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而阅读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可行性的阅读方法,阅读才能成为学生的指引航灯,才会成为照亮他们通向知识海洋的航标。可是阅读的方法很多,如何引导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选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尤其重要。
一、读图与读文结合
(一)图文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要借助文中的插图阅读”。而这一方法正适用于绘本阅读的指导,绘本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是与文章互存、互补的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阅读指导中要充分利用插图,让识字不多的孩子在读图过程中,读懂故事,由图文信息转换成文字表达,这样就对绘本阅读的指导事半功倍了。如在绘本《没头脑和不高兴》阅读指导中先出示封面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阅读兴趣,然后再出示文中的插图,从图到文引导学生阅读。接着再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阅读故事。
(二)巧问与猜读结合
由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专注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看图读文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精巧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动力。
如老师问:《花婆婆》中“爷爷告诉爱丽丝人的一生要做哪几件事?”(1)去远方旅行;(2)到海边城市居住;(3)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当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就问:“爱丽丝到哪里旅行呢,做了哪些事?”……这样学生的阅读欲望就被带动了起来。
二、精读与泛读结合
(一)浏览性泛读(粗读)
“浏览性泛读法”也叫粗读或略读,就是对浅显易懂的读物可“随便翻翻”,通过看封面、内容提要、目录、前言后记等,以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就是诸葛亮提倡的“观其大略,择要吸收”读书的经验。
(二)品味性精读(细读)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要像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样一字不漏地仔细阅读,做到“熟读精思,深刻领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熟读才能做到对文章深入理解。但是熟读,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需要静心精读,深入思考。熟读精思是为了“深刻领会”文章内容和形式,欣赏妙词佳句,体会立意构思等诸多要素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如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中的一篇故事《我的二年级的老师》时要求学生用老师教的精读三步法阅读:
(1)一读知大意。让学生初读感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2)二读品细节。学生精读,画出让你感悟最深的句子,找出好词佳句,品一品精妙之处;并写一写你的感受,在旁边做上批注。
(3)三读深感悟。同学们再自由朗读小故事,说说故事带给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事?
在课外阅读中经常把精读与泛读两种交叉运用,互为补充,充分发挥两种阅读方法的优势。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自然会不断“反刍”、消化,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三、摘录与赏析结合
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要动脑,更要动手。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最直接的训练就是做摘录。
(一)摘录法
这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就是读者带着需要去读书,一边读一边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记下来。平时为了让学生记得更牢,养成摘抄的习惯,让他们自备“采蜜本”,把每次阅读中的收获记到本子上,包括好词佳句、优美语段等,并且可以在采蜜本上画些插图,自己装饰摘抄内容,让它显得图文并茂。教师根据每次摘抄的工整认真程度用红笔画上星星、评上等级……最后在期中、期末进行评比,评出“最美的摘抄本”,设立一些奖品如:一支笔,一枚书签,或是一本“阅读存折”等。小小的奖励,对于容易满足的小学生来说幸福感已爆棚了,而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会让孩子们的热情持续不退。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善于读,达到多读,更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进行美文欣赏,方能提高课外阅读效率,达到更高的目标。
(二)赏析法
就是在摘抄之后,对所摘的内容作一定的评价,这样就能由简单的摘记进入更高的境界,即不仅“摘”,而且“思”。比如可以用演讲、日记、读后感等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这些读后的思考批注在旁边或者专门写在采蜜本上,这样就会提高我们思维的品质,促成我们评判的意识,从而有了创新的萌芽。甚至也可以质疑,以备之后进一步有目的阅读,获取更深刻的理解。
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如: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传神地描绘出所要描写物体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特别引导学生关注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品析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品味与赏析。
如老师指导《三打白骨精》中“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动作描写,其中“摇身变作”“径直”,写出了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2.从修辞角度赏析,一般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等,品味其作用。如:
(1)比喻句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排比句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对象)……语势有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感染力。)
(3)拟人句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了……(对象)……形象特点,使语言生动传神。)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总之,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语文课内教学走向课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掌握适合的阅读方法,做到问、摘、读、诵、赏结合运用,在众多方法中学会整合优化,提炼归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自觉、主动地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不断提高。
编辑 王 敏
一、读图与读文结合
(一)图文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要借助文中的插图阅读”。而这一方法正适用于绘本阅读的指导,绘本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是与文章互存、互补的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阅读指导中要充分利用插图,让识字不多的孩子在读图过程中,读懂故事,由图文信息转换成文字表达,这样就对绘本阅读的指导事半功倍了。如在绘本《没头脑和不高兴》阅读指导中先出示封面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阅读兴趣,然后再出示文中的插图,从图到文引导学生阅读。接着再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阅读故事。
(二)巧问与猜读结合
由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专注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看图读文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精巧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动力。
如老师问:《花婆婆》中“爷爷告诉爱丽丝人的一生要做哪几件事?”(1)去远方旅行;(2)到海边城市居住;(3)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当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就问:“爱丽丝到哪里旅行呢,做了哪些事?”……这样学生的阅读欲望就被带动了起来。
二、精读与泛读结合
(一)浏览性泛读(粗读)
“浏览性泛读法”也叫粗读或略读,就是对浅显易懂的读物可“随便翻翻”,通过看封面、内容提要、目录、前言后记等,以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就是诸葛亮提倡的“观其大略,择要吸收”读书的经验。
(二)品味性精读(细读)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要像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样一字不漏地仔细阅读,做到“熟读精思,深刻领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熟读才能做到对文章深入理解。但是熟读,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需要静心精读,深入思考。熟读精思是为了“深刻领会”文章内容和形式,欣赏妙词佳句,体会立意构思等诸多要素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如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中的一篇故事《我的二年级的老师》时要求学生用老师教的精读三步法阅读:
(1)一读知大意。让学生初读感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2)二读品细节。学生精读,画出让你感悟最深的句子,找出好词佳句,品一品精妙之处;并写一写你的感受,在旁边做上批注。
(3)三读深感悟。同学们再自由朗读小故事,说说故事带给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事?
在课外阅读中经常把精读与泛读两种交叉运用,互为补充,充分发挥两种阅读方法的优势。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自然会不断“反刍”、消化,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三、摘录与赏析结合
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要动脑,更要动手。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最直接的训练就是做摘录。
(一)摘录法
这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就是读者带着需要去读书,一边读一边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记下来。平时为了让学生记得更牢,养成摘抄的习惯,让他们自备“采蜜本”,把每次阅读中的收获记到本子上,包括好词佳句、优美语段等,并且可以在采蜜本上画些插图,自己装饰摘抄内容,让它显得图文并茂。教师根据每次摘抄的工整认真程度用红笔画上星星、评上等级……最后在期中、期末进行评比,评出“最美的摘抄本”,设立一些奖品如:一支笔,一枚书签,或是一本“阅读存折”等。小小的奖励,对于容易满足的小学生来说幸福感已爆棚了,而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会让孩子们的热情持续不退。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善于读,达到多读,更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进行美文欣赏,方能提高课外阅读效率,达到更高的目标。
(二)赏析法
就是在摘抄之后,对所摘的内容作一定的评价,这样就能由简单的摘记进入更高的境界,即不仅“摘”,而且“思”。比如可以用演讲、日记、读后感等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这些读后的思考批注在旁边或者专门写在采蜜本上,这样就会提高我们思维的品质,促成我们评判的意识,从而有了创新的萌芽。甚至也可以质疑,以备之后进一步有目的阅读,获取更深刻的理解。
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如: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传神地描绘出所要描写物体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特别引导学生关注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品析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品味与赏析。
如老师指导《三打白骨精》中“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动作描写,其中“摇身变作”“径直”,写出了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2.从修辞角度赏析,一般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等,品味其作用。如:
(1)比喻句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排比句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对象)……语势有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感染力。)
(3)拟人句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了……(对象)……形象特点,使语言生动传神。)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总之,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语文课内教学走向课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掌握适合的阅读方法,做到问、摘、读、诵、赏结合运用,在众多方法中学会整合优化,提炼归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自觉、主动地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不断提高。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