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郭沫若《女神》中叛逆者形象和反抗精神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沫若的诗歌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是“五四”的缩影,这一形象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一)革命者形象
   我们在简单地了解了《女神》的背景信息后,不难发现:诗歌产生于一个思想混乱,民众急切需要一个革命者振臂高呼,带领有识之士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反抗与叛逆精神。诗人作为站在新时代的顶峰,以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宏的气概,呼唤着二十世纪革命风暴的来临。在《序诗》中,作者这样写道:“我愿成个共产主义者”。在《匪徒颂》这一首诗歌当中,诗歌开篇即摆出自己的观点,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那些道貌岸然的假革命者,接下来作者分别举了以克伦威尔、马克思、释迦摩尼、哥白尼、罗丹和卢梭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旧世界、旧制度的叛逆者、破坏者,新学说新思想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以六个格式一致的诗节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和“教育革命”的匪徒们的歌颂,并且在每个诗节的后面都用了相同的“万岁!万岁!万岁!”的反复咏叹的模式,使得情感更突出。作者的革命情绪也就更加的跃然纸上了。
   (二)大胆的自我表达者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旧时代的逆子,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而要确切地表达这样的狂暴有健全、富有力量又精神饱满的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毫不犹豫地以第一人称“我”作为诗歌的叙述者。 因此,本诗集当中的很多诗歌主人公都是以作者自己作为原型的。诗句中多次出现了“我的……我的……”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很多的诗句还直接引用了诗人的名字“沫若”,除此之外,作者的自我表达还是非常赤裸裸的,作者努力地做到“对追求自由者的大胆歌唱”。比如在《天狗》整首诗中,作者全部都是以“我”作为每一个诗句的开头的,这样的效果就使得作者的情感能够随着诗句的往下书写,自然而然、毫不保留地迸发出来,给读者以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三)光明的歌颂者和追求者形象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大家都在尝试着用不同形式、不同手段表达对于光明的追求和呼唤。在这样的大潮流中,鲁迅找到了他的立脚点,那就是他他那些立意深刻、文字简练的短篇小说。而作为另一个旗手的郭沫若在歌颂和追求光明的道路上也开辟出了自己的处女地。在《女神》中充满着作者对于光明的追求和赞颂。作者借助太阳、月亮、星星和火、油、灯等意象代表光明,通过对它们的追求和赞颂来借物抒怀。比如在诗集的第一首《女神之再生》中,就讲了一个上古的故事:女神们先前消失于海水之中,原是“创造新鲜的太阳”去了。女神们所合唱的歌词浅显易懂、直白入里。诗歌最后是在骤然的光明中,舞台监督上台致辞,说明诗人“真正逃往海外去造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去了”,同时号召读者观众自行创造新生的太阳。
   在《凤凰涅槃》组诗当中,作者借凤凰浴火重生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命之火是永不停息的,只有光明才可以带给凤与凰以新的生命和生活。在《日出》中,诗人对太阳所取得的胜利欢呼雀跃,说“四野的鸡声”就是为它奏的凯旋的音乐。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一个将要诞生的新中国的热情欢呼。本诗是《女神》中成功的诗篇。
   而在《新阳关三叠》中,作者在每一个诗节的最后分别有这样的句子:“你要叫我跟你同去吗?太阳哟!”“我也想跟你同路去哟!太阳哟!”“我恨不能跟你同路去哟!太阳哟!”,本诗尽管是一首送别诗,但里面对于太阳的怀恋,对于光明的追求是毫不懈怠的。除此之外,在《心灯》《地球,我的母亲!》《光海》《晴朝》等诗歌当中,以及借助歌颂“阿坡罗”和“普罗米修士”等人,都有类似的情感表达。
   (四)勇敢的牺牲精神和强烈的死亡情节
   现代作家欧阳斌在《生命的暗示》一文中对天才有过这样的表述:“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郭沫若就是一个天才,他努力寻找着救亡国家的精神武器,他总是希望自己能通过诗歌的方式唤醒人民大众。对于弃医从文的郭沫若来说再没有比找到一条救国之路更好的人生了,再没有比开创一派新气象更重的责任了。他认识到,时代赋予了他们这一代人以特殊的使命。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和生命价值,他必须做出和同时代人更多的贡献,付出比他们更多的努力或者心血,哪怕是生命也在所不惜。郭沫若是深受雪莱、裴多菲等影响的人,对于“生命”“自由”和“价值”是有着许多的独到的见地的。在理想和现实的残酷对立中,郭沫若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尖锐批判时弊,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对于生死的毫不避讳。纵观诗集《女神》,你会发现作者在许多的篇章当中都有赤裸裸的表达。
   在诗歌《凤凰涅槃》中,作者描写了一幅这样的画面:凤和凰的死期到了,他们并不留恋现实的生活。在《凤歌》和《凰歌》中,以凤与凰对唱的形式,发出了诅咒天地的悲愤之音。凤唱出了一支“天问”式的悲歌,诅咒着旧世界的黑暗与罪恶:“冷淡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和着风,凰也低昂起舞,用痛苦悲怆的音调述说着中华民族无穷的苦难:“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烧不息的情火,荡不去的羞辱”。这歌声,充满着对宇宙的质问,对时空的追问,叩响了生命与存在,有限与无线,永恒与瞬间的脉搏。在《群鸟歌》中,岩鹰、孔雀、家鸽鹦鹉等鸟禽的拙劣表现,增加了诗歌的悲壮感和孤独感。在《凤凰更生歌》中,凤与凰浴火重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艰险,超越现实和过去的囚笼,超越了生死,到达了“涅槃”的超人境地。可以说,征收诗歌表达了作者要毁灭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中国的强烈愿望。这一种愿望必须是生死湘搏,舍我其谁的。在征收诗歌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当年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概。
   在《天狗》中,作者创造的“天狗”意象,高呼“我是一条天狗呀!”毫无世俗的顾忌思想的羁绊。高叫着把“月”“日”“一切的星球”“全宇宙”都吞噬了,一个意志强烈、毁天灭地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直面黑暗的旧世界,以满腔的热情和直抒胸臆的方式呼唤新的时代的到来。这在当时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呀。特别是在诗歌的结尾处:“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一个连同诗人自己在内的整个旧世界,在个性觉醒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冲击下毁灭了。而在《胜利的死》这首诗中,作者借爱尔兰志士马克司威尼为了国家的自由和独立被处死的事情,热情歌颂那“悲壮的死”和“金光灿烂的死”,认为他们就是“同等凯旋的死”和“胜利的死”。 在《死》这首诗中,作者琢磨着“死”,把“死”看成“真正的解脱”,把“爱”比喻成“死”。觉得“死”就是妙龄的少女,自己就是害羞的情郎。郭沫若说“很想见你”,其实是看到了它的甘美和生命意义,看成是“生”的延续。在《死的诱惑》和《火葬场》《蜜桑索罗普之夜歌》《鸣蝉》等诗歌中都有对死亡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死亡意义的认识和向往。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死不是社会的终结,它更应该是历史的延续,生命的延续。为着这种延续,必须要牺牲自我,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说,作者歌颂死亡,就是在歌颂生命。作者的浓烈的死亡意识,并不能掩盖其对新生的憧憬期望。
   郭沫若的诗歌是当时的一篇战斗檄文,引领者我们向前进。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一所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的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班主任若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信任,那就要做到“勤、严、爱”三个字,不妨称之为三部曲。   一、勤为先   “勤”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所谓“勤”,就是腿勤、眼勤、嘴勤、
期刊
一、现状   清末民初,中国人被冠以东亚病夫的贬称,解放后,国家努力发展体育运动。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为祖国争了光。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体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给活动让路,给主课让路。体育课被占用是常态。平时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学生参加时,一般都会挑上体育课的班;等到期末考试临近,体
期刊
我有幸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里教书育人,这是我人生中收获的最大的财富。我的教学生涯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婆婆妈妈”和“鸡毛蒜皮”,和许多教师一样,我只是静静地耕耘着自己的那份土地。   记得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班有个孩子叫谢飞,这个孩子平时可没少给我捣乱。他好像是故意整我这个初为人师的小班主任,也有可能他是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因为在这个班60多个学生里,他的确太普通了,普通得让我几乎没有注意
期刊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学生课外不固定学习时间日益增多。但是,现实生活中,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   作为语文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语文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为此,语文教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十分
期刊
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快乐,语文与生活共生、共融、共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活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灵活性。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语文成为生命课堂,涌动全体学生生活的灵性。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
期刊
记得民国时期有人出过这么一个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印象深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联之巧。表意浅显容易明白,由地势的高低引发每况愈下的感慨。然而寓意却很深刻很讽刺,说的是民国初期历任的几位总统:山是孙中山,广东香山人;城是袁世凯,河南项城人;陂是黎元洪,湖北黄坡人;河是冯国章,直隶(河北)河间人;海是徐世昌,江苏东海人,意即几位总统一代不如一代。这也恰恰反映出我们前
期刊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学好科学尤为重要,学好语文乃重中之重。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是打开其他各门学科的金钥匙。所以,语文教师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责无旁贷。如何教好中学语文,恐怕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恐怕最难教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升自己  
期刊
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以其图文并茂,循循善诱等特点脱颖而出,多媒体课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丰富起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一、多媒体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摆设,而是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彩   课堂教学过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是为教学服务,体现课堂的三维目标,
期刊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囿于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中,脱离生活实际,空洞地进行说教,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利用身边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收效却较为明显。   一、结合校园特点开展活动,有助于学生关心身边小事,关注自身言行,不断完善自我。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校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
期刊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如果把握好了,则学生、教材、课堂和课件便能相互融合、互相发挥自己的特点,为学生学习作出最有效的服务了。但是有些教师认为一堂课成功与否,在与是否使用了多媒体,以及多媒体课件应用数量是否多,时间是否长,这显然有些绝对了。因此,在课堂中,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