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达·沙宣是一位发型设计师,其过人之处在于将传统的小手艺打造成一门大生意,他用一生向世人诠释,任何工作都不可小觑,做到极致自然赢得尊重与承认。
沙宣对美丽发型的追求近于疯狂。他的妻子曾回忆,自己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让沙宣理发,一旦动了剪刀,他总觉不够完美,整个周末追逐妻子,想为她一遍遍改进。
维达·沙宣于1928年出生在伦敦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位帅气的希腊裔人,虽家徒四壁,但沉迷风月,他会讲七种语言,分别与讲这七种语言的女性纠缠不清,并在沙宣4岁时抛弃妻儿。母亲无力抚养两个儿子,只好将他们送进犹太孤儿院。再团聚时,母亲已改嫁,沙宣也已11岁。在沙宣童年的记忆图像中,离弃、背叛、歧视和隔绝是主色调。成年后的沙宣,诸事不甘落于人后,常心怀愤怒,待人难免苛刻。
在继父庇护下,沙宣过上了普通少年的生活。但感情挫折让母亲的性格非常强硬,她认为沙宣整日游手好闲,所以在他14岁时突然宣布,自己梦到儿子将来会成为一名理发师,不顾沙宣激烈反抗,将他送入美发店当学徒。
这是份枯燥、肮脏的工作,要为客人洗头,须随时将散落地上的头发清理干净,但沙宣的工作深得店主称赞。他在孤儿院长大,干脏活并非难事,且他对待学徒工作异常认真,将店里每一把梳子上的每一个梳齿都洗得干干净净。
在此前后,英国政客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组织法西斯联盟,从事反犹活动。沙宣饱受反犹行径折磨,备受歧视,自觉对此不能坐视不顾,所以加入伦敦一个犹太人组织,与反犹分子作斗争。沙宣和同伴对法西斯联盟成员大打出手,有时晚上斗殴,白天鼻青脸肿给顾客洗头。在这些峥嵘岁月里,沙宣对洗头、扫地的工作感到厌倦,也对犹太人所受歧视日益不满,以为待在英国只能做二等公民,开始倾向于犹太复国主义思潮。1948年,他前往以色列,参加阿以战争,目睹许多战友牺牲。
以色列之行对沙宣影响深远:他找到强烈的归属感,因自己是犹太人而自豪,渴望体面的生活;他开始接触建筑学,对此产生深厚兴趣,以至于其巅峰时期的发型作品,深受包豪斯建筑风格影响。他想过留在以色列学建筑,但困顿的家境让求学梦想显得非常奢侈,后在家人逼迫下回伦敦重拾旧业。
随着年龄增长,沙宣将天马行空的思绪一一收束,有了更为实际的考虑。他前往诸多著名美发沙龙学习,虽然常被拒绝,经多年钻研,他还是学得好身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954年,沙宣在伦敦邦德街开了一家小型沙龙,事业由此开局并走向辉煌。沙宣对员工极为苛刻,有时对顾客也没好脸色。员工必须打扮得一尘不染,仅因为皮鞋没擦干净就会被解雇。他只管自己设计发型,对多数顾客的想法和要求充耳不闻。沙宣的坏脾气广为流传,而其慧眼独具的发型设计也博得美名。
光顾沙宣美发店的名人中,被誉为“迷你裙之母”的玛丽·奎恩特格外引人注目。受奎恩特力邀,沙宣为她设计了一种发式,引发轰动。按奎恩特的要求,模特的头发要美丽别致,脖子和肩膀必须全部展示给观众。沙宣遵照这一要求设计出的“波波头”流行至今。
自此以后,沙宣的美发事业愈加红火,许多影视名人找上门来,其中包括影星关施南、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等。波兰斯基对沙宣的风格非常欣赏。他花费5000美元,请其为米娅·法罗在《魔鬼圣婴》中的角色设计发型,还请媒体前来观看设计过程。1968年,《魔鬼圣婴》上映,米娅的发型成为她的标志形象,也为沙宣做足广告。
20世纪60年代中期,沙宣受够了英国压抑保守的气氛,决定征服美国。1965年,他将连锁沙龙开到了纽约麦迪逊大街,又以魅力征服贝弗利山。他还在世界各地创办沙宣美发学院,每年接收全球上万名学员。
商业帝国成形后,沙宣敏锐地发现,开美发沙龙远不如卖洗发、护发品挣钱,而且借助自己的超凡人气,卖护发品肯定有利可图。于是,他在1973年推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护发产品线,借助各种场合与机会向人们灌输“发质是塑造发型的必备条件”等理念。沙宣护发产品很快行销旺盛,维达·沙宣还出现在电视广告中,他那句广告词“你不好看,我们就没面子”立时成为流行语,至今仍在一些美国电影中被引用。
20世纪70年代见证了沙宣事业的巅峰时刻,但与此同时,公司发展速度与规模已超越他的驾驭能力,急需专门的管理者,他开始逐步退出对沙宣帝国的直接管理。1983年,维达·沙宣将公司出售,两年后被宝洁公司收购。
沙宣逝世于他在好莱坞的住宅。这栋房子由理查德·诺依特拉(包豪斯风格建筑大师)设计,只有一层,风格平实,跟他创造的发型一样,依循极简主义格调,低调而高雅。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美学博士
沙宣对美丽发型的追求近于疯狂。他的妻子曾回忆,自己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让沙宣理发,一旦动了剪刀,他总觉不够完美,整个周末追逐妻子,想为她一遍遍改进。
维达·沙宣于1928年出生在伦敦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位帅气的希腊裔人,虽家徒四壁,但沉迷风月,他会讲七种语言,分别与讲这七种语言的女性纠缠不清,并在沙宣4岁时抛弃妻儿。母亲无力抚养两个儿子,只好将他们送进犹太孤儿院。再团聚时,母亲已改嫁,沙宣也已11岁。在沙宣童年的记忆图像中,离弃、背叛、歧视和隔绝是主色调。成年后的沙宣,诸事不甘落于人后,常心怀愤怒,待人难免苛刻。
在继父庇护下,沙宣过上了普通少年的生活。但感情挫折让母亲的性格非常强硬,她认为沙宣整日游手好闲,所以在他14岁时突然宣布,自己梦到儿子将来会成为一名理发师,不顾沙宣激烈反抗,将他送入美发店当学徒。
这是份枯燥、肮脏的工作,要为客人洗头,须随时将散落地上的头发清理干净,但沙宣的工作深得店主称赞。他在孤儿院长大,干脏活并非难事,且他对待学徒工作异常认真,将店里每一把梳子上的每一个梳齿都洗得干干净净。
在此前后,英国政客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组织法西斯联盟,从事反犹活动。沙宣饱受反犹行径折磨,备受歧视,自觉对此不能坐视不顾,所以加入伦敦一个犹太人组织,与反犹分子作斗争。沙宣和同伴对法西斯联盟成员大打出手,有时晚上斗殴,白天鼻青脸肿给顾客洗头。在这些峥嵘岁月里,沙宣对洗头、扫地的工作感到厌倦,也对犹太人所受歧视日益不满,以为待在英国只能做二等公民,开始倾向于犹太复国主义思潮。1948年,他前往以色列,参加阿以战争,目睹许多战友牺牲。
以色列之行对沙宣影响深远:他找到强烈的归属感,因自己是犹太人而自豪,渴望体面的生活;他开始接触建筑学,对此产生深厚兴趣,以至于其巅峰时期的发型作品,深受包豪斯建筑风格影响。他想过留在以色列学建筑,但困顿的家境让求学梦想显得非常奢侈,后在家人逼迫下回伦敦重拾旧业。
随着年龄增长,沙宣将天马行空的思绪一一收束,有了更为实际的考虑。他前往诸多著名美发沙龙学习,虽然常被拒绝,经多年钻研,他还是学得好身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954年,沙宣在伦敦邦德街开了一家小型沙龙,事业由此开局并走向辉煌。沙宣对员工极为苛刻,有时对顾客也没好脸色。员工必须打扮得一尘不染,仅因为皮鞋没擦干净就会被解雇。他只管自己设计发型,对多数顾客的想法和要求充耳不闻。沙宣的坏脾气广为流传,而其慧眼独具的发型设计也博得美名。
光顾沙宣美发店的名人中,被誉为“迷你裙之母”的玛丽·奎恩特格外引人注目。受奎恩特力邀,沙宣为她设计了一种发式,引发轰动。按奎恩特的要求,模特的头发要美丽别致,脖子和肩膀必须全部展示给观众。沙宣遵照这一要求设计出的“波波头”流行至今。
自此以后,沙宣的美发事业愈加红火,许多影视名人找上门来,其中包括影星关施南、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等。波兰斯基对沙宣的风格非常欣赏。他花费5000美元,请其为米娅·法罗在《魔鬼圣婴》中的角色设计发型,还请媒体前来观看设计过程。1968年,《魔鬼圣婴》上映,米娅的发型成为她的标志形象,也为沙宣做足广告。
20世纪60年代中期,沙宣受够了英国压抑保守的气氛,决定征服美国。1965年,他将连锁沙龙开到了纽约麦迪逊大街,又以魅力征服贝弗利山。他还在世界各地创办沙宣美发学院,每年接收全球上万名学员。
商业帝国成形后,沙宣敏锐地发现,开美发沙龙远不如卖洗发、护发品挣钱,而且借助自己的超凡人气,卖护发品肯定有利可图。于是,他在1973年推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护发产品线,借助各种场合与机会向人们灌输“发质是塑造发型的必备条件”等理念。沙宣护发产品很快行销旺盛,维达·沙宣还出现在电视广告中,他那句广告词“你不好看,我们就没面子”立时成为流行语,至今仍在一些美国电影中被引用。
20世纪70年代见证了沙宣事业的巅峰时刻,但与此同时,公司发展速度与规模已超越他的驾驭能力,急需专门的管理者,他开始逐步退出对沙宣帝国的直接管理。1983年,维达·沙宣将公司出售,两年后被宝洁公司收购。
沙宣逝世于他在好莱坞的住宅。这栋房子由理查德·诺依特拉(包豪斯风格建筑大师)设计,只有一层,风格平实,跟他创造的发型一样,依循极简主义格调,低调而高雅。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