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发女的家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_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夏天,又去桂林,本想着桂林山水的精华尽在阳朔,再探访一次才好,可于遐思中透过云层猛一看到舱外的层层梯田,不由又想起了桂林胜景龙脊。对了,听说那一层层梯田就似一道道从山顶直挂到山脚的天梯,其垂直落差之高、立体感之强,令普天下的梯田都望尘莫及呢!是啊!得去看看天下第一梯、见识见识红瑶长发女。
  
  
  
  整个桂林市在改建,路况极不好,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突然看到前方有座吊桥。车上有人说瑶寨到了,过吊桥就是。于是赶紧下得车来,对着吊桥,对着那清澈透亮的潺潺溪水拍了几张照片--至今那寨那水那桥还有那一份和谐与宁静留在我的书桌前呢。
  吊桥那边的瑶寨依山傍坡堆垒而建,三面梯田环绕,密密排排,重重叠叠,木制的板楼,有蕉、有树、有藤、还不时见到菜园瓜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人行岔路边。刚问一声此是何处,就见几个红瑶女迎面走来,一缕长发见客而落,心下顿时明白:这就是黄洛瑶寨了。它是龙脊13寨中唯一的瑶族村寨。问一声红瑶嫂,你们的长发何以如此之长?红瑶嫂说,我们从13岁时就开始蓄发,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剪下珍藏,等到30岁左右,已育有小孩的红瑶嫂可以将头上长发和珍藏的长发一同盘起。她们黄洛瑶寨也因有60多名长发红瑶嫂而成为著名的长发村,因此获得“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被外界誉为“天下长发第一村”呢!就是我在吊桥溪水边拍照时,这些瑶寨长发妇女主动走过来的,意思是想为我们这些想上梯田的游客做向导,导游费都是20元,但帮忙背包提物。当我跟着一女孩前行时,那女孩的母亲过来对着女孩说了几句,我未听懂,问女孩有什么问题,女孩说,她母亲让她在途中为我折一根废树杆作拐杖用。好朴素的关照啊,真正是让我一路感动了好半天。
  石板铺成的石阶窄细窄细,间或有茶树、菜地和不知名的植物散落分布在路两边。我们伴着叮咚的泉水沿溪而行,走过那座风雨廊的长桥长亭时,我还溜到溪边拍了几张这瑶族年轻男女谈情说爱的廊桥。再看那跌宕有致的梯田,随山意伸展,随山势曲折,那层层翠绿也就一片一片浸到你的心里去了。我顶着烈日和几位与我一样喜欢探幽取静的游人同行。忽然间,有声音传来,前方有村寨!我也随着声音喊道,前面是不是景点?远处的声音回答:不是。只得再拖双脚,踏着石阶而行。
  终于村寨已近,看见了那袅袅炊烟,也看见了山上方吊楼的屋檐,听见了村民的呼唤。
  紧加几步,不时又有二三游人快步追上,或相视而笑,或问声你好,大家遂结伴而行。迎面是一片静极的树林,脚下是一宽不盈尺的草径,两侧是苍翠如滴的青竹和树,不时挡着去路。穿过此林,又见梯田,有下来的游人说:再拐过一弯梯田,就可到平安村了,果然,田那边有一片楼屋出现,欣喜间走近,得知已到平安村。
  我问女孩观望梯田是否在此,她笑笑说,我还未给你折树杆,说明还有好远呢!于是我跟着她,沿着石径小路,傍屋傍檐,越过了一家家吊楼,也“扔”下了一家家的屋顶,走进了后山。这时,那女孩不时的看着左右,终于在路的一边看到了一根别人用过的树杆。我用女孩找到的树杆,追着草香花香,时儿上攀,时儿下坡,一路挥汗,一路喘气,累得气喘吁吁,一路艰难地往上走,走上了后山的二号景点,于亭中瞭望梯田壮景。心中不由感慨万千,想到了当年红军走龙脊,也想到了黄土高原上的大寨田,但非那时,也非那田,朦胧中似乎站在了天宫的后庭院,也不知如何描绘此景此观,心中颇有些词穷的感觉。拿出进山门票,背面的文字介绍已尽道其妙:著名的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垂直高差500米,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集壮丽与秀美于一体,堪称天下一绝。
  女孩告诉我,今天天气极好,上一号景点,可看到下面的平安村,且梯田气势更壮观。我看看手里的树杆,不忍扔下这脚下的美景,又怕负了女孩的一番美意,就又与其他游客,迈着沉重的双腿,一起再登一号景点。在蜿蜒坎坷中行走,在梯田的弧形中腾越,一步一登不知有过多少次,汗如雨洒,腿似铅重,身行梯上,气是越喘越重,步是越缓越沉,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当我已无信心,告知同行人不想再往上行时,那女孩却回转过来找我,说前面的游客已登上了,还有10分钟就可走到。望着不多言语的女孩的脸,听着上面游客的惊叹声,休息片刻,我才奋力踏上了上行的小路。
  好不容易啊,一号景终于到了,山上没有任何饰物,只有两条石凳和一块石碑,顾不及细看,便坐在那石凳上歇脚擦汗,此时,前面上去的游人却要下山了,无奈气还未喘定,只能略略用相机扫了下一号景的浩大与广阔,留下了壮观也留下了遗感,赶快追着下去的游客,迎着下面的那错落层叠在山坡上的平安村,又走了下去。
  跟着女孩再回到了平安村,清木土石吊脚楼羡煞我们这些水泥城中来的人们,幢幢宽敞,迈步可直接进2楼,有男游客问,整幢木楼有多大?主人告知有150多平方米吧,那全是用什么木料建成?杉木。哇!真了不得,全部用好大的杉木构筑,主人还自豪地告知:不用一根铁钉。吊脚楼下养牲畜,且无一点异味让人惊奇,让人觉得有意思,2楼厨房、厅堂,3层为睡房。吊楼干爽凉快,设计得合理,民族特色极其浓郁,让我们这些游客是惊煞叹煞。
  放下背包,拿出毛巾,找那后屋边的溪水去洗脸,发现另一屋有种种山野食物,就让主人洗净清炒,顿时香味飘逸。主人让大家围坐在那矮脚凳上,面前是一大圆桌面,高度却似沙发边的茶几,这时又有男游客问,是否有好酒,好客的主人又拿出了自酿的米酒,让我们这些游客喝上了……
  喝着米酒,听着那龙脊山歌:龙脊山高水又长,龙脊梯田美名扬,最美的壮锦在这里悬挂,最美的景色在这里组装!
其他文献
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建德市岭后村洋田山自然村,有一间小屋。小屋在海拔约200米的一块向阳的小坡上,这在杭嘉湖平原上也算是有些高度了。相对而言,这要比火炉之夏的杭州凉爽了许多。千岛湖,新安江的精灵让我的小屋成了白云歇脚的地方,尤其是山雨霏霏的前前后后。眼见云气由山谷间慢慢向上升腾,在黛青色的山峦上亲昵地缠绵,风情万种,我曾拍摄到一张龙首接龙尾的吉祥白云。这里是白云的生处,这里是白云的家,我的小屋
期刊
俄罗斯,这个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国家,饱受沧桑,却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俄罗斯的博物馆就是这个民族千年的历史缩影,今天它共有1700多个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7500万。博物馆里美轮美奂的壁画,精美别致的瓷器,完美高超的雕像所散发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世界的目光也都聚焦在这里的各个博物馆。  到圣彼得堡,不能不去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
期刊
西安古城墙,是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作为都城,西安容纳了中国历史的哭与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与衰。西安的表情,几乎就是中华文明的原始图谱,有三千年文字记录的文明史,几乎一半年代都围绕着西安。当地球上大多数城市还处于蛮荒之时,西安已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繁茂都市,腥风血雨,培植了西安无与伦比的顽强与执著。在中国历代许多城墙遇到人为拆毁,唯有这西安古城墙屡经劫难,历经战事沧桑,一任风雨的剥蚀,却安然无恙
期刊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1958年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建馆最早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该馆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境内,它西靠风光秀丽的浐河,东依著名的白鹿原,占地面积约有4万多平方米。是西安市十大景点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从雕刻着巨型人面鱼纹图案的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进去,扑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建筑物、参天的松柏和碧绿整洁的草坪。  绿草坪上一丛丛迎春花开的金黄金黄的,就像
期刊
两千余年前的赫赫军容,历历在目。这许许多多“擐甲执戈,顿蹄开辔”的从葬兵马俑,重现着秦始皇陵的守陵部队。真是“陈列六千兵马俑,伍整行严神奕”。无数生动形象,反映了远古的秦代的艺术匠师,是有多么深邃的生活知识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这些兵马俑现已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品,也给世界艺术史增补了光辉的一页。    世界古代有所谓七大奇迹,这是公元前二世纪时胖尼基一个名叫昂蒂帕特的人为之命名的。当然,这个生活在公
期刊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你只要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这里的展览便能给予你民族的自信和骄傲,告诉你这片黄土地的神奇和灿烂,给予你华夏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滋养。  (1)  早就听说“看百年历史到上海,看五百年历史到北京,看千年历史到西安”
期刊
总想去看看西安美院,却说不清是为什么。  是因为冥冥中,生发在那里的华夏民族血脉之根,在召唤着我?是因为我学美术专业的本能驱使?还是去那里能沾上这个聚集了13个王朝养分,带来丰富的艺术灵气?  尽管这次的行程很紧张,我还是硬挤凑了点时间,一个人专程打的士赶去。当的士拐入正对着美院的那条雁塔路大街,这里虽然离学院还很远,但望着沿途街道两旁充满民族风格的雕塑群,每尊造型各具创新的特色,它们不仅将整条大
期刊
水牛的眼睛  有一次,我和一位农人与他的水牛一起下田,我看到那头水牛的巨眼是红色的,像烧炙过的铜铃,我问起那位农人,他说:“所有耕田的水牛都是红眼的,因为它们被穿了鼻环。”  据说很久以前,当水牛没有穿鼻环,没有下田的时候,它们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在耕田以后,它们没有流泪,却红了眼睛。  我想到,如果没有真正的自由,任何动物都是有感应的,水牛如此,你看过真正快乐的猪吗?  乞丐的钵子  我把钱放在
期刊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段群星璀璨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过诸多散文大家,还出现过名家同题作文的有趣现象。俞平伯与朱自清,就同时各写过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摹六朝古都金陵胜景。同时代的两位大家,因为性情、志趣各异,同样的题目,同样的对象与环境,竟然写出意境完全不同的两篇大作,一时间传为美谈。  原以为时过境迁、风光不再。不料,半年前在《焦点》又看到几乎同样的美景。20
期刊
米芝莲(内地译作“米其林”--编者注)把好些平民食肆放在榜上,即使只有两三粒星,亦是最大肯定,难怪店主在记者的摄影镜头下眉开眼笑,像中学生考取了九优状元,光宗耀祖,尽在此矣。  其中一位相熟的店东甚至在电话聊天里开玩笑道,在厨房饱受油烟煎熬了几十年,一直被喊“厨房佬”,即使后来赚了不少钱,在别人眼中仍然只是“厨房佬”,心中感受极不良好;直到了今天,有了米芝莲的星级荣誉,总算“冲出香港,打进国际”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