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陆游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贯到底的爱国情怀和对唐氏至死不渝的爱情,体现了诗人生命中的主旋律——对爱永恒的坚守。本文分别从两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和陆游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作者这种人格魅力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爱国情怀;爱情;主旋律;永恒的坚守
公元1125年,在淮河中游的一条小船上,一位诗人诞生了,他就是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背景下,有人说他的出生地颇具隐喻:此后的南宋与金国恰好以淮水为界,淮水见证了南宋的耻辱。陆游仿佛命中注定要见证这耻辱,他活了八十五岁,从呱呱坠地之日到奄奄一息之时,宿命般被伤国之痛纠缠着。然而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念: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在陆游的作品中,忠贞报国已成为主旋律。从早年的“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至晚年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一直到临终前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的莫大遗憾,埋骨山丘。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对那个时代,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是什么造就了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陆游生长的年代正是宋代封建王朝腐败不振,国家遭受外敌压迫,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北宋九个皇帝,徽宗最不成器,太能玩了。他是典型的风流天子兼败家子,宫内宫外,变尽法子取乐。狎妓、同性恋,他都是高手。他和臣下嬉戏,在宫里装叫花子,招惹宫女寻刺激,他半夜翻宫墙,幽会汴梁名妓李师师,借口痔疮不上朝……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伤民为代价,为国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宋哲宗消耗八年,宋徽宗挥霍二十七年。宋徽宗忙着糜烂,朝政付与蔡京、李邦彦、高俅等奸臣。而此时原在黑龙江流域的一只游牧民族——女真,却日益强大起来,靖康二年四月,金人在汴梁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张邦昌,带数万俘虏北撤,俘虏包括徽钦二帝、王公大臣、嫔妃、宫女、民妇、倡优、士卒和各类能工巧匠。另有金银珠宝、文物典籍无数,野蛮劫走了文明。此后赵构建立的昏庸的南宋政府只是侥幸偏安一偶,不顾人民的悲惨生活,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主张议和的卖国投降派更是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主战的爱国志士。正是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战斗年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造就了陆游这样一位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一首《谢池春》,作者是用回忆的方式表达了他收复故土的理想到老也未衰退: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然而,空有满腔报国之心,却一直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他一生最崇拜的英雄是岳飞,岳家军打过了淮河,长驱直入,打到朱仙镇,只待援军一到,收复京师如囊中取物。然而南宋小朝廷在临安拨他的小算盘,竟然在一天之内发出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收兵。岳家军黯然南撤,中原百姓哭成一片。宋高宗不喜欢岳飞由来已久。为什么呢?因为岳飞不理解高宗的心思,他“议迎二帝,不专于己”。再加上岳家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无不受到百姓拥戴,将士只知效忠于岳帅。高宗最怕这个,他要抢军队,宁愿不要北方领土。所以陆游的追随是“不识时务”,他的很多词也反映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如《诉衷情》可谓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尽管如此,他依然把反抗外侵,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他临终前的绝笔诗《示儿》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陆游至死不渝的梦想。国家没有统一,他死不瞑目,他相信总会有“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唱出的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充满信心的曲调。陆游有非凡的家世背景,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陆宰是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朝廷出力不少。叔父陆宲也是著名的主战派,在“靖康之变”中,他们都是因为坚决抗金被罢官的。他们忧国忧民的言行,为国献身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陆游,从小就立下了“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任子除夕》)的誓愿。时代的特点,家庭的影响使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有人说,陆游太较真了,他骨子里的这种坚韧、坚守与爱憎分明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如果他能圆滑一点,模糊一点,也许不会凄苦一生。像今天一些人利字当头,倒宁愿混淆是非。没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只要能安身立命,一切皆可随波逐流。而陆游有自己的人生信念,这种精神追求让他活得踏实,活得有价值,更活得光明磊落。
陆游的人格魅力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爱国情怀上,贯穿他生命主旋律的还有他为爱情的终身坚守。陆游大约在20岁左右迎娶了唐氏,唐氏是陆游舅舅的女儿,母亲的侄女,一切应该是完美的,然而,陆游的母亲对这儿媳非常不满,老太太觉得儿子婚后太沉迷于儿女情长。陆游与唐氏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婚后感情甚笃。他20岁时曾做《菊枕诗》: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閟幽香”、“说断肠”、“锁蛛丝”、“清香似旧时”等等都明确无误地表明这是当年闺房吟唱的情诗。妻子缝菊枕,丈夫赋情诗,确实是像当时宋人笔记所说“琴瑟甚和”、“伉俪相得”。但是这种对儿女之情的眷恋,会不会妨害了对功名的追求呢?家族的历史,不允许陆游放弃功名,父母双亲更容不得陆游荒废学业。陆游被期待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他的父亲陆宰对于“菊枕诗”这类缠绵是不会容忍的。父母把陆游两次科举落选的罪责归结于唐氏,离婚已成必然。在封建社会,最不能违逆的是父母之命,作为一个男人,你可以战死疆场,可以谏死于朝堂之上,而违逆父母之命,追求个人情感自由,只会招来世人的鄙夷与唾骂。陆游不能例外,他摆脱不了那个时代,他只有忍痛离开唐氏。而唐氏从此成为他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爱人,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35岁,陆游在沈园意外的与唐婉相逢,而此时唐氏身边已经另有他人,短暂的置酒话别,陆游心如刀割,即兴题下了那首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怀念往事,情深意切,对自己的轻易放弃追悔莫及,对现实的残酷百般无奈。题在沈园的这首词却葬送了红颜,沈园归来,唐氏咽泪装欢,对陆游的那份痴情却始终不能释怀,最终“病魂常似秋千索”,不久即香消玉殒,留给陆游一个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理由。对唐氏的爱成了陆游一生永远的痛,唐氏,也成了陆游一辈子最怀念的人。75岁,陆游重游沈园,写下了两首非常著名的悼亡诗《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八十一岁的时候,他梦到自己又来到沈园: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八十二岁的时候,他再次回到沈园,孤独地寻找自己的爱人,然而,只留下无穷无尽的悲伤: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来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微拂颓墙。(《城南》)八十三岁他再次来到沈园,当年沈园墙壁上留下的《钗头凤》依旧清晰可见,诗人又一次怀念故人:祠宇嵯峨接宝坊,扁舟又系画桥傍。豉添满箸蓴丝紫,蜜渍堆盘粉饵香。团扇卖时春渐晚,夹衣换後日初长。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吊颓垣墨数行。(《禹祠》)八十四岁的时候,也就是他临终的前一年,尽管“此身行作稽山土”,他对唐氏依旧念念不忘: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
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以及对唐氏终生难忘的相思之情,构成了陆游生命的主旋律,投射了他灵魂深处的那份坚守与执著。著名学者朱东润对陆游有过这样的评价:“……我们看到陆游的爱是如何的坚贞不渝,始终如一,对于恋人的爱如此,对于民族国家的爱也是如此。唯有坚贞不渝、始终如一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也唯有这样的爱,才能想起死去五十余年的唐氏,便看到美人的倩影;也才能对危在旦暮的国家,发生无穷的恋慕”。有人说,一个对爱情忠诚的人,他对待生命中的一切也是忠诚的。陆游就是这样一个真诚的人,他对唐氏的爱是至死不渝的,他对国家的爱也是生死不渝的。正是诗人心中这份始终如一的深沉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陆游,一个侠骨柔情的陆游。
参考文献:
[1]刘小川.品中国文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6.
[3]朱东润.陆游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于娟(1969-),女,山东乳山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本科,高级讲师,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爱国情怀;爱情;主旋律;永恒的坚守
公元1125年,在淮河中游的一条小船上,一位诗人诞生了,他就是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背景下,有人说他的出生地颇具隐喻:此后的南宋与金国恰好以淮水为界,淮水见证了南宋的耻辱。陆游仿佛命中注定要见证这耻辱,他活了八十五岁,从呱呱坠地之日到奄奄一息之时,宿命般被伤国之痛纠缠着。然而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念: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在陆游的作品中,忠贞报国已成为主旋律。从早年的“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至晚年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一直到临终前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的莫大遗憾,埋骨山丘。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对那个时代,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是什么造就了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陆游生长的年代正是宋代封建王朝腐败不振,国家遭受外敌压迫,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北宋九个皇帝,徽宗最不成器,太能玩了。他是典型的风流天子兼败家子,宫内宫外,变尽法子取乐。狎妓、同性恋,他都是高手。他和臣下嬉戏,在宫里装叫花子,招惹宫女寻刺激,他半夜翻宫墙,幽会汴梁名妓李师师,借口痔疮不上朝……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伤民为代价,为国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宋哲宗消耗八年,宋徽宗挥霍二十七年。宋徽宗忙着糜烂,朝政付与蔡京、李邦彦、高俅等奸臣。而此时原在黑龙江流域的一只游牧民族——女真,却日益强大起来,靖康二年四月,金人在汴梁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张邦昌,带数万俘虏北撤,俘虏包括徽钦二帝、王公大臣、嫔妃、宫女、民妇、倡优、士卒和各类能工巧匠。另有金银珠宝、文物典籍无数,野蛮劫走了文明。此后赵构建立的昏庸的南宋政府只是侥幸偏安一偶,不顾人民的悲惨生活,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主张议和的卖国投降派更是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主战的爱国志士。正是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战斗年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造就了陆游这样一位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一首《谢池春》,作者是用回忆的方式表达了他收复故土的理想到老也未衰退: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然而,空有满腔报国之心,却一直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他一生最崇拜的英雄是岳飞,岳家军打过了淮河,长驱直入,打到朱仙镇,只待援军一到,收复京师如囊中取物。然而南宋小朝廷在临安拨他的小算盘,竟然在一天之内发出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收兵。岳家军黯然南撤,中原百姓哭成一片。宋高宗不喜欢岳飞由来已久。为什么呢?因为岳飞不理解高宗的心思,他“议迎二帝,不专于己”。再加上岳家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无不受到百姓拥戴,将士只知效忠于岳帅。高宗最怕这个,他要抢军队,宁愿不要北方领土。所以陆游的追随是“不识时务”,他的很多词也反映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如《诉衷情》可谓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尽管如此,他依然把反抗外侵,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他临终前的绝笔诗《示儿》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陆游至死不渝的梦想。国家没有统一,他死不瞑目,他相信总会有“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唱出的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充满信心的曲调。陆游有非凡的家世背景,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陆宰是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朝廷出力不少。叔父陆宲也是著名的主战派,在“靖康之变”中,他们都是因为坚决抗金被罢官的。他们忧国忧民的言行,为国献身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陆游,从小就立下了“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任子除夕》)的誓愿。时代的特点,家庭的影响使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有人说,陆游太较真了,他骨子里的这种坚韧、坚守与爱憎分明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如果他能圆滑一点,模糊一点,也许不会凄苦一生。像今天一些人利字当头,倒宁愿混淆是非。没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只要能安身立命,一切皆可随波逐流。而陆游有自己的人生信念,这种精神追求让他活得踏实,活得有价值,更活得光明磊落。
陆游的人格魅力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爱国情怀上,贯穿他生命主旋律的还有他为爱情的终身坚守。陆游大约在20岁左右迎娶了唐氏,唐氏是陆游舅舅的女儿,母亲的侄女,一切应该是完美的,然而,陆游的母亲对这儿媳非常不满,老太太觉得儿子婚后太沉迷于儿女情长。陆游与唐氏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婚后感情甚笃。他20岁时曾做《菊枕诗》: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閟幽香”、“说断肠”、“锁蛛丝”、“清香似旧时”等等都明确无误地表明这是当年闺房吟唱的情诗。妻子缝菊枕,丈夫赋情诗,确实是像当时宋人笔记所说“琴瑟甚和”、“伉俪相得”。但是这种对儿女之情的眷恋,会不会妨害了对功名的追求呢?家族的历史,不允许陆游放弃功名,父母双亲更容不得陆游荒废学业。陆游被期待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他的父亲陆宰对于“菊枕诗”这类缠绵是不会容忍的。父母把陆游两次科举落选的罪责归结于唐氏,离婚已成必然。在封建社会,最不能违逆的是父母之命,作为一个男人,你可以战死疆场,可以谏死于朝堂之上,而违逆父母之命,追求个人情感自由,只会招来世人的鄙夷与唾骂。陆游不能例外,他摆脱不了那个时代,他只有忍痛离开唐氏。而唐氏从此成为他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爱人,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35岁,陆游在沈园意外的与唐婉相逢,而此时唐氏身边已经另有他人,短暂的置酒话别,陆游心如刀割,即兴题下了那首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怀念往事,情深意切,对自己的轻易放弃追悔莫及,对现实的残酷百般无奈。题在沈园的这首词却葬送了红颜,沈园归来,唐氏咽泪装欢,对陆游的那份痴情却始终不能释怀,最终“病魂常似秋千索”,不久即香消玉殒,留给陆游一个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理由。对唐氏的爱成了陆游一生永远的痛,唐氏,也成了陆游一辈子最怀念的人。75岁,陆游重游沈园,写下了两首非常著名的悼亡诗《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八十一岁的时候,他梦到自己又来到沈园: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八十二岁的时候,他再次回到沈园,孤独地寻找自己的爱人,然而,只留下无穷无尽的悲伤: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来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微拂颓墙。(《城南》)八十三岁他再次来到沈园,当年沈园墙壁上留下的《钗头凤》依旧清晰可见,诗人又一次怀念故人:祠宇嵯峨接宝坊,扁舟又系画桥傍。豉添满箸蓴丝紫,蜜渍堆盘粉饵香。团扇卖时春渐晚,夹衣换後日初长。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吊颓垣墨数行。(《禹祠》)八十四岁的时候,也就是他临终的前一年,尽管“此身行作稽山土”,他对唐氏依旧念念不忘: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
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以及对唐氏终生难忘的相思之情,构成了陆游生命的主旋律,投射了他灵魂深处的那份坚守与执著。著名学者朱东润对陆游有过这样的评价:“……我们看到陆游的爱是如何的坚贞不渝,始终如一,对于恋人的爱如此,对于民族国家的爱也是如此。唯有坚贞不渝、始终如一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也唯有这样的爱,才能想起死去五十余年的唐氏,便看到美人的倩影;也才能对危在旦暮的国家,发生无穷的恋慕”。有人说,一个对爱情忠诚的人,他对待生命中的一切也是忠诚的。陆游就是这样一个真诚的人,他对唐氏的爱是至死不渝的,他对国家的爱也是生死不渝的。正是诗人心中这份始终如一的深沉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陆游,一个侠骨柔情的陆游。
参考文献:
[1]刘小川.品中国文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6.
[3]朱东润.陆游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于娟(1969-),女,山东乳山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本科,高级讲师,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