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遗言》说出来和说不出来的话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lau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芦山地震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进行地震报道。五年前汶川地震当天,在总社负责首日外文英文全天滚动报道到凌晨,看着不断入库的图片和素材,我不后悔我在这里,但希望能在那里,直到事了,未能成行,总觉得欠下一笔债。
  到芦山,作为记者,是还愿来的,而身为川人,是还债来的。
  写什么呢?我不担心。只要走出去,就会有故事。我喜欢关于人的故事。
  怎么写呢?出发前,领导特意短信:专业,不要带情绪,学习NHK。
  4月21日凌晨快四点到了芦山县城。22日7点半出发,已经来晚了,势不容缓,目标重灾区龙门乡。交通很糟糕,但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到达乡村。
  途经某村落,看见路旁有大量群众聚集,立刻下车,居然是陈光标带领的救援队在发矿泉水,当然跟上。“大善人”告诉我,村民说有人死亡,他坐摩托车要进到里面去查看。我也请围观的一个年轻人开着摩托载我同往。
  我是被一群妈妈们堵着被迫下车的。她们以为我是陈光标的随行人员,急着倾诉困难。其中一位年轻女子说的“我奶奶都没有了”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带着我去了倒塌的屋前,指着院坝里碎石间两大块已经变成黑褐色的血渍说那是爷爷为了救奶奶受伤流的血,我想我的第一个故事有了。
  她很激动,方言不同,语速又快,听完大概,我才知道她不是事发时的目击者,随即找来她的母亲,也就是稿件中的儿媳,大伯父和稿件中没有出现的二伯父,又听他们各自再讲诉一遍,相互佐证,搭建起完整的经过,两位老人的人生经历也梳理了一遍。
  原来老妇人得了风湿,行动不便,所以喜欢坐在沙发上,所以事发逃命的可能不大。原来老爷子婚后就参军,老妇人一等5年。
  更重要的是,四人复述的过程中,都提到了老爷子几次让老奶奶先走。这成为穿起这些所有情节的那条绳子。
  细节呢?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也是独居,有属于自己的习惯和生活规律。我请几位亲人给我还原老人一天的生活轨迹,我想知道他们本来生活的样子。地震究竟带走了什么?
  整个采访的过程也就是40分钟左右,还有同伴等我继续前行,不容拖延。回到车上,我基本已经打好腹稿。堵车的时候趁机写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你先走,我跟着来"——龙门八旬夫妇生死遗言》。这样的有感觉的状态不多,上一次是写《寄往天堂的信》。山间没有信号,稿件是返回县城发的。同事在微信群说“泪崩”,友人在网上看了稿子,说“火了,但是你一定哭死了。”其实没有,从采访到写完,没有哭意,也没空去看发出来的版本。
  直到两天后,一个字一个字看完China Features网站配图播发的中英文稿,我才第一次落泪。
  我们说了很多话,说不出来的话似乎让我们记得更久。


  关于那句“生死遗言”——你先走,我跟着来。我自己的理解是,第一次是儿女们送老人去医院,老爷子让老伴先走,是因为他知道老伴伤更重,更需救治,第二次是要转院,他让老伴先走,他还是以为老伴伤势更重,医院肯定会让她先走。
  我心中还有他没有说出来的第三次,就是网友们普遍认为的,或者更愿意认为的那个意思——黄泉路上你先行,我随后。以他的经历,想必当时已经预见结局。
  遗憾还有很多,比如老爷子参军,都经历过什么战事,为什么要转业务农?老奶奶等待的五年做什么?
  后来我电话得知,老爷子已经又转院成都,老奶奶下葬了,但是不能放在老爷子希望的地方,因为可能要塌方。
  这都是我没能说出来的话,也不知道如何说出的话。
  报道原文:
  特写: "你先走,我跟着来"
  ——龙门八旬夫妇生死遗言
  新华社四川芦山4月21日电(记者易凌 李来房)“你先走,我跟着来。”这是80岁的四川芦山县龙门乡王家村村民陈得荣在20日地震后对相濡以沫近60年的老伴李启琼说的最后一句话。
  “奶奶看了爷爷一眼,说不出来话。”孙女陈建芳回忆说。
  就在地震前一晚(19日),在四川成都打工的小儿子陈素明夫妇趁着周末两天放假回来了,上一次他们回家是在一个多月前。
  “到的时候都晚上10点多了,两老子(当地媳妇对公公婆婆的称呼)都睡了,”儿媳罗子芬说,第二天(20日)不到8点就醒了,他们起得比平时早,估计是晓得我们回来了,有点兴奋。
  罗子芬走出房门到旁边的厨房准备煮面,跟着出来的丈夫被邻居招呼聊天,老爷子也跟着刚刚走出屋子,地震就发生了。
  “男老子马上冲回去看女老子,结果被砸断了脚,痛得嚎,还使劲喊我们进去救女老子。”罗子芬说。
  随后赶来的大儿子陈树林和弟弟一起先把父亲救出安置在院坝,随即冲进客厅,发现坐在沙发上的母亲被压在一整堵墙下,“砖头从脑壳铺到脚,基本看不清人”。
  倒卧在院坝的老爷子左脚踝骨骨折,“骨头都伸了出来”,血流不止,还在喊儿媳去叫人救妻子。
  直到看着两个儿子把满脸尘土的妻子抬出放在身边,陈得荣才大哭起来。此时李启琼表面看不出受伤,但嘴角有血,儿女问她伤情,她说“哪儿都痛”。
  随后,陈得荣目送妻子被儿子抬进装水泥的手扶“斗斗车”送走。“我妈抬出来时,我们都晓得她情况不好,肯定受内伤了,爸说让她先走。”陈树林说。
  在村边的马路旁等了好一会儿,一位好心的私家车主在10点左右将李启琼送到7、8公里外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陈得荣随后被另一辆“板板车”送来。
  儿媳带上了三、四床棉被,铺在医院外地上,两人中间隔了“两三个人”,都打上了吊瓶。
  孙女陈建芬发现奶奶的伤情每况愈下:“输了一会儿液,喊她就没有反应了,嘴巴闭得紧紧的。大家都在外头,人又多,医生没有办法好好检查,就开了条子说转院去雅安。”
  在一旁照看父亲的陈素明也被医生告知老人需要转院去雅安,因为“现在的条件没有麻药,也根本没有办法接骨头,再下去感染就麻烦了”。
  陈得荣得知要转院,对着妻子躺着的方向说:“你先走,我跟着来。”
  事实上,陈得荣被安排先转院了,因为“还可以救”。就在“120”载着他走后不久,上午11点10分左右,孙女摸不到奶奶的心跳了。
  “男老子女老子同岁,17岁结婚,1951年男老子参军,1955年退伍,女老子一直等,两个人的感情好,女老子得了风湿走不动,男老子照顾了30多年。”小儿媳罗子芬说。
  如果没有地震,这对老夫妇4月20日大概是这么过:八点半左右起床洗漱后,老太太会坐在客厅那个裹着褪色绯红沙发布的三人沙发上,打开电视“听”;老爷子去准备早点,通常是素面,老太太那碗不放海椒;两点左右吃过简单的午饭,如果天气好,老太太会到门前院坝和老爷子一起晒太阳,不会怎么说话;晚上接着一起“听电视”到九点左右休息。
  但是没有如果。
  转院到雅安的陈得荣20日下午一点左右从陪护的小儿子口中得知妻子离世的消息。
  他让儿子告诉电话那头泣不成声的孙女:“办好后事好好送她走,就埋在屋外头的坡上。”
其他文献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也迈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从1992年到2012年,本文拟按照一个大致的时间顺序梳理此间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历程:(1)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传播工作走进电视时代;(2)世纪之交,互联网对外传播正式拉开序幕;(3)2008年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份,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进入新的开放阶段;(4
期刊
“外文局外宣业务范围广,外宣实践经验丰富,为我国早期书刊外宣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经验应该让更多的外宣从业者分享。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经验的园地。”现年72岁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前局长杨正泉在谈到《对外传播》杂志创办的初衷时说。  1993年4月,杨正泉从他工作了30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期刊
国际新闻报道(含对外报道)要体现“中国立场”、展示“中国视角”、表达“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声音”,这已经成为当前传播学界和传媒业界的共识。然而,“中国观点”应该具体包括哪些内涵?“中国立场”是否就等同于中国利益?“中国视角”有没有更加具体翔实的表述形式?“中国声音”有没有更加便于操作的细则?遗憾的是,这些深层次的媒体价值观问题,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期刊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本质就是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年多来,让新闻界接了地气、降了“火气”,成果令人瞩目。而重大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告别“我讲你听”的单方向传播模式,是“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的重点、难点之一。  会议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报道中的“硬新闻”,它的“硬”在于会上常常有规定动作、有重大信息发布,这类新闻容易
期刊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迫使传统纸质媒体必须进行业务转型。纸质媒体开设网络版或建立网站只是向全媒体新闻业务转型的初级阶段。随着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如何优化组合传播力,利用不同媒介平台给受众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阅读体验,是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北京周报英文网首次以全媒体方式报道2013年全国两会为案例,提出对外传播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方法,为传统期刊的业务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全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两会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场新闻的盛宴。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两会也愈发引起海外受众的关注,境外媒体的报道阵容也越来越强大。两会也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国国际传播“黄金时段”。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对外媒体都会派出一支专门的采编队伍,不遗余力地对两会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跟踪报道。然而,一些参加两会的外国记者却说,两会上没有好新闻。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
期刊
在当今国际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中国纸质媒体中的地方报纸是否需要走向世界?应该如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读者的需求?《新民晚报》近年来开展海外合作的历程与探索,可以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借助合作方提供的空间,多种形式提供版面  《新民晚报》走向海外,始于1994年在洛杉矶发行美国版。2004年开始,在全球扩大布点,寻求合作伙伴,力求“借船出海”,至今已在世界各国编辑出版了27个海外版。  目前,《新民晚
期刊
作为对外报道最重要的经典原则,“内外有别”似乎正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质疑。有学者撰文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给这一原则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内外有别”的原则失去了存在的内在根据;政府的宣传管理方式不仅没有适应转型社会剧烈变化的要求, 甚至以“内外有别”的原则做诸多突发事件或者丑闻的挡箭牌;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坚持“内外有别”原则在诸多方面显
期刊
不知不觉之中,我发现《中国日报》的领导、编辑、记者的桌边、手边处处都离不了《对外传播》,而在图书馆、阅览室,《对外传播》是最热门的被借阅刊物之一。掩卷沉思,更感觉它是外宣工作的集萃、点睛,处处都紧贴外宣工作实践,引领外宣工作者最前沿的探索。  适逢《对外传播》200期之际,编辑部的吴老师问我对这本刊物有哪些期待?我认为自己水平有限,真的难以作答。但是,作为一名外宣工作者,我却一直有一个衷心的期待,
期刊
河北省为了加强出版物方面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2013年1月由省委外宣局组织相关部门赴德国、意大利两国访问,进行出版物交流考察和宣传推介活动,与当地出版机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洽谈,达成了合作意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联系,积极开拓双方合作渠道  出访期间,代表团分别与德国书商与出版商协会和意大利哈卡图书出版社进行了会谈。德国书商与出版商协会(Der Borse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