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生活,才能流淌有趣的文字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笔下的经典美文,领着孩子们细细品读之后,大家均惊讶于民风民俗中竟然融合着如此多的元素:故乡、传统、自然、人情……看似平淡的文章,回味悠长。本次课后练笔的要求就是写一篇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文章,结合时令来考虑,正值端午节前后,便于学生体验生活,故选择的话题是家乡的端午节。
  “我们这的端午节,吃鸭蛋是主要内容吗?”“不是,我们这是包粽子,我家奶奶每年都要包好多好多粽子呢。”“还要砍艾蒿,然后把艾蒿插到门楣上。”
  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像小鸟一样,争相回答我的提问。
  “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包粽子是用什么包的呢?”
  “大米啊,用青的叶子包的,煮煮就能吃了。”
  是这样吗?本周正好放端午节假,请你们回家后仔细地观察:粽子是怎么包的?用什么包的?包粽子的风俗是怎样形成的?艾蒿是什么时辰砍的?为什么要砍艾蒿?如果能够亲手包包粽子砍砍艾蒿,那感触会更深。
  端午节之后的语文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汇报观察结果:
  做粽子的食材不是大米而是糯米,糯米先淘洗沥干后,再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小时左右,米和水的比例大约为1:2。奶奶说这样泡出来的糯米,做成粽子色泽洁白、香气浓郁、口感黏度适中。
  用来包裹粽子的不叫青叶而叫蓼叶,采摘回来之后,洗刷干净再浸泡,吸收水分后的蓼叶特别的青绿,用时必须在开水里烫一烫,蓼叶才变得柔软,这样就可以包粽子了。
  怎么包粽子呢?
  把泡好了的糯米装进折成三角形的蓼叶里,再放进一颗红枣或者葡萄干或者腊肉,之后包的粽子呈尖锥状,像隆起的三角形,最后用蒲草来系实。粽子包好了就要下锅煮,很快就煮出了粽叶的青味,还有黏黏糯米香和肉香,好吃呢!
  此言一出,笑声不断。
  是的,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飘着粽子的清香,那清香汇成了端午的气息,成了永久的回忆。你们体验过吗?包粽子也是一件挺有诗意的事,不信,请读读作家竹韵写的美文:端午临近,买回蓼叶和蒲草放在水里浸泡,两天后,满屋子都是粽叶的清香。糯米也是提前泡好的,浸在水里,白白的,仿佛用手一捏都能捏出水来。坐着一只小方凳,左边是蓼叶,右边是糯米,将蓼叶卷成一个筒,放进糯米,里面或者夹几颗花生或者放几颗大枣,有时还会放一块咸肉,三下两下,用细细的马莲草系好,一个精致的四角粽就包好了。端午的阳光热烈而不严酷,就那么温暖地照着,安静地包好一个又一个,心里便觉得满满的,粽叶的清香混着艾叶草的微苦,这日子不知不觉就让人没由地依恋。
  包粽子原来如此诗情画意,孩子们沉浸于文字之美。
  那为什么要砍艾蒿呢?又是什么时候砍艾蒿呢?中午太阳正好的时候吗?你们观察过艾蒿的外形吗?
  孩子们又是一阵七嘴八舌,回答得头头是道。看来,孩子们用心观察了端午习俗。请大家回家再读一遍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赏析文中的这句话“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思考一下它好在哪里?
  第二天,不等我问,孩子们就七嘴八舌说出了答案:“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仅仅15个字,但是意趣无穷:“扎下去”是动作;“吱”是声音;“红油”是光泽质地;“冒出来”是惊讶之情趣。这看似平淡,实则有味,经得起细细咀嚼!
  那我们能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呢?
  两天之后孩子们上交作文,和以前的写作相比,不再是凭空想象,多了生活的醇味。分组讨论之后,孩子们一致将采薇的习作评为优秀:
  家乡的端午
  俗话说:路隔十里,民风不同。我们这的端午,也有自己的风俗。五月初五这天,一定要砍艾蒿,早一天或者迟一天都不行,早一天呢,艾蒿稍嫩,迟一天呢,艾蒿稍老,还非得这天不可呢,可谓不嫩不老恰恰好!砍艾蒿还有一习俗,就是非得砍带有露水的艾蒿,这样的艾蒿香气更浓郁。如此一来,就要起个大早,带上昨晚就准备好的镰刀和绳子,轻手轻脚地出门,一路上所见都是神色庄重的砍艾人,即使见了熟人也只能相互点头微笑,千万不能粗声大嗓的,因为,心神宁静方显虔诚,不然,艾叶的作用就要减弱的,当然,这样的说法,所有的人都是宁愿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
  那些还挂着晶莹露珠的艾蒿砍回来之后,就要三五枝成一束地插在门楣上。刚插上去的艾叶正面是翠绿的,背面则是灰白色的,在晨光中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艾蒿仿佛是专门为端午而生的一种植物,要不然,端午插艾怎么会成为一种虔诚而又流传千年的仪式呢?
  新艾蒿插上门楣,陈艾蒿就要取下来,被风干了的陈艾蒿就成了家家必备的良药,拍掉上面灰尘,用清水漂洗一下,再烧上一大锅开水,注入大盆里,把陈艾蒿泡进去,两个时辰后,等陈艾蒿的药性全出来,就喊来家里的小子或者丫头来泡澡,据说这样可以去五毒,不得皮肤病,一年四季健健康康的。
  忙完了这些,就该包粽子了。泡好的糯米,晶莹饱满,洗好的粽叶,碧绿清香,一家人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天南地北,说东道西,把包好的粽子10个扎成一串,一串又一串的粽子放进烧得咕咕直响的开水里,只需片刻,清香四溢。家家户户都飘着粽子清香,那清香汇成了端午的气息,成了永远的民风民俗。
  这五月端阳啊,是粽子香,香厨房;是艾叶香,香满堂;艾叶挂在门口上,秧苗正兴旺。这儿端阳,那儿端阳,神州大地,处处都端阳。
  生活的醇味,家乡的民俗,尽在其中!看来,有趣的生活才能流淌出有趣的文字!
其他文献
案件回放:  2014年3月31日,成都抚琴西北街的一户居民楼阳台上,一名中年男子将孩子推倒在地,扯住其头发,从阳台的一头拖到另外一头,将孩子的头往阳台上撞……在8个小时里,这名男子先后17次暴打孩子。  这名被打男孩阳阳脸部浮肿,整张脸上布满青紫的淤痕或抓痕,背部、臀部、大腿、小腿等多个部位,存在大量淤青的伤痕。  “我从来没见过父亲这么打儿子的,搧耳光,用拳头打头,用脚踹,把人按倒后用手肘拷…
期刊
在獾先生家和猪太太家中间,新建了一座木房子,上面写着“鼠宅”。  “真希望搬来的是一位安静的鼠先生,可以跟我一起下下棋,读读书,种种花草。”獾先生瞧着新房子,自言自语地说。  喜欢安静的獾先生一直对猪太太嗤之以鼻,觉得爱嚷嚷的猪太太真是没品位,整天只关心吃吃喝喝的。他不想跟她交朋友。想到她,就觉得这个茂密的林子有点缺憾。  走过新房子的猪太太也停下了脚步——这房子看起来挺不错,可以容得下大聚餐。 
期刊
没有人反对让宝宝指认奶瓶,但是当我们写上“奶瓶”二字让宝宝指认的时候,立刻就会有人给这种行为定义为“拔苗助长”。在一片反对识字的呼声中,假定在我们的面前竖着两块指路牌,一块写着“识字”,一块写着“反对识字”,彷徨不定的我们究竟该迈向哪边呢?  文字与奶瓶原本同根同源  随便拿起一个奶瓶,我们会发现,奶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奶瓶是一个物体;  *奶瓶由点、线、面、色彩等元素组成;  *奶瓶有大小
期刊
苇莺妈妈住在密密的芦苇荡里,她的窝搭在芦苇的半腰上,风儿吹来,晃晃悠悠,像坐摇椅一样舒服。夏天,她的两个娃娃出壳了:老大赤身裸体,脖子上布满青筋,十分难看;老二长着细细的绒毛,像鹅黄色的毛线团团,妈妈亲切地叫他毛毛。  中午,苇莺妈妈觅食归来,一下子惊呆了:鸟窝里乱蓬蓬的,小儿子毛毛不见了。她几次责问老大,他都像没听见一样,只顾吞食妈妈衔回的蜗牛肉。“叽叽呱呱,叽叽呱呱”苇莺妈妈大声呼喊着,发疯般
期刊
星期天在家里翻晒被子,刚把被子放在外面的栏杆上,一块不知何时钻进被子的旧手帕掉了出来,我随手捡起欲把它扔进垃圾桶,突然想到这学期学校不是在创建“美丽校园”活动吗?有了!这块旧手帕不应该进垃圾桶,也让它为创建“美丽”出一份力!  周一来到学校,上晨会课的时候,我把这块清洗过的旧手帕从口袋里拿了出来,孩子们一片哗然:“老师,你带这么旧的手帕干什么呀?”我示意孩子们静下来,朗声说:“老师给你们讲讲这块手
期刊
一大早,我站在幼儿园大门口,观察每个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开开心心入园,是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胖嘟嘟的若曦下车了,一向活泼开朗的她今天却嘟着小嘴,直往妈妈的身后躲,母女交流了半天,若曦还是不愿走过来,一看就知道,孩子不愿上学了。我走过去,拉过若曦的小手,亲切地问:“若曦怎么了?我来接你入园好吗?”若曦还是往妈妈的身后躲。  “哎,这孩子!说小朋友给她起外号,嫌烦,不愿上学。我说让她告诉老师,她说
期刊
小积木堆成大建筑  “写诗是会上瘾的,或许这就是兴趣吧。”童垚森谈起写诗,有着自己的见解。  一年级下学期的一天,语文老师要求所有孩子回家后,仿写诗歌《鲜花和星星》。小垚森第一次展露出了写诗之天赋,他的作品与众不同,成熟而富有诗意——我喜欢草原上的白绵羊:这里一群/那里一群/真比天上的云朵还多//我喜欢城市里的大高楼:这里一栋/那里一栋/真比帝王的宫殿还高//我喜欢墙报上的五角星:这里一簇/那里一
期刊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相伴,是幸福而快乐的。一路欢歌一路行,孩子们每天演绎着不同的精彩……  小小蚂蚱逮呀逮  金秋时节,校园一角的花圃中,黄绿相间的大草坪成了蚂蚱的乐园,它们时而蹦跳,时而低飞。这自然吸引了我们班那几个淘气包的眼球,他们多么希望能亲自逮住几只蚂蚱,享受一下逮蚂蚱的乐趣。  可学校三令五申,让班主任督促学生爱护美丽的校园环境,禁止踩踏草坪。孩子们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早
期刊
经过春晚的播出,《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悄然走红,每天中午我接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大大小小的商铺都飘来那熟悉的歌声。忽有一日,儿子忧心忡忡地问道:“妈妈,我的时间都去哪了呢?”一时,我真的不知如何回答。儿子是个贪玩的孩子,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玩上,学习并不上心。  追问时间去哪了,本以为是儿子一时的心血来潮,没想到他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显得异常焦躁,口头上不停地抱怨,但行动上毫无起色,依然对学习敷衍了
期刊
我的好朋友婷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的女孩。她皮肤黑黑的,眼睛大大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扎着个马尾辫,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特别精神。和这位好学又可爱的女孩做朋友,我非常开心。  然而,我们的友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小路上肯定会有许多石子,难免会有些磕磕绊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正和婷婷聊着小说的事,最近我们都在写“小说”,彼此常交换灵感。她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漂亮的小说本,递到我面前,让我欣赏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