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习作是一个重点,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里,尽管写被列在了最后,但这恰恰体现了写的重要性。写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输出活动,具有较高的难度。写看起来只是让学生进行写話或者习作,但是相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而言,已经是一种挑战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了。在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通过习作来完成的,这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且通过习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技巧的,近年来的小学教学研究表明,微习作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个隐喻:暴雨固然酣畅淋漓,小雨也有“润物细无声”之微妙,微习作也是如此,它篇幅短小但见微知著,它字数不多但目标明确。在教学中合理地、适当地开展微习作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习作之趣,激活学生习作意识,让微习作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让我们听见学生习作能力自然拔节的声音。
  一、投其所好,赋予微习作以趣
  学生是习作的主人,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微习作才能有所依托。作为教师,要学会转变角色,不仅要成为学生习作的引导者,还要成为学生习作的知心人,捕捉学生习作的兴趣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好,设置习作话题,提供习作素材,满足学生习作的诉求。
  如在抒情表达方式的专项微习作训练设计中,绘本是学生的所爱,它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生动有趣,并且文字精简,意蕴深远,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绘本读物,必将引导学生在回归童真童趣中,产生写微习作之冲动。为此,我将绘本读物《逃家小兔》用幻灯片的形式投放出来,让学生观看并交流观后感,自然地引出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用抒情表达方式写一段话,去“抒发”对母亲的情怀。绘本的运用可以满足学生所好,用绘本创建起情感的磁场,激发学生产生关于母爱的共鸣,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故事场景中,唤醒学生心灵感悟,从而有效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微习作自然生发。唯有投其所好,才能让学生爱上微习作。
  这里所说的投其所好,就是指投学生所好。这句话看起来很通俗,但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投学生所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去研究学生爱好什么,只有知道了学生爱好什么,才能找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将习作需要与学生的爱好结合起来,如此学生对学习也就有了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基于兴趣的一切学习行为,都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对于习作能力培养而言,兴趣的培养可谓至关重要。兴趣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是建立在学生爱好这一基础之上的,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只有真正地投学生所好,才能帮学生找到习作的兴趣。
  二、见缝插针,创设微习作机遇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创作主张。生活中,“时”“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教师保持一颗勤奋之心,能够根据学生的习作诉求,见缝插针,创设微习作的机遇,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遇见”微习作,从而对微习作“日久生情”,习作能力也与日俱增。
  如学校开展“亲近经典文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经典阅读”活动,开展“我与文学经典的故事”微习作比赛,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经典文学阅读的经历,回忆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微故事,将最感人的细节写出来,并尝试用一两句古诗词写出自己的微感悟。
  这个环节的微习作,紧紧抓住学校经典文学阅读活动,借助主题活动的平台,有机植入微习作活动,活动设计聚焦微处,着重训练学生的细节表现能力,并与经典文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从而为学生创设微习作和亲近古典文学的机会。
  除结合学校主题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兴趣小组活动中有机植入微习作活动,营造浓厚的微习作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置于微习作良好氛围熏陶之下。
  “见缝插针”强调的是时间与事,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出现有价值的事件可能并不是很多,但是一旦出现这种教学契机,教师就要及时把握。这些事件对于习作教学而言,可以成为微习作的良好素材。教师基于习作的要求,基于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需要去加工素材,可以创设一个适合习作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微习作的过程当中理解事件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当这种意识与能力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时,他们可以主动地在生活当中发现这些事,从而为自主习作提供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经过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强化之后,就可以成为学生习作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革故鼎新,创新微习作样式
  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如果陷入单一化境地,便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目前,小学微习作形式较为单一,不利于激活学生微习作的热情,也削弱了微习作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教师坚持革故鼎新,不断创新微习作样式,让微习作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微习作的兴趣,并展示语文学科的丰富性。
  如《九寨沟》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开展仿写活动,如“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为了革故鼎新,对传统的仿写活动进行变革,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微习作活动:鉴赏《九寨沟》第3自然段写景的语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模仿其语言特点,写一段导游词,并以导游的角色,向我们生动地介绍这处景点。
  这个环节的微习作设计,在传统仿写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导游词习作,可以扩展学生的习作视野,使微习作向生活延展;让学生扮演导游,将习作与学生分享,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课堂注入了活力,学生习作热情高涨。对比传统的习作教学,我发现通过创新微习作的样式,可以为习作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即使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也可以帮他们摆脱传统甚至是单一的习作样式,这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征,从而成为他们习作的持久动力。同样的道理,当学生对一种新的习作教学样式产生兴趣之后,一样可以成为一种学习自觉,这种自觉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习作能力。
  四、珠联璧合,突显微习作价值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教师,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种形式的习作训练活动,其作用都是有限的,在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必然存在自己的短板。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生习作能力自然提高的诉求,促进微习作与其他各种习作形式的联系,这样才能做到珠联璧合,使各种形式的习作互为补充,互为支持,互相促进,从而盘活小学习作,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以写人习作《我的
其他文献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开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很多课后练习的第一题都提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见,读好课文是一年级学生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放在首位。  《比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以儿歌的形式三问三答,向学生介绍了小动物尾巴的一些特点,语言朗朗上口
9月23日,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总结会在广州市珠岛宾馆隆重举行。会议总结了今年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工作,表彰在全省和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关单位、教练员和参赛选手,并部署了明年技能大赛的具体工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海、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代表颁奖,并做了重要讲话。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渗透在课后习题中。这些习题接近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何利用好课后习题,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提升语文素养呢?  一、解读课后习题,明确编者意图  1.明晰编写特点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在体悟、鉴赏中进行动态性模仿。所谓基于教材的动态性模仿,就是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年龄特点、思维能力、发展可能性等,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生动地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有
教育部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进行口语表达实践  《乌塔》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盛新凤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没有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上纠缠,而是别出心裁,依据文本,创设情境引发了三次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独白体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诚然,当下社会是一个呼唤团结协作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学生就无法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还要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领悟升级和阅读技巧的有效提升,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改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摹了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劳作和戏耍的欢乐生活。其中,“我”就是童年萧红的化身,而“园子”则包含着双重的意蕴:一种是属于记忆的“园子”,氤氲着童年的乐趣和“园子”的美学,是萧红对于童年生活的“生命的回望”;一种是属于感觉的“园子”,笼罩着现实的
现代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进入课堂,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但仍有不少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仍然没有牢固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仍然徘徊、逗留在“怎么教、如何教”的教法问题上(走的是传统路线),忽略或淡化了以学生“怎样学、如何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从操作层面引导教师把目光聚焦于
期末考试前,学生们显得紧张而忧郁,教师们则个个面露愠色,整座校园显得烦闷而焦躁。  办公室里,闷在作业堆里的我,飞速地在本子上用笔圈画着学生们的错别字,望着满眼的红“×”,一股无名之火腾地在胸中蹿出。难写的字、重点背的课文,都强调了不下十遍,怎么就记不住呢?这是迎接考试的态度?深深的忧虑像一瓶散发着馊味的饮料,溢满了整个心房。  忽地,门外传来一阵阵开心爽朗的笑声,抬起沉重的头,定睛一看,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