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劳动意识淡薄,未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尤其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部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越发突出,故从城乡结合部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采取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为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劳动教育;语文学科;劳动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94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能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科学精神。而劳动教育也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才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一)劳动教育被弱化
一些城乡结合部学校对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劳动育人的功能发挥不到位。首先,是在劳动课中,教师只重视传授劳动技能,却不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出现“为劳动而劳动”的思想倾向,对劳动育人功能内涵的发掘比较缺少。其次,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比不大,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其教育空间狭窄,劳动课课时不足,未能常规化。与此同时,劳动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劳动课程开设得也不系统,内容设置上与小学生的劳动需求不相符,且不合理。再次,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即便开展劳动教育也是走马观花,徒于形式,未能真正融入和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与整个教育体系融为一体,同步进行。最后,学校现行劳动课开设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劳动教育的渠道与途径也较为单一,有的学校简单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学生日常打扫打扫卫生,或者是不定期组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未能够从深层次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和正确的劳动观念的方向上进行思考与落实,劳动教育呈现出间歇性、短暂性,学生的知行合一无從考量以及内化,使得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劳动教育被弱化。
(二)劳动教育被软化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其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城市相比,经济较为落后,但与农村相比,经济又在不断的好转中。这部分学生的家长,有的出外打工,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继而影响到劳动教育的缺失。也有学生家长本身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误,由此也使得劳动教育成为“鸡肋”,如,一味娇惯孩子,代办包办劳动,或者干脆放任孩子,劳动可有可无。或者家长只会关心孩子学业成绩,能尽心尽力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却忽视了家庭劳动作业。劳动教育无形中被软化,学生受此特殊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淡薄等问题,未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
(三)在社会中被淡化
整个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与学校、家庭的劳动教育同频共振的,学校、家庭的劳动教育不深入、不具体,方式方法存在局限性,落实不到位,这也意味着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懒散、懒动,甚至是面对一些劳动,出现畏难情绪、逃避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劳动意识不强,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良好的精神风貌未能形成,由此也导致了劳动教育在社会中被淡化,小学生劳动素养、劳动能力、劳动技能在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中严重缺失。
二、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具体对策
(一)制订融合计划,实现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来说,对其进行劳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那么在语文教学之中,利用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融合与贯通,实现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理念的渗透以及劳动素养的培养。而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必然需要以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要求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科学制订相关的融合教学计划,从而使得语文学科之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融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系统性,同时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使有关的知识点能够在语文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分配,结合不同年级、班级以及不同学生认知差异、劳动水平等等实际情况有序有效进行,制订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可行性的教学计划。
(二)挖掘劳动内容,注重教育引导
根据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相融合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则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步骤进行合理的渗透。首要前提就是教师能够对语文教材进行研究与细读,对语文课本教学中有关劳动教育方面的素材加以挖掘,并在课堂之上能够将有关劳动的教育知识点凸显出来,引领学生认真品味,深化学生认知,循序渐进渗透崇尚劳动的理念。比如说,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故事时,引领学生能够了解这一看似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教师通过“耕者为什么会去守株待兔,结果怎么样”的问题抛砖引玉,让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思考、领悟和体会:不劳而获是行不通的,只有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一寓言故事也在告诉人们不能将偶然事件看成一种必然的发生,要真正获得收获就需要投入自己长期的劳动,否则,将会一无所获。如此,通过对语文课本中劳动内涵的挖掘,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
(三)进行写作实训,渗透劳动教育
通过在语文学科中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语文学科,不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还能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劳动意识、理念的强化。例如,在一些节点,教师会布置写作任务,如五一劳动节、植树节、雷锋日、母亲节等等,通常语文教师会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关的征文活动,让学生进行主题写作训练。每年举办五一劳动节的相关主题征文活动,如,“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劳动、我光荣”“劳动 成才 成长”“如果不劳动……”等系列活动,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有感而发;另一方面,这些主题既可以是学生实践的活动主题,也可以是作文主题,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也在作文中对自己劳动的亲身感受进行描述,知行统一,相得益彰,通过写作训练和实践活动的融合,让小学生会写作文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崇尚劳动的思想洗礼,劳动教育水到渠成。 (四)设计综合学习,整合教育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对语文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也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之中。而这一应用的实践不仅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还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等相融合,尤其是劳动教育,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利契机和有效渠道。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不单单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及作文训练等,还可以利用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将劳动技能教育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科学、可行、合理的具体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步骤,让学生参与活动,受到劳动教育。在有意义的劳动实践之中,开拓视野,锻炼体能,通过劳动促进学生智慧,让学生从劳动中发现美,同时根据参与活动的亲身体验,结合个人的情感,写出与劳动有关的心得体会,强化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劳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活动,将自己参与其中的身体、心理与思想变化以及所取得的收获付诸笔端。
比如在《呵护土地 健康你我》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既融入了重要节点的教育,6月25日是“中国土地日”,又借助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来进行这一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们深入认识到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大力宣传土地资源保护,减少土地污染破坏的过程中,劳动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地去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认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将劳动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劳动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劳动素养。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设计中包含有具体的活动目标、要求、步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需要通过施肥加以补充,同时也了解在土地中使用、滥用农药、化肥给土地带来的利与弊。通过这一综合性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锻炼他们劳动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中,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综合能力。而劳动实践中的小组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回归,借助写心得体会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劳动教育搭建了良好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真正地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植理念,让他们产生珍惜珍爱土地,保护耕地的环保意识,也使得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總之,引领学生从所学语文学科内容中,不断地去体会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语文学科为立脚点,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不断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与良好的劳动习惯,让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劳动技能得以提高。促使学生在家务、学习、生活、生产、公益活动以及劳动实践等等的体验中,认识到劳动的美。切实实现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效融合,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润物无声,让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得到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程晗.如何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10).
[2]方月志.新时期开展劳动教育“三部曲”[J].辅导员,2015(27).
[3]辛雅静.城乡结合部小学开发区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优势与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4).
[责任编辑 谷会巧]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劳动教育;语文学科;劳动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94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能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科学精神。而劳动教育也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才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一)劳动教育被弱化
一些城乡结合部学校对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劳动育人的功能发挥不到位。首先,是在劳动课中,教师只重视传授劳动技能,却不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出现“为劳动而劳动”的思想倾向,对劳动育人功能内涵的发掘比较缺少。其次,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比不大,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其教育空间狭窄,劳动课课时不足,未能常规化。与此同时,劳动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劳动课程开设得也不系统,内容设置上与小学生的劳动需求不相符,且不合理。再次,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即便开展劳动教育也是走马观花,徒于形式,未能真正融入和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与整个教育体系融为一体,同步进行。最后,学校现行劳动课开设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劳动教育的渠道与途径也较为单一,有的学校简单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学生日常打扫打扫卫生,或者是不定期组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未能够从深层次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和正确的劳动观念的方向上进行思考与落实,劳动教育呈现出间歇性、短暂性,学生的知行合一无從考量以及内化,使得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劳动教育被弱化。
(二)劳动教育被软化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其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城市相比,经济较为落后,但与农村相比,经济又在不断的好转中。这部分学生的家长,有的出外打工,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继而影响到劳动教育的缺失。也有学生家长本身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误,由此也使得劳动教育成为“鸡肋”,如,一味娇惯孩子,代办包办劳动,或者干脆放任孩子,劳动可有可无。或者家长只会关心孩子学业成绩,能尽心尽力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却忽视了家庭劳动作业。劳动教育无形中被软化,学生受此特殊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淡薄等问题,未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
(三)在社会中被淡化
整个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与学校、家庭的劳动教育同频共振的,学校、家庭的劳动教育不深入、不具体,方式方法存在局限性,落实不到位,这也意味着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懒散、懒动,甚至是面对一些劳动,出现畏难情绪、逃避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劳动意识不强,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良好的精神风貌未能形成,由此也导致了劳动教育在社会中被淡化,小学生劳动素养、劳动能力、劳动技能在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中严重缺失。
二、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具体对策
(一)制订融合计划,实现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来说,对其进行劳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那么在语文教学之中,利用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融合与贯通,实现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理念的渗透以及劳动素养的培养。而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必然需要以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要求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科学制订相关的融合教学计划,从而使得语文学科之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融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系统性,同时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使有关的知识点能够在语文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分配,结合不同年级、班级以及不同学生认知差异、劳动水平等等实际情况有序有效进行,制订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可行性的教学计划。
(二)挖掘劳动内容,注重教育引导
根据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相融合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则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步骤进行合理的渗透。首要前提就是教师能够对语文教材进行研究与细读,对语文课本教学中有关劳动教育方面的素材加以挖掘,并在课堂之上能够将有关劳动的教育知识点凸显出来,引领学生认真品味,深化学生认知,循序渐进渗透崇尚劳动的理念。比如说,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故事时,引领学生能够了解这一看似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教师通过“耕者为什么会去守株待兔,结果怎么样”的问题抛砖引玉,让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思考、领悟和体会:不劳而获是行不通的,只有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一寓言故事也在告诉人们不能将偶然事件看成一种必然的发生,要真正获得收获就需要投入自己长期的劳动,否则,将会一无所获。如此,通过对语文课本中劳动内涵的挖掘,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
(三)进行写作实训,渗透劳动教育
通过在语文学科中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语文学科,不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还能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劳动意识、理念的强化。例如,在一些节点,教师会布置写作任务,如五一劳动节、植树节、雷锋日、母亲节等等,通常语文教师会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关的征文活动,让学生进行主题写作训练。每年举办五一劳动节的相关主题征文活动,如,“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劳动、我光荣”“劳动 成才 成长”“如果不劳动……”等系列活动,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有感而发;另一方面,这些主题既可以是学生实践的活动主题,也可以是作文主题,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也在作文中对自己劳动的亲身感受进行描述,知行统一,相得益彰,通过写作训练和实践活动的融合,让小学生会写作文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崇尚劳动的思想洗礼,劳动教育水到渠成。 (四)设计综合学习,整合教育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对语文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也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之中。而这一应用的实践不仅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还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等相融合,尤其是劳动教育,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利契机和有效渠道。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不单单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及作文训练等,还可以利用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将劳动技能教育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科学、可行、合理的具体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步骤,让学生参与活动,受到劳动教育。在有意义的劳动实践之中,开拓视野,锻炼体能,通过劳动促进学生智慧,让学生从劳动中发现美,同时根据参与活动的亲身体验,结合个人的情感,写出与劳动有关的心得体会,强化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劳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活动,将自己参与其中的身体、心理与思想变化以及所取得的收获付诸笔端。
比如在《呵护土地 健康你我》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既融入了重要节点的教育,6月25日是“中国土地日”,又借助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来进行这一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们深入认识到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大力宣传土地资源保护,减少土地污染破坏的过程中,劳动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地去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认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将劳动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劳动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劳动素养。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设计中包含有具体的活动目标、要求、步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需要通过施肥加以补充,同时也了解在土地中使用、滥用农药、化肥给土地带来的利与弊。通过这一综合性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锻炼他们劳动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中,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综合能力。而劳动实践中的小组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回归,借助写心得体会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劳动教育搭建了良好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真正地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植理念,让他们产生珍惜珍爱土地,保护耕地的环保意识,也使得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總之,引领学生从所学语文学科内容中,不断地去体会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语文学科为立脚点,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不断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与良好的劳动习惯,让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劳动技能得以提高。促使学生在家务、学习、生活、生产、公益活动以及劳动实践等等的体验中,认识到劳动的美。切实实现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效融合,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润物无声,让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得到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程晗.如何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10).
[2]方月志.新时期开展劳动教育“三部曲”[J].辅导员,2015(27).
[3]辛雅静.城乡结合部小学开发区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优势与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4).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