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感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18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古人说:“夫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要做到观文入情,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阅读感悟能力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以前的阅读教学,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厌其烦的讲解、练习,学生只是容器,学生自觉、主动、愉悦地学习语文的乐趣被抹杀,而感悟是人类有感而知、而觉、而悟,渐悟到顿悟,到彻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因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而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身临其境的境地,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培养语感。如有位教师执教的《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语感。又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慈和地说理,第三句庄重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教学时教师结合上下文,了解、品味当时说话的语境,想象老班长对小战士的关切之情。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在读中悟。那激昂委婉的语调,使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 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沿波讨源,披文入情,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通过朗读,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语感的性质和语言学习的规律都决定了朗读训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以读代析,读中求悟。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逐步培养他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化。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动口、动脑、动情,这样才能理解语言美,感受美,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比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先一字一顿的读,后充满激情的读,接着让全班学生学着老师的语调顺畅地朗读,利用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动画,学生边读边欣赏,对于课文中叠词的理解采取对比的读法,使学生从语调中感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要比“弯的月”,“小的船”,“闪的星”,“蓝的天”好听,因为这样写“月儿”、“船儿”、“星星”、“天”更美。这是单纯讲解语文知识不可能收到的效果,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这样他们在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时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中人与事物以及文字语言所表达的语言美,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在积累中培养学生语感
  王尚文先生说:“语感是一种半意识的语言能力”。这种半意识的语言能力决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于后天的积累和培养。叶圣陶先生说:“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可见,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积累,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我从语文课堂教学执教的经验中也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对课文的感悟,总是停留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層上,不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老师一再启发,有时也是启而不发,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语言不丰富,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是有口难开。即使开口,也难以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相反,如果能从已有的语言积累,来领悟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而整个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从而感悟、理解就会事半功倍。当然,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所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如华师附小一位教师指教《清澈的湖水》时,以重点的字“攥”和“扔”;词“一幅”“不满”“企盼”;句“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好像在天上飞,又好像在水里游。”“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教师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赏析、在读中悟,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并切实地发出感叹: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教师还相机地进行了“企盼”能用什么词替换,用“( )像( )”的句式进行仿写。这样做使学生在低学段就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另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外积累一些优美词句,经典篇章。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大体理解它的意思;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把学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养成积累的习惯,为课外积累打下基础,在积累中逐步的培养学生语感。
  语言文字不仅有工具性,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师应当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精心引导学生去朗读、培养其语感,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立足于启动学生自身的灵性,发展自身的潜能,锻炼其敏锐的语感。我们只有通过联想,透过语言文字符号,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蕴,形成丰富表象,才能使学生形成全面而宽厚的语感。
其他文献
每次出去听语文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老师们真的把语文课当语文课来上,在他们的课堂上一直都有一种美的存在,这种美像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要说:世上不是缺少美,即使发现了美,也需要展示美的本领、感悟美的心灵、创造美的灵感。在这次听课中,我终于明白我的努力方向教学追求是什么:那就是唯美的语文教学。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这五节展示课所表现出的唯美
期刊
“美”是指一切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因素。只要是对儿童发展有利的因素,都是“美”的。课堂是学生修德的重要阵地,语文课堂能将立美教育中“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教师善于运用立美形式来创造性地展现教学内容,努力成为立美教学设计的巧匠,创设立美化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既有情又有趣,充满着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有敏锐的立美感知能力、丰富的立美想象能力、强烈的立美情感和透彻的立美理解能力,在快乐中学到
期刊
在新编英语教材中,写作内容是依据各单元话题散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许多教师将它视为对话与阅读教材的附属部分,常常一带而过,把它布置为课后作业,使写作教学缺乏指导性和系统性,导致写作成为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学生无所适从,对写作充满恐惧感,习作质量也比较低。其实,初中阶段对于英语写作的要求,实际上是“有指导的写作”。它是指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文字、图画、表格等),然后让学生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来描述事
期刊
面对教师这个职业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尽职尽责的去克服和面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自我,争取做一名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的好老师。教师们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积累丰富的社會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藏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职业修养:  一、政治修养  藏语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坚定正
期刊
初冬萧瑟,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站在如今的校园感受着这份苍凉与落寞,内心不时泛起涟漪——这种氛围最是适合回忆。回顾往昔,记忆一片斑斓……  现在想起来,步入教育这个天底下最伟大的事业已经十余年了,一路的辛酸与坎坷,一路的艰难与困苦,一路的欢歌笑语,一路的悲欢离合。当初我还是雇佣老师的时候,每个月工资只有可怜的45元,没有补助,没有任何额外收入,现在想起来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撑过来的,只记得孩子阳
期刊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吃了不可惜,糟蹋才可惜。担任小学班主任十多年,越来越感触到现在的孩子缺乏节俭意识,节俭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下面就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做法。  孩子不是天生下来就没有节俭的意识和节俭的习惯,主要原因还是后天的生活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许多孩子在家里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不是单纯的数字、符号,也不只是枯燥的运算和解决问题,它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那怎样让学生与这个生活中的数学课堂联系更加地紧密呢?我把写流动日记引入数学的教学中来,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理解、困惑、创新等,并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使每
期刊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使自己的工作好开展,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成效,就必须要了解你的学生。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了解他们还有年龄阶段性。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情况都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低年级阶段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进入一年级则是以读书、学习为主,因而教师首先应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例如:上课前准备好课本和文具;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听讲;发言要先举手;下
期刊
在人短暂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它会使人产生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不安等情绪。  挫折可以分为外部挫折和内部挫折两种。外部挫折是由外部障碍引起的情绪状态。外部障碍又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外部条件极差,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如沙尘暴阻碍交通无法出行;远隔千里不能与家人团聚;一个家庭非常困难的学生却要苦读多年才能完成学业等。其二是原已满足的需要缺乏或丧失,如一个靠亲朋好
期刊
宁南山区多山多沟多贫。我从固原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固原西山里回汉杂居的一所小学里教书。一头扎进大山三十几个春秋。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育人生涯,颇也领悟了大山深处的一些教育教学。现以自我浅薄的认识浅谈以下大山深处的教育。  一、从党的教育方针为导向,以自己的脚踏实地搞教育为起点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目标,明确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可见对教育加大了强调。“百年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