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舞台表演类专业师生职业技能大赛分析研究(节选)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 言
  江苏省职业学校艺术类竞赛设艺术设计、中国舞与当代舞、声乐独唱、器乐独奏四个项目。除艺术设计外,其他均为舞台表演类专业。近三年来,多样的舞台表演技能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舞台表演类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突出了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舞台表演类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技能竞赛已成为创新职业院校学生舞台实践的重要形式,成为提高学生舞台表演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
  “舞台表演类专业师生职业技能大赛分析研究”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如何探索舞台表演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创新形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对舞台表演类专业岗位需要,提升舞台表演各专业在社会所需求的各岗位的实践水平,展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成果并引领其教育教学改革,是此课题的研究初衷和力求达到的目标。
  课题研究依托江苏省职业学校艺术类竞赛承办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十二五”省重点一级学科的理论平台和全省100多家职业教育院校、多家优秀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的江苏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对舞台表演类专业职业技能大赛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分析。在课题组成员参与承办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舞台表演类专业比赛的实践基础之上,采用“一横一纵一发展”的基本研究思路。
  宏观层面上,横向比较舞台表演类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并通过比较,凸显该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教育精神和社会价值。中观层面上,着重对以往舞蹈和声乐专业比赛的经验进行多角度的纵向分析和总结,并对即将增设的比赛种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微观层面上,细致深入地对每一个比赛项目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同时,以多次承办江苏省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舞蹈及声乐专业的实践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具有权威性的其他舞台表演专业的比赛经验,通过实证和统计学的方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和论据对研究进行支持。从舞台表演专业各门类的独特形态特征、技术手法入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课题紧扣舞台表演类专业的特色,抓住“生源—高等职业院校—社会需求”这条纽带,通过大赛使生源学校能提升专业基础水平,指导职业学校的教学,检验职业能力。研究更科学的舞台表演教学体系,提高本专业职业教学的质量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体现比赛的社会效益也是课题研究力求突破的重点和难点。课题具体的研究成果将按要求分阶段呈现。(谢景全)
  注:本文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舞台表演类专业师生职业技能大赛分析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声乐专业比赛分析(一)
  声乐大赛是艺术性的歌唱比赛,它不同于平时生活中的唱歌。声乐演唱属于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集多种美学元素于一身,要考量一个人的演唱水准要从多方面综合衡量,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看选手的演唱是否更为贴切创作者的意图,更能表达歌曲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因此,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本次比赛的评分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音色、音准占20%,形象、台风占20%,技术应用占30%,作品表现占30%。
  从选手的最终得分分布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组还是学生组,参赛选手们的声乐演唱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85分以下的选手所占比例不小,绝大多数选手的得分都徘徊在85-90分之间,得分在95分以上的只有一个。
  本次比赛值得注意的是,美声、民族两种唱法的选手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原因一方面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片面注重技巧的练习,忽视了舞台表演和歌唱心理的训练,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歌唱的概念存在某些方面的误解。
  一、歌唱的认识
  所谓“乐由心生”,歌唱应该是出于情发乎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宣泄,歌唱的发声是有气息支撑的,放在高位置共鸣腔体里面的“说话”。一切的训练应该符合人自然的发声状态,不能为追求某一种声音的状态违背这一规律。歌唱时选手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并且选择适当的曲目演唱,不能为了追求耳朵过瘾和演唱的戏剧性忽略自身的条件。
  二、歌曲的处理
  唱曲宜唱情,对歌曲情感充分表达才是歌曲演唱者最终追求的目标,音色、音量只是完美表达歌曲内涵的手段和方法。一些选手的嗓音条件非常好,音色纯净明亮,但是最终排名并不靠前。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选手忽视了对歌曲情感的把握,自始至终都是用同一种力度演唱,没有音色音量的变化,没有强弱的对比。歌唱是一门感情艺术,演唱者应通过对声音强弱、高低、长短、明暗、虚实的控制来表现歌曲的喜、怒、哀、怨。单一的声音、节奏、旋律缺乏艺术性、情感性,是不能打动人心的。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应该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绪,贴切、到位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三、歌唱的语言
  能否清楚地将歌词唱得准确是完整表现歌曲的关键。比赛中的问题主要有:1.乡音难改,普通话、意大利语语音不标准。2.发声状态引起的声音位置靠后,导致声音含糊不清。3.喉咙打开过度导致声带不能很好地挡气,影响发声的清晰度。4.没有很好的气息支撑,导致在高音区声音不稳吐字不干净。
  四、歌唱的心理
  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否稳定,是影响声乐演唱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心理状态不稳定影响声乐演唱水平正常发挥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技术技巧,害怕演唱失败。其二,能够很好地掌握演唱的技巧,但是缺少舞台经验,不敢在人前展示自己。其三,既有技术技巧,又有舞台演出经验,但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态不稳。通过多参加演出、增加其舞台表演的机会,随着歌唱状态的日趋稳定,技术技能的日渐成熟,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会逐步得到改善。(陆 剑)
  声乐专业比赛分析(二)
  从具体各组别的赛况分析能折射出当前我省声乐学科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
  1.美声唱法
  从选手的技术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美声唱法选手都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舌根力量太大、下巴拉得太多。这样的毛病会造成很多声音问题,如声音位置低、高音困难、母音不清、字不正腔不圆、声音不流动、气息紧张等。这个问题是很多声乐学习者的通病,在美声唱法的选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选手对所谓美声唱法一知半解、声音观念不正确,认为美声唱法圆润、通畅的音色是靠某些发声器官的刻意所为而产生的。其实这是一种相当普遍却有害的观念。歌唱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不论哪种唱法,自然才是美的,才是科学的。   2.民族唱法
  和美声唱法选手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问题相反,民族唱法的选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声音的甜脆亮、风格性与科学的发声方法之间的关系。大部分选手存在喉咙打不开、声音挤、不通畅、气息浮浅等常见问题。民族唱法的选手在气息的支持方面显得尤其薄弱,较长乐句演唱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和平时基本功训练不扎实有关。有的选手片面追求声音甜美,忽视了声音应该以通畅、流动为根本,听起来很吃力。民族唱法选手也存在舌根音的普遍问题,主要是由于技术没有解决好。他们在喉咽部各发声器官的放松和协调上做得不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完成某些作品,或听起来挺甜的等要求上。他们在吐字的清晰度上明显优于美声组的选手,但很多母音的归韵还不是很严谨,需要加强训练。
  3.通俗唱法
  和前两种唱法要求规范性不同,通俗唱法是最讲究个性的唱法。所谓个性主要应该体现在对歌曲的演绎和风格的把握上,但是这种个性也应该建立在具备基本发声方法的基础之上。通俗组的两极分化最明显,大多数选手显然应该重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拓展音域,稳定气息。另外也要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以利于更好地掌控音乐,对某些转调唱得更有把握。选手们同时也要加强舞台训练,增加修养,注重和观众的交流,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感情,以期引起共鸣。
  通过三年来的比赛,我们发现,我省职业学校的声乐学科不乏优秀人才,但总体水平不高,在进行教学时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缺陷,尤其是在声音观念上急需改进。对学生在音乐处理的合理性及艺术性上也亟待提高。
  首先,要多听多看,广开思路。很多声乐学习者从美声唱法给人圆润通畅的声音直观感受中臆想出并养成了很多完全错误、违背自然的歌唱习惯,所以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审美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我们平时要尽量多地向学生介绍优秀歌唱家的范唱,多带学生欣赏观摩一些现场音乐会,并能在看完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讨论。建议学校间加强教学交流,介绍经验,互相学习,或者派老师和优秀学生定期去高等音乐学院进修深造。
  其二,要心态平和,不急功近利。声乐学习有自身的规律性,一定要循序渐进,打好基本功,切不可让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唱超越自身能力的歌曲。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必定带来毁灭性的恶果。有的学生因此嗓音出现问题,对其艺术生命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初学阶段,要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耐得住性子。我们在比赛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跳过了最重要的打基础阶段,直接演唱了难度较大的作品,所以作品完成得根本没有质量。
  其三,教师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声乐艺术是以人的声带作为乐器的,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手段,而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积极调整。尽量用他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讲解和启发。有些选手本身的嗓音条件不错,但选唱的歌曲却完全不合适,暴露了自身的重大缺点,这应该引起指导老师的反思。
  其四,要注重加强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无论哪种唱法,评委对演唱者的评判绝不仅仅限于他的声音,而是一个综合的考量。有的通俗歌手在声音和舞台表演方面都表现不错,却在歌曲转调部分出现了音准问题,说明选手音乐素质还有待提高。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指音准节奏等音乐基础的训练,还包括了对音乐历史的了解、音乐风格的把握、文学修养、形体气质训练等因素。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必定是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艺术家。
  其五,要增加舞台实践机会。声乐表演本来就不能仅限于琴房和教室,作为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有一个自信乐观的心态,敢于走上舞台。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如多举办教学汇报等,对他们每次演出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小场合中逐渐锻炼成熟,到比赛或其他重要场合就不至于怯场了。
  (高 旖)
  器乐演奏专业比赛分析
  2011年,技能大赛中增设了器乐独奏的比赛项目,对组委会下发的竞赛内容、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仔细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是对基本功和演奏技巧的重视。
  器乐演奏的一大特殊性就是需要演奏者从小学习,并经过长时间持续的练习,也就是对“童子功”的强调。器乐演奏的基本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演奏某种乐器的方法是否正确,通常是指演奏技术层次的基本功,如演奏拉弦乐器的持弓和运弓方法、钢琴演奏时手指力量的分配、吹管乐器的气息控制等等。另一方面是对所演奏乐曲乐谱中标记的音准、节奏、强弱、音色以及各种演奏记号的准确体现,是音乐层面上的基本功,当然部分固定音高乐器在演奏时没有音准方面的要求。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功都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但选手在音乐层面上的基本功缺失较多,出现了很多音准不准、节奏不准确、演奏记号不严谨等方面的问题,这应该为今后的相关教学敲响了警钟。
  大赛就演奏技巧方面特别提出了30%的评分比重,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完善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演奏技巧。因为器乐演奏学习的特殊性,12-18岁的中职阶段正是各种演奏技巧训练的黄金年龄,在正确的指导方法下,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较容易完成。
  其次是对音乐性和舞台感的要求。
  大赛就作品表现方面提出30%的评分比重,要求指导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思考,合理表现作品所要体现的内容和精神,并为从演奏共性到个性发展做好准备。大赛对形象台风20%的评分比重来提示老师对学生肢体语言的合理设计,以及舞台感的培养。本次大赛现场出现了两种较为特别的表现,一种是肢体语言很苍白但是演奏还比较规范,另一种正好相反,肢体语言非常夸张但是演奏不规范,摇头摆尾徒有其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合理把握肢体语言和演奏表现之间关系的“度”,则成为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再次是要求教学中适当渗透艺术理论。
  器乐演奏是一门艺术,中职阶段的器乐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如何演奏,也应当让学生接触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一些舞台表演类艺术的基础知识,虽然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不能够理解,但是在以后的演奏实践中一定有机会遇到,事先储备的知识等遇到的时候就会起作用,让人豁然开朗。
  (孙迎枫)   舞蹈专业比赛分析
  一、基本功展示中体现规范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基本功训练是舞蹈教学重要的基础训练部分,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主要以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两个部分组成。
  首先,芭蕾基训是各类舞蹈训练的基础,芭蕾的基础训练可以训练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肌肉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自然体态,解放肢体,获得必要的技术、技能和规范的动作形态。芭蕾基训训练和解决学生胯关节的“开”、膝盖的“直”、脚背的“绷”。针对非芭蕾舞专业的学生,芭蕾基训通常作为教学初期的基本功训练课程。
  其次,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吸取芭蕾基训严谨的动作结构和严密的训练程序同时,融入浓郁的风格韵味和特有的律动方式,训练学生外部运作同时注重内在的气质和呼吸。能力训练方面,增强学生腹背肌练习以及弹跳方面的练习,并能在多维空间完成跳、转、翻、滚等技巧,学生的身体软开度、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舞蹈技能大赛基本功技术技巧展示部分问题主要在于,整体编排内容单一,技术技巧难度较低,包括旋转、弹跳在内的整体基础能力较弱,在动作连接以及舞姿方面缺乏基本的规范。这些情况的出现存在着各种原因,但对于专业的舞蹈训练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肢体软开度问题。与此同时,包括地面、把杆、中间动作等训练环节,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化规范训练,使身体各部位能力不断加强,在能够掌握技术技巧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训练难度。
  二、剧目表演中体现舞台实践仍存在差距
  舞蹈剧目从学习到表演的训练过程正是学生从教室通向舞台的必经之路。首先,应选择易于学生移情的剧目;其次,应选择与学生教学同步、具有完成能力的剧目;最后,应扬长避短,选择能够展示学生自身长处的剧目。
  舞蹈技能大赛剧目表演部分的问题在于,表演者在肢体动作的规范性、风格特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方面都略显弱势。情感表达不够真实,表面“笑”、内心“空”,缺少感染力,甚至部分演员还未能准确把握所表演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基础元素动作不规范。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教学的规范性,这是舞蹈教学科学化、系统化、完善化发展的根本,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必备的根基。严格身体的基本体态,修正无条件制约的“三道弯”;规范下半身动作的“开”“绷”“直”,强调身体动作长线条的延伸;规范手型、手位的标准,掌握各舞种律动元素的正确发力;加强训练动作节奏与呼吸的准确融合及处理等等。
  为了真正体现以赛促教,一方面应通过赛后与获奖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进行专业交流,进一步了解比赛对教学方式、内容的影响,吸取优秀的教学方法,并从中发掘问题、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于专业基础教学能力较弱的学校及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以此方式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李 晶)
  增设主持播音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文化传媒产业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需要大批具备现代媒体艺术与技术职业能力的人才,如博物馆、展览馆解说人员,文艺演出社团的表演人员、节目主持,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策划人员,影视公司、出版部门的专业人员等。增设主持播音技能比赛有利于发挥技能大赛对主持播音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本质作用,竞赛项目以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符合当下文化传媒产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一、主持播音岗位职业能力定位
  主持人的岗位能力是由主持人节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刘习良认为,主持人应是全能型、智慧型、自然型的。所谓“全能型”指的是技能层面。他们既能准确理解节目和稿件精神,又善于确切表达节目和稿件的内容。所谓“智慧型”,指的是文化层面。他们既有广博的普通知识,又有良好的专业修养。“自然型”,指的是境界层面。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不是演员,与受众交流,忌在表演,贵在保持本色。这番话集中反映出主持人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即:善于人交的社会活动能力;善自为谋的综合分析能力;善为说辞的口头表达能力;善解人意的控制协调能力。
  二、主持播音岗位职业素质定位
  主持人强调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就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等方面较为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中国传媒大学吴郁教授认为主持人素质由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几个大的方面构成,缺一不可,而且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反映主持人综合素质固有规律的、相对静态的、稳定的构成体系。具体构成为:
  思想素质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人格素质;
  文化素质包括: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学习能力;
  职业素质包括:思维素质、语言素质、亲和力素质、职业传播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三、主持播音岗位技能比赛项目设定
  (一)竞赛项目内容形式
  1.风采展示(形象展示和自我介绍):1分钟
  比赛形式:选手走台,进行现场自我介绍,可以自由发挥展现自我风采。
  2.文学作品朗诵(语音和情感):3分钟
  比赛形式:每位选手3分钟时间上台朗诵一篇文学作品,内容、形式不限。
  3.节目主持展示(即兴口语表达):3分钟
  比赛形式:每位选手3分钟时间展示一段主持人串词,如新闻、综艺、生活类。
  4.才艺展示(艺术基本素养):3分钟
  比赛形式:每位选手3分钟时间展示才艺,内容、形式不限。
  (二)竞赛项目成绩评判
  技能竞赛评定采用裁判组现场评分,现场亮分。组委会邀请专家确定技能竞赛成绩比例:形象气质20%,语言功底30%,思维能力20%,应变能力20%,副语言10%。竞赛按照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采取严格抽签确定主持播音专业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专家担任裁判。
  (焦肃东)
  大赛组织工作的设计思考
  与数控、电子、计算机、烹饪等通用类专业技能大赛不同的是,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等舞台表演类专业参赛选手选拔周期长、评价标准客观性与精准性欠佳、艺术表演类型复杂,大赛的组织管理难度非常大。   大赛以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三大项作为比赛项目,并积极论证播音主持等相关表演专业进入大赛的可行性,这种设计基本覆盖了目前各高职、中职学校普遍的舞台表演专业设置范畴。同时进行适当的专业细分,如声乐演唱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器乐演奏分为中国乐器演奏和钢琴与管弦乐器演奏,舞蹈分为中国舞和当代舞,因地制宜,总与分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舞台表演类技能大赛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大赛的组织机构运作高效。除了赛事的领导小组之外,还设置了竞赛工作小组和赛务工作小组两个具体的组织部门。其中竞赛工作小组由裁判组、仲裁组、比赛监督组、场地技术组几个相关职能小组构成,赛务工作组由接待组、后勤保障组、保卫组、宣传组构成,各司其职,组长对本职范围内的工作负责。如果竞赛过程出现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决定哪一个职能小组对此负责,有效规避了推诿扯皮现象,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体系。
  舞台表演类大赛最大的特点和难点表现在表演场地的同一性与表演过程的历时性,因而组委会在赛前对竞赛场地的安排及布置、赛事的流程、比赛曲目的规定、评委工作的要求及把握、赛前走台合光、比赛时间长度、舞台的前台与后台管理、评分系统、参赛选手的食宿行、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了详细及严格的安排。同时还制定了突发情况的预案(比如电力保障、赛场秩序、舞台设备维护与抢修、比赛安全等)。
  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工作的高效有序还体现在具体的组织职能部门作为纽带的联络沟通作用。一方面,各工作小组在赛前、赛后与各市参赛代表队领队沟通,可以及时通知参赛要求、比赛规则、特别注意事项,也可以就各代表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应询。另一方面,各工作小组及时将比赛进程中的情况向领导小组反映汇报,需要提交上级仲裁的问题还可以由领导小组组长向组委会汇报。这种双向传达管道可以避免信息不畅引发的误解、质疑甚至申诉。
  裁判工作是组织工作的关键与核心。舞台表演的评分工作参照的标准有艺术技能、舞台表现张力、专业基本功、现场发挥以及其他因素,每一位评委都有自己的评价尺度。大赛组织工作从赛前与竞赛过程控制两个节点应对这一问题,力求对选手评分的公平准确,最小化外力干扰与影响。首先,竞赛评委资格的认定与把关。大赛的评委是比赛开始前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对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在艺术造诣、艺德修养、裁判经验等三个重要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其次,赛前召开评委组会议,确定评分标准与评分尺度,明确评委纪律,并接受监审组的实时监督。第三,现场亮分并在每一场比赛结束之后安排点评环节,就参赛选手的艺术表现与技术表现作出点评。第四,开放竞赛场地,欢迎观摩及监督。由于赛事设计安排的科学严谨,赛场灯光音响及其他技术环节的保障有力,赛事评判的公平公正,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大赛连续四年均为零投诉。(王 茜)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编后:
  将技能大赛对教学的引领作用辐射开去,我刊已作过多种尝试。这次舞台表演类技能大赛的课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又一种借鉴途径,希望能对相关专业教学的提升有所助益,同时也欢迎更多类别技能大赛的研究成果向我们投稿。
  文摘
  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思考
  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突显在以下几方面:社会上存在认识误区;生源减少;“双师型”教师匮乏;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校企合作不紧密;职业资格认证不合理。为了寻求解决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的途径,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
  (一)改革招生制度,提高服务社会需求的灵活性
  建议高等院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必须经过职业教育培训。初中生和高中生除了参加完整的文化课程学习外,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参加职业培训。
  (二)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
  大力倡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更多地融入社会实践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和培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要重视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政府需要给予直接的财政补贴或政策支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双师型”中职教师队伍的政策保障和规范化管理机制;二是逐步架构起促进“双师型”人才成长的培养、培训和考核管理机制;三是着力探索解决具有中职教师资格的教师取得专业执业资格、具有专业执业资格的人员取得中职教师资格时所面临的难题。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识字量,还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而好奇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熟练运用略读等浏览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初中语
摘要:在开展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第二课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有效挖掘第二课堂的实践价值,教师必须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第二课堂 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第一课堂是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第二课堂是社会实践中的活动,现阶段开展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高校必须响应我国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摘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是常用的教育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传统的民间游戏,不但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促进民间传统游戏的传承与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发展,建构家园共育模式,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建构幼儿传统民间游戏模式,为广大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家园共育 传统民间游戏 幼儿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
职业教育对培养经济建设的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该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和保证。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强化质量意识,创新教学管理。(一)强化质量意识,以制造“合格产品”的理念抓教学。(二)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三)根据企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和就业实践中反馈的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分类思想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和学科的特性完美结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高中阶段德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学科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想让思想政治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生命教育开始出现在教育领域,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冯建军教授提出:“生命情感即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悦纳、沉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转变教学方式,还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一旦教师使用不当,就会导致教学过程产生误区。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并提出了几点改善。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误区 改善策略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部门积极
摘要: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基本词语,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三年级语文 习作教学 问题  习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发展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程度,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意见。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写作能力的萌芽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转变了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教师逐渐围绕学生的发展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为此,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推进,不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逐渐走进了教育视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相关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 传统文化 渗透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英语读法、词汇量、语法的教学,以西方文化为主,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