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师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再说这个话题可能有些不识时务,但是,我还是要说: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师者,摆着一副冷面孔,高高在上,以示“师道尊严”或绝对权威。观念是行动的灵魂,陈旧落后的师生观念必然导致“教师霸权主义”,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老师们习惯于向学生发号施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则是“说一不二”,在学习中,则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育人者无视“面向全体”、“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要求,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学生,使“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一句空话,结果“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也只能是育人者的一厢情愿。
随着课改的不断升华,广大学生民主、平等、自主意识的觉醒,学生已不再唯“师命”是从,学习中已不再满足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们也有了各自的思想。别的同学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能。一洗脚,小脚就缠着”,他们也有充分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欲望和勇气,于是他们敢想敢说敢为,此时的老师如果还一味崇尚“师道尊严”或绝对权威,那么,师生之间只能矛盾重重,无法沟通且距离日益扩大。怎么办?关键时刻,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
1 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这是新的教育观念所决定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我们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有错就改,而当自己写错了一个字、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冤枉了一个学生、评价不公平、公正的时候,作为平等关系的人,我们老师为什么就不能真诚地向学生说声“对不起”呢?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人尚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何况我们当代教师?当我们的某一知识面有所欠缺时,我们怎么就不能勇敢地承认自不足呢?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教《木兰诗》,听到有学生嘀咕说:“写得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不住了。”在一片喧嚷声中,于老师说:“南北朝时妇女还不会裹脚。”“那么中国妇女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穷追不舍”,“是啊,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一来,可把老师问住了。一般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十分尴尬,或为不失“尊严”大声训斥了事。谁会想到从“木兰从军”中竟会牵出妇女裹足的问题?于老师心平气和地面对同学的提问,并坦然相告自己的一无所知。课后,她查阅了好多资料,方查到了“裹足”的说法,知道中国妇女早在五代便有裹足之事。后来于老师把这一知识告诉学生,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小看于老师,反而为她的求知精神所感动。于老师敢于否定自己,更显名师风采。
2 向传统的教育理念挑战,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确实不易
敢于否定自己,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敢于否定自己,教师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以童心、真心、赞美和恒心,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不要伤害其自尊心和人格。
敢于否定自己,教师要虚怀若谷,不断“充电”学习,向同行求教,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敢于否定自己。教师必须敢于向学生承认工作中的失误,倾听学生的心声,细心听取学生批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工作的策略方法,可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环境张莉芙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就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尽管创新思维的火花是那么微小。但是一旦被捕捉到,就会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作为一名具备新课程理念的青年美术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美术文化的同时,还要善于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用灵敏的心灵触角去发现问题,让他们放飞驿动的心去不断创新呢?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进发。在这种氛围中,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甚至弯下腰来,和学生对话,使每一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激励和赏识。例:在学习《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这一课时,在我看来,这是美术学科当中最基本的技能,既使是毫无美术基础的同学也能画出个大概来,而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初一农区班的学生们觉得很难。于是,我就启发引导他们,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画起,比如:橡皮、小刀、铅笔等等。同学们一下茅塞顿开地说:“对呀,老师,我们怎么没想到呢?”就在这时,又听到后面的几位同学说:“我还是不会画,我们天生就不会画画。”我循声望过去,发现,这几位同学是班里的“刺儿头”,怎么办?是大声呵斥还是循循善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对这种学生不能训斥,那会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是打人他们的内部,和他们成为“哥们儿”。于是,我面带微笑地走过去,一边和他们“聊”一边打量周围的环境。我突然发现,其中一位同学的课桌上有他的数学作业本,那上面画着各种几何图形。于是,我就以几何图形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把各种事物看成是由不同的几何图形拼在一起组成的,比如:室内的门、窗、课桌、书本等。我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形象地画出来,“老师,我们觉得挺难的一件事,经你这么一画怎么就变得简单了呢?”,“是吗,那么你们就动手试一试。”于是几个黑乎乎的小脑瓜“唰”地一下分散开来,回到座位安静地在纸上画了起来。
2 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称赞犹如阳光”。教师在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时,不用“标准答案”或“过早地下定论”的方式去束缚学生,而是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当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时,应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和热情的鼓励与表扬,激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例:在学习《对印的乐趣》这一课时,按照我预定的方案,是让学生采取对印的方式制作一只精美的蝴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老师,我做一只蜜蜂行吗?”“我做一只蝙蝠行吗?”“老师,我做一只……?”看到学生眼中渴望的目光和脸上欣喜的笑容,我怎么能说“不”呢?于是我说:“好啊!老师支持你们!”于是一场“昆虫大战”在同学们中间展开了。
3 真诚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心灵去感受心灵,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转换角色,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例:在《面具的设计》这一课,同学们在展示面具作品的时候,都将自己制作的面具赋予了角色,编创出一个个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或神话故事。正当我为同学们的创新想法而感到欣慰时,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小组多做了一个面具,想邀请您加入,扮演我们故事当中的那位老人,好吗?”又是一个创新的举动!我拿起同学手中的面具,将它戴在头上,和他们一起演绎故事、演绎生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闪光点,只要你善于去捕捉、去挖掘、去开发、去利用,营造创新环境,就会给你的教学锦上添花,别有一番风味。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师者,摆着一副冷面孔,高高在上,以示“师道尊严”或绝对权威。观念是行动的灵魂,陈旧落后的师生观念必然导致“教师霸权主义”,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老师们习惯于向学生发号施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则是“说一不二”,在学习中,则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育人者无视“面向全体”、“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要求,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学生,使“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一句空话,结果“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也只能是育人者的一厢情愿。
随着课改的不断升华,广大学生民主、平等、自主意识的觉醒,学生已不再唯“师命”是从,学习中已不再满足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们也有了各自的思想。别的同学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能。一洗脚,小脚就缠着”,他们也有充分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欲望和勇气,于是他们敢想敢说敢为,此时的老师如果还一味崇尚“师道尊严”或绝对权威,那么,师生之间只能矛盾重重,无法沟通且距离日益扩大。怎么办?关键时刻,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
1 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这是新的教育观念所决定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我们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有错就改,而当自己写错了一个字、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冤枉了一个学生、评价不公平、公正的时候,作为平等关系的人,我们老师为什么就不能真诚地向学生说声“对不起”呢?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人尚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何况我们当代教师?当我们的某一知识面有所欠缺时,我们怎么就不能勇敢地承认自不足呢?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教《木兰诗》,听到有学生嘀咕说:“写得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不住了。”在一片喧嚷声中,于老师说:“南北朝时妇女还不会裹脚。”“那么中国妇女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穷追不舍”,“是啊,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一来,可把老师问住了。一般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十分尴尬,或为不失“尊严”大声训斥了事。谁会想到从“木兰从军”中竟会牵出妇女裹足的问题?于老师心平气和地面对同学的提问,并坦然相告自己的一无所知。课后,她查阅了好多资料,方查到了“裹足”的说法,知道中国妇女早在五代便有裹足之事。后来于老师把这一知识告诉学生,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小看于老师,反而为她的求知精神所感动。于老师敢于否定自己,更显名师风采。
2 向传统的教育理念挑战,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确实不易
敢于否定自己,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敢于否定自己,教师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以童心、真心、赞美和恒心,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不要伤害其自尊心和人格。
敢于否定自己,教师要虚怀若谷,不断“充电”学习,向同行求教,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敢于否定自己。教师必须敢于向学生承认工作中的失误,倾听学生的心声,细心听取学生批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工作的策略方法,可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环境张莉芙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就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尽管创新思维的火花是那么微小。但是一旦被捕捉到,就会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作为一名具备新课程理念的青年美术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美术文化的同时,还要善于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用灵敏的心灵触角去发现问题,让他们放飞驿动的心去不断创新呢?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进发。在这种氛围中,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甚至弯下腰来,和学生对话,使每一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激励和赏识。例:在学习《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这一课时,在我看来,这是美术学科当中最基本的技能,既使是毫无美术基础的同学也能画出个大概来,而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初一农区班的学生们觉得很难。于是,我就启发引导他们,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画起,比如:橡皮、小刀、铅笔等等。同学们一下茅塞顿开地说:“对呀,老师,我们怎么没想到呢?”就在这时,又听到后面的几位同学说:“我还是不会画,我们天生就不会画画。”我循声望过去,发现,这几位同学是班里的“刺儿头”,怎么办?是大声呵斥还是循循善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对这种学生不能训斥,那会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是打人他们的内部,和他们成为“哥们儿”。于是,我面带微笑地走过去,一边和他们“聊”一边打量周围的环境。我突然发现,其中一位同学的课桌上有他的数学作业本,那上面画着各种几何图形。于是,我就以几何图形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把各种事物看成是由不同的几何图形拼在一起组成的,比如:室内的门、窗、课桌、书本等。我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形象地画出来,“老师,我们觉得挺难的一件事,经你这么一画怎么就变得简单了呢?”,“是吗,那么你们就动手试一试。”于是几个黑乎乎的小脑瓜“唰”地一下分散开来,回到座位安静地在纸上画了起来。
2 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称赞犹如阳光”。教师在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时,不用“标准答案”或“过早地下定论”的方式去束缚学生,而是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当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时,应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和热情的鼓励与表扬,激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例:在学习《对印的乐趣》这一课时,按照我预定的方案,是让学生采取对印的方式制作一只精美的蝴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老师,我做一只蜜蜂行吗?”“我做一只蝙蝠行吗?”“老师,我做一只……?”看到学生眼中渴望的目光和脸上欣喜的笑容,我怎么能说“不”呢?于是我说:“好啊!老师支持你们!”于是一场“昆虫大战”在同学们中间展开了。
3 真诚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心灵去感受心灵,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转换角色,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例:在《面具的设计》这一课,同学们在展示面具作品的时候,都将自己制作的面具赋予了角色,编创出一个个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或神话故事。正当我为同学们的创新想法而感到欣慰时,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小组多做了一个面具,想邀请您加入,扮演我们故事当中的那位老人,好吗?”又是一个创新的举动!我拿起同学手中的面具,将它戴在头上,和他们一起演绎故事、演绎生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闪光点,只要你善于去捕捉、去挖掘、去开发、去利用,营造创新环境,就会给你的教学锦上添花,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