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建构阅读新机制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ndm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其中关键性的是阅读能力,它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样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以适应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这主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建构探究性、创新性课堂教学着手进行。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演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协助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还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其入情入境地感悟、品味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他是不可替代的,必须由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品味,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足够的阅读时间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探究、创新地阅读。只有反复有感情地读,才能读出朱自清《背影》中父子之间的深情;才能感悟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的自信;才能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实验精神有所创新。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其中的蕴涵的道理,以更好地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否则单凭教师的讲解、说教是很难达到阅读的目的的。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
  
  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激发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1)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允许不同层次、不同阅历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如《孔已己》一文,可以从其社会悲剧来揭露封建科举的残酷;从其个人悲剧来揭示其性格本质。由于学生理解的层次、角度不同,我们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或认可。当然,对于不能作到文本对话,离题较远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需给以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及思想内容来做必要的分析。
  (2)分层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诱发其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不再成为扼杀学生积极性的工具,从而更好地锻炼其思维能力,让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让学生乐于阅读。如《变色龙》一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学生可较简单的回答出来。然后可再追问:他善变的特征是什么;他始终未变的是什么;是何种原因使他善变又不变。这样层层设疑,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巧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通过自身体验、感受来品味语言。
  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端午的鸭蛋》语段中写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扎”一“吱”,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是很难品味出此语言表达效果的,即鸭蛋的质细和油多的特点,也更难感受出吃鸭蛋时的情趣。同样本文中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对于鸭蛋哪一头是“空头”也较难辨认出来。
  (2)利用影视片段,整体理解人物形象。
  影视片段和课文的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会对人物形象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智取生辰纲》一文,需结合《水浒传》的了解,才能有利于理解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使之更加鲜明形象。
  
  3.巧用“活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课外美文进入课堂,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可拓宽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例如学生学习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文末写到了我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可将其扩展,印发《孝心无价》(主要向读者表明如何向母亲尽孝心),让学生品读、感悟应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另外也可将古今中外有
  关对母亲的赞歌引入到课堂来,依此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
  
  三、定位阅读,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的读,作到文本和读者的对话,在读文中释疑解惑。
  对于一篇文章,首先通读,了解其大意,明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何种感情?如《故乡》叙述了故乡的哪些变化?需对文章整体感知后才能解答。其次,要有选择的读,在记叙文中重点读抒情、议论的句子;在说明文中读说明事物特征的语句;在议论文中读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同样对于故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需反复读人物发生变化原因的语句才能读出本文的中心。最后结合语境创造性地阅读。如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对母亲教子有方有何启发?需结合母亲具体的教子方式的事情上,根据自身经历,才能有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是提高课堂质量,改革课堂教学:从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上,从课堂阅读氛围上,从阅读技能上等等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还语文教学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姜兆绪晁洪军山东省兰山区枣沟头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倡的一种新的课型,它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是对语文教学组织方式的一种提升和拓展,它架设起连接语文课内外学习与实践的桥梁,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  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就要弄清楚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
期刊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讲述了一个耐人咀嚼的人生故事。上课时,若机械地把对主人公虚荣心的批判推到学生面前,以期望得到劝戒的目的,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不妨抛开按情节为序一一讲解的授课方式,代之以讨论的形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在讨论中对人物的行为、性格作出更合理的解释。  在学生预习全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抓住文中某些情节展开讨论,目的依次是:揭示主人公痛苦的根源;展
期刊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注重挖掘现行教材中的人文知识
期刊
前不久,听一个刚分配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我与地坛》。该教师声情并茂,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用激情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当教师深情朗读史铁生的另外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时,教室里不时响起抽泣声,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也被感动了,这节课上得相当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上课的激情不知什么时候已离我们远去了,上课成了机械的讲读课文,有的甚至照搬教参
期刊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各自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微观比较,尝试探讨不同的编写风格与特色。《斑马》选自美国EMC公司于2001年出版的教科书《探索文学》。这套教材在哥伦比亚市的李察德中学、哈林顿市的哈林顿中学等诸多学校使用,并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好评。《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这两篇课文都编排在七年级
期刊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富有卓见的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方式,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一切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张力。  新课程理念的建构及实践,使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可喜的景象
期刊
语文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这对刚刚结束初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对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的指点和由易到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表达新异的诗歌,几遍读下来,学生仍感茫茫然不知从何入手理解诗歌。在学习《赞美》这首诗歌的时候,依据教学重点和学习现代新诗的一般方法,采取由分析意象入手,从鉴赏艾青的《我爱
期刊
引论:一个峻急而沉重的教学话题  “20世纪中国有了鲁迅,这是我们民族的大幸”    然而,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对鲁迅已经全面深化的认识并未及时渗透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层面。鲁迅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最好的文化大餐之一。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作品,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应该是学生一次愉快的精神漫游。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苦读”鲁迅作品的当代中学生却对鲁迅及其作
期刊
[摘要]近代汉语倚变式句法结构“转A转B”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倚变式结构“越……越……”。“转”字本为“反复”义,逐渐引申出“更加”义,两种意义的相互作用,逐渐生成“越发”“越……越……”义,进而形成表达倚变关系的比较固定的句法格式。  [关键词]近代汉语 倚变 句法结构 转A转B    近代汉语作品中存在过具有表达倚变关系功能的结构形式“转A转B”,例如:  (1)一哥已下手刻版矣,转看转晓不得。(
期刊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生产、学习中处理各种公私事务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的适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实用性最强。但由于应用文知识性、理论性强,所以显得单调、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呢?照本宣科,采用“查露补缺”的方式,课本上有的东西,简明扼要、蜻蜓点水地讲解;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大肆引用,加以补充,尤其是举一些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家熟悉的广告,分析这些广告的特点,这样既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