》谓:身为逸民,好从灵岩游。于一瓶拂之下,羹藜啖葛,终已不顾;文秉,长洲人,文震孟长子。黄容《明遗民录》称:明亡后挈家庐于文肃公之墓下,与天池山相距里许。幅巾布袍,与樵夫释子为侣。采橡实以自给,与城市人绝不相闻;周茂藻,吴县人,茂兰弟,父周顺昌,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中以忤魏忠贤,为其所诬陷,毙狱中,年四十三。据《皇明遗民传》:国亡,茂兰与弟茂藻、茂萼,皆守义执节,不愧顺昌子;文江事迹不详,但和著名遗民宣城沈寿民交往甚密,黄宗羲有哭沈眉生(即寿民)诗,注云“眉生寄食诸门人,无常住处,惟邹文江知之”。可知文江亦当为清操曜然的遗民之流。
  ——我们不难看出,徐枋和黄宗羲等多是东林子弟,徐枋之父徐,黄宗羲、宗炎之父黄尊素,周茂藻之父周顺昌,高斗魁之兄高斗枢,文秉之父文震孟,邹文江之师沈寿民,皆为东林要人或与东林有密切关系者,而王廷璧亦与东林有关。东林党系晚明以江南士人为主的一种松散型团体。万历中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与同乡高攀龙等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品评人物,不少朝臣遥相呼应,一些失意士大夫也闻风趋附。时人谓之东林党。他们以清流自命,反对横征暴敛,要求撤回矿监税使,减轻民众负担;主张改革朝政,任用贤能,广开言路,澄清吏治。因而,遭在朝权贵的猜忌与攻击。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榜东林党人姓名于天下,大肆斥逐、捕杀被指为东林党人者,而黄尊素和周顺昌两人即同在明天启六年惨死于诏狱。弘储将这些人召之聚会,也一定是有所考虑的。
  黄宗羲的《集灵岩寺》、《与徐昭法》等诗篇,传达了这次灵岩之会的重要信息。尽管弘储自己及有关的史志如《灵岩山志》未曾有过蛛丝马迹的记录。
  《集灵岩寺》云:
  艳说古吴名胜地,松风五月隔兵尘。
  应怜此日军持下,同是前朝党锢人。
  霜雪蒙头羞佛火,兴亡昨梦到虮臣。
  狂言世路难收拾,不道吾师狂绝伦。
  这次集会,是思想的释放、思想的交流和沟通。“独言世路难收拾”,或许是长久压抑、长久沉默闭塞的缘故,在弘储的身边,在天山阁内,他们慷慨陈词,他们可能会议论到归有光和钱谦益,议论到当今的文坛文风,也可能议论到时政,议论到局势,议论到明王朝的辉煌和没落;议论到东林,议论到黄尊素周顺昌天启罹难之七君子,议论到复社,议论到《留都防乱檄》的起草,和东林诸死难之孤大会桃叶渡,更可能议论到临济、议论到近年来的法门之争,议论到圆悟和汉月,议论到木陈和檗庵正志……总之,他们聚集在一起,纵谈七昼夜,肯定有无尽的话题有无尽的谈兴,那么投机那么纵情;而“同是前朝党锢人”,则进一步渲染了是次集会的悲壮和沉郁,凸现了坚守节操的卓诡屹立及难分难解的东林情结。末句“不道吾师狂绝伦”,则使主持者弘储那种潇洒自如,谈笑风生,那种襟情闲放和不羁,跃然纸上……
  
  六
  
  天山阁之灵岩聚会是在一种很艰危的形势下举行的。
  前一年,即康熙二年(1663年),庄氏《明史》狱刚刚结案,为此案株连而死者共70余人,著名学者吴炎、潘柽章即死于此狱。再往前,顺治十八年(1661年),苏州发生哭庙案,金人瑞等诸生控吴令贪酷不法事,群哭于文庙,集千余人,至府堂进揭帖,遂被捕入狱,清廷以震惊先帝之灵、聚会倡乱等罪名,斩首处决。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朝廷颁布法令,严禁士子立社订盟。再往前,顺治十四年(1657年),科场案起,清廷借科举舞弊事,残酷打击反清思想强烈的江南士子,名士吴兆骞无辜被逮,长流塞外。而与此同时,因上述冤案受挫受迫害者不计其数。清廷采用高压的方法,捏造各种名义,逼使汉族士人就范。
  弘储们偏偏选择这一艰难时刻,于天山阁举行了这一灵岩聚会。弘储以及徐枋、及宗羲、宗炎、高斗魁、王廷璧、邹文江、文秉、周茂藻等都是经历过国难与家破巨大磨难的士子,他们失意过,也一度绝望过,像徐枋还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们很快重新站起来,依藉弘储的榜样,依藉着禅的力量,自贵其心,不以他力,于千难万险之中,始终不渝地维持着汉民族知识分子的尊严、人格、道德和操守。
  此时,又使我想起顺治八年(1651年)弘储入狱而被释后所写下的《院鞫被杖,归寓于徒》的诗句:
  齿雪饮冰无厌足,履汤蹈火又何妨。
  东西南北虽空阔,去就原凭自主张。
  那年弘储48岁,现在已年届60,他一直是在生生死死中庆祝自己的寿诞的。弘储们随时做好了献身的准备。现实的苦难和折磨,“履汤蹈火”,固然会摧毁人的肉身,导致肉身的消失和灭亡,但这个死亡却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光荣的复活。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0例IIb~Ⅲb 期宫颈癌患者给予盆腔放疗( 剂量为40~50Gy/4~5周) ,同时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化疗(紫杉醇135mg/m2, d1,顺铂50mg/m2, d1,每三周一次,共化疗2次)。同步放化疗后评价可否进行手术。能手术者休息2~3周行手术治疗。观察放化疗不良反应,术后病理情况等。不能手
期刊
在浙江山水之间,散落着二十余处少为人识的古村落,至今其村落环境、建筑格局、民风习俗等依然保存较好,独具地域文化魅力。    山环水抱卜居地    走进浙江的几座典型古村落,如诸暨的斯宅,武义的俞源、郭洞,永嘉的林坑,泰顺的龟湖等,你会发现这几座古村落的选址竟何其相似:三面环山,一溪流由村后潺潺而下,村沿溪山蜿蜒而筑,田园林木环绕,村之出入口处栽有高大樟树、槐树或银杏树。青山、绿树、碧水、白墙、黑瓦
期刊
由中国侨联、中国文联、全国工商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周口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华姓氏文化节将于200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河南省周口市举办。    羲皇故都    周口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辖8县1市1区,国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60万人。周口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周口交通便捷,能源储备充足。长期以来,周口依农兴工,以工促农,形成了以食品、纺织、医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经综合治疗同时予实施充分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通过对康复门诊周围性面瘫30例患者进行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局部穴位注射、穴位按摩、针灸治疗、穴位埋线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论:27例患者进行4-6个疗程治疗后康复。3例患者由于病程长进行了穴位埋线后康复。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治疗;护理  周围性面瘫学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管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
期刊
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或称广济王,或称灵著王。祭祀开漳圣王的信仰习俗,盛行于今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地区。开漳圣王信仰,根据祭祀场所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庙祭、墓祭和家祭。家祭是指陈姓后裔在家庙里祭祀其先祖,属于祖先崇拜系统。庙祭则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就庙祭来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开漳圣王的生日;十一月初五是开漳圣王的忌日;正月十五是“走王日”。在这三个特定的日子内,各神庙所在的村落都
期刊
清明有郊游之俗。每至此日,常见青年男女结伴出行郊外,寻青山绿水之地纵情游玩。或借草饮宴,或临流高歌,好不畅快!正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一诗所咏:“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郊游之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玄鸟即燕,燕子来时即仲春时节,有氏
期刊
一    今天人们到山西,晋商大院是必看的。近些年已陆续修复并开放的,有祁县乔家大院及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等等,这些建筑群落在三晋大地上拼出了色彩纷呈的不同图版。  但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晋商不仅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修建有华美的宅院,同时在全国各地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山西的晋商大院,大都是它们的主人在明代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外经商发迹后开始修建的,有的修建期甚至经历
期刊
孙惠芬写过一本自传,叫《街与道的宗教》,甚为质朴地记录了一个乡村女子成长的历史,其回溯性的调子温情而忧伤。二十年前它面世之初,写书评时,为了强化自己那未免褊狭的身份政治观,作为铺垫,我曾这样陪她出场:“我一向是个不谙故乡疏远土地漠视家族轻薄生死的人。”如今重温还算年轻气盛时说过的话,我觉得,除开“轻薄生死”不够严谨,容易被鸡蛋里边挑了骨头,其他三句的直截了当,还依然是我——一个“石头窠蹦的”无根之
期刊
记得小时候,对弓箭的印象来自于评书的描写:镇国武将能拉动上百斤的硬弓,校场上百步之外射中金钱眼,沙场上百万军中放冷箭取敌军首将,还有关云长刮骨疗毒,宋公明折箭盟誓,李广引弓射顽石……传统文学中对弓箭的描写可谓既具体又生动,雕翎箭,透甲箭,宝雕弓,在说书人的袖扇翻飞之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头脑之中。  弓箭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提倡的六艺之中,就有射艺,无论文武皆需要学习。射礼也是古代礼
期刊
刁斗电话里说:这个栏目叫“观点”,你得为“观点”写篇短文。我听后立即感觉呼吸不畅。感觉,就是这么奇怪,无须思量,无须辨识,只要信息一撞到耳膜,秒秒之间就浑身不适。  后来有点想明白了,之所以会如此反应,都因为眼下的我,对文学、对自己所钟爱的小说艺术,越来越混沌懵懂,越来越没有了观点。这很像早期的写作,混混沌沌的,仅凭直觉就敢下手——早期的直觉,生长在压抑的“自我”的情绪里,那情绪强悍、勇猛,有着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