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农村的广阔天地 曲艺大有可为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历史悠久,口口相传,它利用方言特色讲故事,在我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活跃在人民群众中,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兴起,曲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农村,曲艺仍然是群众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笔者有多年文化工作经验,同时通过下派基层驻村书记,与民间演艺团队接触,感受到根植于农村的广阔天地,曲艺大有可為。
  据史料记载,清末以来,蒙城县便有了曲艺表演形式,如评书、大鼓、坠子(包括大饶、小饶)、扬琴、渔鼓和相声……艺人按师承关系分门派,各派自成体系,论资排辈。艺人演唱的主要是传统书目,书目来源一是师传口授基本情节,艺人临场发挥,叫作“记死口”;二是根据文学作品进行敷演。长篇曲艺多由若干单元组成,在单元之间制造悬念,于此处休息收钱,俗称“卖关子”。
  1950年,文化部门对艺人实行统一管理,制止演唱内容不健康的书目、违反科学的书目。1954年蒙城县成立县曲艺协会,当时会员55人。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提倡说新书,规定传统书和新书三比七,准许说唱的新书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飞云岗》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严禁说唱传统书。县文化馆把艺人组织起来,三五人为一小分队,凭介绍信到村镇说唱“样板戏”和新书。后因不具备表演“样板戏”的条件,一些新书又陆续遭到批判,多数艺人又转为说唱紧跟政治形势的新故事。“文化大革命”结束,“双百”重申,各种曲艺复苏繁荣。1985年,蒙城成立“蒙城县曲艺工作者协会”筹备组。2015年,蒙城县成功创建“安徽省曲艺之乡”。通过努力,2018年初,蒙城县正式被中国曲协授牌“中国曲艺之乡”。
  据《蒙城县文化志》文献记载,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蒙城县的曲艺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多彩,有评书、渔鼓、大铙等曲种。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仍然活跃在群众中间的曲艺形式分别是大鼓书、坠子、扬琴、快板、相声。如今,评书几乎不见,渔鼓和大铙已失传。
  虽然受多种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但今天的曲艺在乡镇的生存环境较好。农民家中举办各种活动,婚丧嫁娶、小孩“剃辫子”、老人庆寿等,大家依然喜爱看曲艺演出,对邀请曲艺演出团队舍得花钱投入。无论何种演出,必邀请曲艺艺人到场助兴。可以说,几百年来曲艺活在群众心中,已潜移默化,形成风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曲艺助力乡村振兴,在乡风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兴乡村兴,文化是乡村的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挖掘传承和发展,特别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发展乡村优秀的曲艺文化尤其重要。要利用曲艺,充分发挥曲艺在凝心聚力、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因此,需要重抓曲艺创作工作,夯实曲艺发展基础,为大众做好服务。当前农村开展的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兴旺等工作都需要乡风文明宣传手段,可以结合当前开展的主题教育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挖素材,将生活的各种元素作为曲艺作品的原形,创作出一批接地气、冒热气、群众喜爱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曲艺作品。用曲艺独特的艺术方式,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实,与时俱进,褒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正确反映民众诉求,及时引导社会舆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素养和文化认同。
  笔者下派基层驻村工作,对有些村民思想意识落后的问题颇有感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些贫困户一边享受政策,一边对上级部门来督查工作的同志叫穷叫苦,无论村干部如何引导“脱贫不脱政”,脱贫后依然享受政策支持,他们内心还是存在对政府支持“等、靠”的心态。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中,群众家中应做到“五净一规范”,但有些已脱贫的群众,在家坐等村干部带人上门打扫卫生,甚至还有些群众看到村干部上门帮扶,锁门而去,他们的思想认识停留在“农村人过日子,家中就这样的环境,不需要打扫”的状态。还有一些村民法律意识淡薄,霸占祖辈的房屋宅基地,但不愿意赡养老人又不让老人去住养老院。面对这些问题,村干部感到工作开展有难度。此时,曲艺可以发挥“轻骑兵”的作用,根据现实题材,将在脱贫攻坚、整治人居环境等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难题、矛盾,编排出接地气的曲艺作品,通过曲艺演出,循序渐进地转变落后思想,起到抑恶扬善、引导群众、淳化风尚的社会效果。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素质,为乡风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在新建或者改扩建村级农民文化礼堂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了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以蒙城为例,全县17个乡镇(街道)共290个村级单位,截至目前已新建村级农民文化礼堂约137个。17个乡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设立各乡镇“曲艺基地”、137个农民文化礼堂作为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主阵地,城乡文体活动广场达近300个。基层文化阵地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为曲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演出条件,便于组织者组织农民朋友们观看和参与曲艺演出活动。在农民文化礼堂,群众自创的曲艺节目、策划的文艺演出,可以在舞台上发挥到极致。
  村民从内心接受传统曲艺这种表演形式,对曲艺演出和作品编排的参与度、热情度很高,因此,在农村,曲艺市场广阔,多年来民间曲艺演出团队的积极性一直持续高涨,民间曲艺人才一直活跃在基层的舞台上。以蒙城为例,现有国家级曲协会员4人,省级曲协会员110人,县级各类型曲艺人员近3000人。专项从事曲艺表演的人才队伍较多,当前较为活跃的登记在册的民营文化表演团队有282家,他们分布在蒙城县各个乡镇。庞大的喜爱曲艺的群团,共同积淀起蒙城厚重的曲艺艺术土壤,为推进蒙城曲艺事业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积极挖掘农村文艺“土专家”“田秀才”,激励基层曲艺工作者将自身的技艺展示和传授他人。在当前信息发达的融媒体时代,村民也学会了利用抖音、快手、微视、火山等新型网络传播方式。有些老艺人会将曲艺作品等通过网络平台上传,分享给更多人欣赏,使大家对传统文化有新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用曲艺唱生活、唱发展,颂扬真善美,说唱人间事,宣传改革开放的大发展,为传承和发展曲艺这种传统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数文艺团队出现了掌握多种专业技艺的艺人,政府给他们提供环境,保护和培养愿意学习传统艺术的后备人才,形成了“政府搭台,演员唱戏”的良好局面,如“送文艺演出进社区”等政府采购的文艺演出,支持和允许农村团队投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农村曲艺团队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在当今多元文化需求的背景下,曲艺这门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具有一定烟火气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根植于农村的广阔天地,乘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春风,曲艺大有可为,前景必将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蒙城县文化中心办公室)
其他文献
香港楼价高得离谱,贵得惊人,普通市民几乎把买楼置业当成一辈子的梦想。对老李来说,32年前只身移民来香港,身无分文,没有高薪工作,没有偏财鸿运,两手空空,两眼一抹黑,港岛的一套房子硬是靠他走街串巷四处奔波给挣出来了。他一堂一堂地教普通话,一节课一节课地收费。  30年前,我在欧洲留学时,也曾兼职教过普通话。当时除了教老外一口湖南腔的普通话, 更多是陪伴欧洲老年人度过孤寂的晚年时光。同时,我也可以趁机
期刊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上海推出许多红色文艺作品,如沪剧《一号机密》、杂技剧《战上海》、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等。就在这种态势下,如何加强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创演力度,成了上海曲艺人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曲艺是最能反映时代、离百姓最近的艺术形式,而红色题材曲艺作品就应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首选。丰富多彩的曲艺形式,
期刊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曲艺作品素有“说书唱戏劝人方”的社会教化功能,与人民有着天然的情感纽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能有效发挥其亲民的特色,使爱国思想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曲艺人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和表演的主旋律,通过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创演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人民不懈奋斗,一个个弘扬爱
期刊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文艺界和文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路径。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
期刊
第二幕:信仰的坚定  时间 1943年的一天。  地点 国民党监狱。  人物 监狱班头,老兵,新兵,铁血剧团演员曹火星、汪血坡、焦云翔等四五人,监狱长,副监狱长,小队长,普通群众,政治犯,八路军伤兵。  【近景布置:四个囚牢两边排开,囚牢内铺稻草、木板、木桶等。一面背景墙下,放置一张桌子,上面摆设一些残羹剩饭、几个酒瓶。下设三张凳子。墙上悬挂一个音箱,还有各种刑具,如手铐脚镣、皮鞭、狼牙棒等。其中
期刊
2019年年底,《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以下简称《王少堂》)由扬州广陵书社正式出版,我们已经为这本书付出了近10年的努力。2009年至2019年这10年间,我们采访扬州评话老艺人,向相关专家请教,走访老听众,以充分了解书场状况与当时的风土人情和艺术概况。扬州评话界目前最年长的老艺人费力先生、评话表演艺术家黄俊章先生、著名汉学家易德波博士、学者曹永森,以及教场老听众陈金龙、王派弟子任德坤等,
期刊
6月6日晚,作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江南小剧场的组成部分,苏州市民间相声社团嘻哈壹笑堂(以下简称“壹笑堂”)开箱预演,在“老根据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大儒巷鸿儒茶馆试点营业。该社团负责人、青年相声演员张解表示,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园子里只能允许30%的观众进场,但是毕竟迈出了今年的第一步,而且售票形势喜人,演出票被观众一抢而光。在13日晚上第二场的开箱预演中,壹笑堂还举办了一场“不插电、原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并深刻指出文艺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回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题材经典文艺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彰显了耀眼的时代光芒,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出了不可替代
期刊
山东评书《铁道游击队》是20世纪50年代由山东评书老艺人傅泰臣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长篇评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出较早、影响较大的曲艺大书新作品。作为在新社会背景下开展的传统曲艺表现现代革命英雄题材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山东评书《铁道游击队》在创作中得到了当时曲艺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乃至小说原著作者、广大观众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帮助,在运用传统艺术形式塑造革命英雄形象、
期刊
马伟兄的扬州评话《王少堂》出版发行,既可喜可贺,更可珍可重。这不仅仅只是忆旧的情结,追思的意义,更是文化承传的价值所在。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这个举动,是为我们那些光荣而伟大的先贤所开辟的精彩盎然、底蕴丰厚的文化历史长河,增添了新的充盈着时代精神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崭新的延续和流淌,使古老的扬州评话艺术精粹在与现代扬州评话艺术水乳交融般的妥帖自然中呈现出别样的光彩,同时也讴歌了我们文艺工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