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我们必须要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手抓”,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脱贫攻坚之中,为此,本课题组进行调研、座谈,对创新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整体推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在2020 年率先完成,这是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2020 年目标的核心任务和首场硬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我们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只有打赢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使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各方面条件得以改善,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力度,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分三大区域看,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均减少,减贫速度均超上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23万人,比上年减少593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81万人,比上年减少416万人;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47万人,比上年减少100万人。分省看,2019年各省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2.2%及以下。其中,贫困发生率在1%-2.2%的省份有7个,包括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贫困发生率在0.5%-1%的省份有7个,包括山西、吉林、河南、湖南、四川、陕西、宁夏。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基础和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和前提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
二、现阶段融合推进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而现阶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过程中,部分地区却“另起炉灶”,制定的政策、措施互不支撑,搞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两者融合推进存在较大问题。
(一)两者融合深度不够
一是机制不统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同步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二是规划不科学。脱贫攻坚仅仅是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达标,脱贫攻坚项目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项目未做到统筹安排、协同部署。三是措施不互补。乡村振兴的标准比脱贫攻坚的要求要高,如何做好循序渐进的问题,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必须认真谋划。实现整村脱贫的村居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果,但解决措施仅针对“脱贫”问题,层次较低,与实施乡村振战略未做到互补互进。
(二)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
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表明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然而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短板就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低。一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薄弱,一些地区的道路交通不畅。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发育不良,部分地区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影响,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但缺乏产业化的方式运作产业化程度低。三是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从产业结构的来看,各地重点支持的产业项目极为相似,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种产业同质化会导致极大的市场风险。
(三)引导群众参与不够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群众都是实践的主体。需要不断激发广大群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动力,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其中,脱贫才能真脱贫,乡村才能真振兴。但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出现“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问题,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主体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影响到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对策建议
(一)着眼长远发展,增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意识
各贫困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注重从生产生活等方面入手,安排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计划。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措施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意识,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手抓”,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畏手畏脚,做到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确保在深化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二)做实协同战略,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步规划
一是构建统一的体制机制。组建统一的领导机构,推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套工作开展、检查、考核、督查机制,推动脱贫攻坚的各项体制机制与乡村振兴配套使用,杜绝各自为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精准科学编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深化脱贫攻坚为基础,以项目包装为抓手,注重规划及项目的长中短结合,打捆编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步步推进,层层提升,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规划,同推进。
(三)坚持开放先导,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推进
一是抓“一村一品”。根据村居特点,选准路径,突出特色,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整合利用好辖区闲置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规划产业方向,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确保村村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脱贫示范村。二是抓人才提升。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引项目、引人才、引资金为导向,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引凤还巢,为人才回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逐步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加强农村人口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抓生态保护。以“绿水青山、美丽宜居”为目标,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企业环保治理监督派驻、农村卫生准入等制度,逐步实现山清水秀、道路清洁、村寨优美、户户整洁。四是抓文化培育。切实发挥模范示范作用,从群众个人层面着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陈规陋习,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升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郑中华(1983- )男,土家族,中共重庆万州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在2020 年率先完成,这是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2020 年目标的核心任务和首场硬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我们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只有打赢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使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各方面条件得以改善,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力度,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分三大区域看,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均减少,减贫速度均超上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23万人,比上年减少593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81万人,比上年减少416万人;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47万人,比上年减少100万人。分省看,2019年各省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2.2%及以下。其中,贫困发生率在1%-2.2%的省份有7个,包括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贫困发生率在0.5%-1%的省份有7个,包括山西、吉林、河南、湖南、四川、陕西、宁夏。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基础和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和前提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
二、现阶段融合推进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而现阶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过程中,部分地区却“另起炉灶”,制定的政策、措施互不支撑,搞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两者融合推进存在较大问题。
(一)两者融合深度不够
一是机制不统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同步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二是规划不科学。脱贫攻坚仅仅是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达标,脱贫攻坚项目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项目未做到统筹安排、协同部署。三是措施不互补。乡村振兴的标准比脱贫攻坚的要求要高,如何做好循序渐进的问题,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必须认真谋划。实现整村脱贫的村居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果,但解决措施仅针对“脱贫”问题,层次较低,与实施乡村振战略未做到互补互进。
(二)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
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表明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然而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短板就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低。一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薄弱,一些地区的道路交通不畅。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发育不良,部分地区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影响,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但缺乏产业化的方式运作产业化程度低。三是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从产业结构的来看,各地重点支持的产业项目极为相似,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种产业同质化会导致极大的市场风险。
(三)引导群众参与不够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群众都是实践的主体。需要不断激发广大群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动力,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其中,脱贫才能真脱贫,乡村才能真振兴。但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出现“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问题,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主体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影响到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对策建议
(一)着眼长远发展,增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意识
各贫困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注重从生产生活等方面入手,安排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计划。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措施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意识,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手抓”,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畏手畏脚,做到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确保在深化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二)做实协同战略,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步规划
一是构建统一的体制机制。组建统一的领导机构,推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套工作开展、检查、考核、督查机制,推动脱贫攻坚的各项体制机制与乡村振兴配套使用,杜绝各自为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精准科学编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深化脱贫攻坚为基础,以项目包装为抓手,注重规划及项目的长中短结合,打捆编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步步推进,层层提升,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规划,同推进。
(三)坚持开放先导,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推进
一是抓“一村一品”。根据村居特点,选准路径,突出特色,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整合利用好辖区闲置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规划产业方向,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确保村村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脱贫示范村。二是抓人才提升。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引项目、引人才、引资金为导向,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引凤还巢,为人才回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逐步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加强农村人口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抓生态保护。以“绿水青山、美丽宜居”为目标,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企业环保治理监督派驻、农村卫生准入等制度,逐步实现山清水秀、道路清洁、村寨优美、户户整洁。四是抓文化培育。切实发挥模范示范作用,从群众个人层面着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陈规陋习,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升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郑中华(1983- )男,土家族,中共重庆万州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