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这一句的语病不是有歧义而是语序不恰当
病句: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70大寿刚过不久,在一个阳光照耀的正午失足跌入6米深的井里。
一些资料认为“著名航天专家”既可以指梁启超,也可以指梁思成,产生了歧义。其实,歧义是算不上的。因为理解为“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不符合实际情况,况且人们也知道梁启超不是著名航天专家,所以“著名航天专家”不可能理解是梁启超。这一句的语病是语序不恰当,应该把“著名航天专家”放在“梁启超之子”的后面,改为“梁启超之子著名航天专家梁思成”。在此必须明确,歧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不能确立某一种意思,如果能够确立,就不算是有歧义。
二、这一句的语病不是赘余而是不合事
病句:地震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这一语句的问题不存在“余震”和“再次”的重复,“余震”是指大地震之后紧跟着发生的小地震。既然是小地震,当然有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多次发生。语句的问题应为不合事理,“余震”只能防备而不能防止,所以只能说“防备余震再次发生”。
三、这一句的语病不仅仅是搭配不当还有不照应
病句: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运动员们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峰顶。
这一语句的问题既是“不管”与后面的“极端不利”不搭配,也存在不照应的问题。“不管”表示排除所有条件,后面搭配的内容应是不确定的或者两种相对的情况,这样才能表示把所有的条件都排除了,相照应的词语应该是“如何”“怎么”“多么”,而不能是“这么”“这样”,譬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如何(多么、怎么)不利,或者说,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利还是不利。这一点恰与“尽管”相反,“尽管”表示转折关系,后面搭配的内容应是确定的或者指某一方面的,相照应的词语应是“这么”“这样”,而不能是“如何”“怎么”“多么”,譬如,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这么、这样)不利。
四、这一句的语病不是杂糅而是成分残缺
病句:现代生活产生了许多文明病,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
这一语句的问题不是“因为”与“道理”的杂糅,而是第二个主语“问题”缺少谓语,造成谓语残缺,因为句中“因为”一词,语意的重点就不是诠释“问题”的内容,而是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能说“问题是因为……”,只能说“问题是因为……而产生”,或者“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可以改为“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而造成的”,或者“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
五、这一句的语病是方向错误导致层次错误
病句:数据显示,我国的教育投入不但比不上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且比不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达不到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
这一语句的问题是递进层次出现问题。而层次问题又是因为方向不正确。应该要明确语意的重点。因为语意重点决定递进方向。这一病句的语意重点是说我国的教育投入很低,这就决定了在比较时应该遵循由富到穷的方向,意味着不但比不上富的,连穷的也比不上。如果语意重点说我国的教育投入很高,则要遵循由穷到富的方向,意味着不但赶上了穷的,连富的也可以去比一比。推而广之,如果是说快,则由慢到快,如果说慢,则由快到慢;如果是说胖,则由瘦到胖,如果说瘦,则由胖到瘦;如果想要说高,则由低到高,要说低,则由高到低。一定注意语意重点和递进方向。
病句: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70大寿刚过不久,在一个阳光照耀的正午失足跌入6米深的井里。
一些资料认为“著名航天专家”既可以指梁启超,也可以指梁思成,产生了歧义。其实,歧义是算不上的。因为理解为“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不符合实际情况,况且人们也知道梁启超不是著名航天专家,所以“著名航天专家”不可能理解是梁启超。这一句的语病是语序不恰当,应该把“著名航天专家”放在“梁启超之子”的后面,改为“梁启超之子著名航天专家梁思成”。在此必须明确,歧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不能确立某一种意思,如果能够确立,就不算是有歧义。
二、这一句的语病不是赘余而是不合事
病句:地震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这一语句的问题不存在“余震”和“再次”的重复,“余震”是指大地震之后紧跟着发生的小地震。既然是小地震,当然有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多次发生。语句的问题应为不合事理,“余震”只能防备而不能防止,所以只能说“防备余震再次发生”。
三、这一句的语病不仅仅是搭配不当还有不照应
病句: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运动员们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峰顶。
这一语句的问题既是“不管”与后面的“极端不利”不搭配,也存在不照应的问题。“不管”表示排除所有条件,后面搭配的内容应是不确定的或者两种相对的情况,这样才能表示把所有的条件都排除了,相照应的词语应该是“如何”“怎么”“多么”,而不能是“这么”“这样”,譬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如何(多么、怎么)不利,或者说,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利还是不利。这一点恰与“尽管”相反,“尽管”表示转折关系,后面搭配的内容应是确定的或者指某一方面的,相照应的词语应是“这么”“这样”,而不能是“如何”“怎么”“多么”,譬如,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这么、这样)不利。
四、这一句的语病不是杂糅而是成分残缺
病句:现代生活产生了许多文明病,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
这一语句的问题不是“因为”与“道理”的杂糅,而是第二个主语“问题”缺少谓语,造成谓语残缺,因为句中“因为”一词,语意的重点就不是诠释“问题”的内容,而是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能说“问题是因为……”,只能说“问题是因为……而产生”,或者“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可以改为“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而造成的”,或者“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
五、这一句的语病是方向错误导致层次错误
病句:数据显示,我国的教育投入不但比不上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且比不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达不到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
这一语句的问题是递进层次出现问题。而层次问题又是因为方向不正确。应该要明确语意的重点。因为语意重点决定递进方向。这一病句的语意重点是说我国的教育投入很低,这就决定了在比较时应该遵循由富到穷的方向,意味着不但比不上富的,连穷的也比不上。如果语意重点说我国的教育投入很高,则要遵循由穷到富的方向,意味着不但赶上了穷的,连富的也可以去比一比。推而广之,如果是说快,则由慢到快,如果说慢,则由快到慢;如果是说胖,则由瘦到胖,如果说瘦,则由胖到瘦;如果想要说高,则由低到高,要说低,则由高到低。一定注意语意重点和递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