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的福利问题日益受到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福利及其与社会福利的关系,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福利的现状及相关政策,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组织了“中国儿童福利现状及政策”研讨会。通过本次研讨明确了: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社会福利应面向所有的儿童,儿童福利的责任在政府。由于我国对学前儿童福利的研究还停留在现状描述与构建研究的层面,未来的研究之路还有待学前教育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儿童福利 社会福利 制度和政策 政府责任
[中国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1-0016-02
我国目前对学前儿童福利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我国学前儿童福利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政府对学前儿童的福利制订了什么政策?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学前儿童的福利是什么关系?怎样确保学前儿童享有他们应有的权利?为了廓清这些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举办了一次“中国儿童福利现状及政策”研讨会。研究学前儿童福利首先要了解有关社会福利的知识,为此,研讨会特邀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周沛教授参加。参与研讨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冯晓霞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虞永平、边霞、孔起英、顾荣芳、郑荔、张永英老师以及学前教育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福利和政策的困境,呼吁社会关注学前儿童的福利;同时促请学前教育的研究者关注学前儿童福利和政策,在宏观层面上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是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王海英老师。
王海英:周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贫困人口福利和政策的研究。由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对社会福利比较陌生,所以先请周教授就当下的福利现状做简要介绍。
周沛:对福利这一概念的认知我们国家并不很清楚。就福利政策而言,其方向主要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福利的含义很广,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福利
1 福利的客观性。福利用英文表示是Welfare,即满足感和幸福感。所谓幸福,就是在你饥饿的时候看见别人有吃的,对你而言那个人就幸福;在你寒冷的时候,看到别人有衣穿,对你而言那人就幸福。满足感、幸福感是相对而言的,是客体作用的结果。能给儿童带来满足和幸福,就是儿童的福利。
2 福利的主观性。对同样一个客体,满足感、幸福感是不同的,是因人而异,因时不同。20年前吃个肉包子很幸福,但现在就不同,肉包子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感受不同。月薪1000的人与月薪10000的人相比,不见得前者没有后者幸福。
二、社会福利
相对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研究,有关公共福利的研究和著述比较少。公共政策比较广,包括社会政策。与此类似,公共福利也包括社会福利。政府福利面向全体国民,人人都可以享受。而社会福利范围相对较小,主要是为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而提供的物质性、精神性、服务性的援助,以给援助对象带来幸福感。基本的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其面向的是大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生存,比社会保障、低保层次要高。儿童福利院、老年人福利院中的福利与我们这里所讲的“福利”有联系,也有不同。那是狭义上的福利。社会保障有四个层次:包括基本层面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高等层面的社会优抚。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国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是严格区分的。但在我国是严格区分的。
三、构建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政策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以所有国民为对象,以法律为基础,以国家为主体。比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
第二,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这在港台地区很明显,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社会服务不是社会保障,但是可以纳入社会福利。香港有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在中国大陆更多是居委会的人员在扮演这种角色。香港社会工作者由政府资助并聘用人员,工资不高。资助的60%由政府给,还有一些捐赠。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隶属政府机构。这种状况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关系,同时还受到制度的、文化的、传统的、历史的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网络化的社会服务。由服务者和志愿者构建的一个社会支持网络,调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
第四,政府福利。也即政府红包。如:“全体国民要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政府福利有效用递减效应,如1000块钱给穷人与给有钱人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
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推行实施儿童福利的过程应该是:一、确定儿童福利的定义;二、思考存在什么问题;三、研究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四、构建一个评估体系。
王海英:从学前教育的发展来说,儿童福利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您刚才提到,“以国民为对象,以法律为基础,以国家为主体。”是否从国家行政设计层面,已经把儿童福利定位为儿童保障。
周沛: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儿童福利指向有需要的人。
虞永平: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到所有儿童的需要,再到儿童的权利,这可能是西方国家福利的内涵。制度和政策应由关注薄弱开始,只有关注了儿童的需要,我们的制度才能健全。没有关注儿童的社会,我不认为它是小康社会。
冯晓霞:我们国家以前企事业单位以职工福利的方式兴办了托儿所和幼儿园,它们客观上也成了儿童的福利,不管什么方式,总归有一笔钱进入了儿童福利事业。当时,集体办园支撑了幼儿教育大半个江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幼儿园被企事业单位当作包袱推出来了,但接手的是私人。私人资本举办的幼儿园本来应该服务于有特殊需求的高端人群的,但现在却接手大众教育,而本来应该服务大众的公共资金却在服务社会上层,导致对象错位。老百姓当年的满意程度要比现在高,一是入园要求低,二是方便、便宜。现在普通百姓豪华园上不起,公办园进不去,有权有钱才可以。在儿童福利方面,我们国家退步了,现在儿童几乎没有福利了。公共资金应该是保低的而不是服务于有钱有权的人的,不是锦上添花,应是雪中送炭。
当年幼儿园办园体制的改革是被动的、非理性的,是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没有从儿童出发,儿童在政策考量中是盲点。
王海英:目前国内的儿童福利研究是以现状描述和构建研究为主,没有分析原因。深圳很有钱,但是对学前教育的误解却很深。而山东东营做得就比较好。
虞永平:地方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与经济条件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领导的观念。政府的资金是否愿意投入儿童福利,涉及如何看待儿童的问题。东营那个县的行政领导的儿童观与我们很接近。
冯晓霞:我们以前不需要考虑政策层面,因为政策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影响不大。但自从幼儿园转制以来,幼儿教育市场化,我们原来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我们所坚守的教育理念被破坏,很多幼儿教师成了打工仔,学前教育事业面临困境。这种现状逼着我们这些只研究微观问题的人开始研究宏观政策问题。我也是被动的研究。
周沛:听完大家的发言,我有两点建议:第一,社会政策有相对稳定性,政策的制定是从全局考虑,所以不能寄希望于政策的马上改变。第二,学者是研究型的,但也可以做些实务。从理论到实践,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将会对政策的制定发挥作用。
虞永平:《儿童权利公约》是新时代国际儿童福利的水平,我们的理念离得太远。儿童福利内容涉及经济、教育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都可具体深入研究。各级政府也需要作做出各自的努力,以满足儿童的需要。
王海英:社会福利应面向所有的儿童。儿童福利本身就蕴含在幼儿教育中,但面临改革的现状,教育性被迫提上日程,福利性现在反而提得少。
顾荣芳:指向什么人是目标,形成政策和执行政策是归属。
周沛:福利的责任在政府和社会。
王海英:在我们国家还更多属于政府,而不是社会。
冯晓霞:学前教育的投入应该面向弱势群体,体现对这一部分幼儿的基本保障。我们必须了解其原来的背景。以新加坡为例,他们的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区分不是以年龄为标准,而是从以福利为主,以保育为主,以教育为主三个维度来区分的。以前托儿所主要以福利和保育为主,幼儿园以教育为主。托儿所的经费是向社会发展部要求的,是面向双职工,提供的教育相对少;而幼儿园多是半天的,以教育为主,资金来自教育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资金的来源是否太单一?现在要从不到GDP3%的教育经费中把分给学前教育的蛋糕再切大一点,那是不可能的。流动人口的教育是否应该纳入社会福利体系?我认为应该,但是社会保障体制没有接手流动人口的教育,反而让私立学校接手。我们的公共资金在为优势群体服务。很可笑的是,幼儿教育竟成为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途径。我们应该发展以保育为主的、面向弱势群体儿童的托幼机构,为低收入人群的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的托管服务。这一责任在政府和社会,不在私人。社会分层、社会需求不同,我们不必要把幼儿教育太理想化。(王敏记录整理)
[关键词]儿童福利 社会福利 制度和政策 政府责任
[中国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1-0016-02
我国目前对学前儿童福利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我国学前儿童福利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政府对学前儿童的福利制订了什么政策?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学前儿童的福利是什么关系?怎样确保学前儿童享有他们应有的权利?为了廓清这些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举办了一次“中国儿童福利现状及政策”研讨会。研究学前儿童福利首先要了解有关社会福利的知识,为此,研讨会特邀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周沛教授参加。参与研讨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冯晓霞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虞永平、边霞、孔起英、顾荣芳、郑荔、张永英老师以及学前教育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福利和政策的困境,呼吁社会关注学前儿童的福利;同时促请学前教育的研究者关注学前儿童福利和政策,在宏观层面上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是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王海英老师。
王海英:周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贫困人口福利和政策的研究。由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对社会福利比较陌生,所以先请周教授就当下的福利现状做简要介绍。
周沛:对福利这一概念的认知我们国家并不很清楚。就福利政策而言,其方向主要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福利的含义很广,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福利
1 福利的客观性。福利用英文表示是Welfare,即满足感和幸福感。所谓幸福,就是在你饥饿的时候看见别人有吃的,对你而言那个人就幸福;在你寒冷的时候,看到别人有衣穿,对你而言那人就幸福。满足感、幸福感是相对而言的,是客体作用的结果。能给儿童带来满足和幸福,就是儿童的福利。
2 福利的主观性。对同样一个客体,满足感、幸福感是不同的,是因人而异,因时不同。20年前吃个肉包子很幸福,但现在就不同,肉包子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感受不同。月薪1000的人与月薪10000的人相比,不见得前者没有后者幸福。
二、社会福利
相对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研究,有关公共福利的研究和著述比较少。公共政策比较广,包括社会政策。与此类似,公共福利也包括社会福利。政府福利面向全体国民,人人都可以享受。而社会福利范围相对较小,主要是为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而提供的物质性、精神性、服务性的援助,以给援助对象带来幸福感。基本的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其面向的是大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生存,比社会保障、低保层次要高。儿童福利院、老年人福利院中的福利与我们这里所讲的“福利”有联系,也有不同。那是狭义上的福利。社会保障有四个层次:包括基本层面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高等层面的社会优抚。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国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是严格区分的。但在我国是严格区分的。
三、构建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政策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以所有国民为对象,以法律为基础,以国家为主体。比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
第二,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这在港台地区很明显,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社会服务不是社会保障,但是可以纳入社会福利。香港有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在中国大陆更多是居委会的人员在扮演这种角色。香港社会工作者由政府资助并聘用人员,工资不高。资助的60%由政府给,还有一些捐赠。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隶属政府机构。这种状况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关系,同时还受到制度的、文化的、传统的、历史的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网络化的社会服务。由服务者和志愿者构建的一个社会支持网络,调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
第四,政府福利。也即政府红包。如:“全体国民要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政府福利有效用递减效应,如1000块钱给穷人与给有钱人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
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推行实施儿童福利的过程应该是:一、确定儿童福利的定义;二、思考存在什么问题;三、研究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四、构建一个评估体系。
王海英:从学前教育的发展来说,儿童福利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您刚才提到,“以国民为对象,以法律为基础,以国家为主体。”是否从国家行政设计层面,已经把儿童福利定位为儿童保障。
周沛: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儿童福利指向有需要的人。
虞永平: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到所有儿童的需要,再到儿童的权利,这可能是西方国家福利的内涵。制度和政策应由关注薄弱开始,只有关注了儿童的需要,我们的制度才能健全。没有关注儿童的社会,我不认为它是小康社会。
冯晓霞:我们国家以前企事业单位以职工福利的方式兴办了托儿所和幼儿园,它们客观上也成了儿童的福利,不管什么方式,总归有一笔钱进入了儿童福利事业。当时,集体办园支撑了幼儿教育大半个江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幼儿园被企事业单位当作包袱推出来了,但接手的是私人。私人资本举办的幼儿园本来应该服务于有特殊需求的高端人群的,但现在却接手大众教育,而本来应该服务大众的公共资金却在服务社会上层,导致对象错位。老百姓当年的满意程度要比现在高,一是入园要求低,二是方便、便宜。现在普通百姓豪华园上不起,公办园进不去,有权有钱才可以。在儿童福利方面,我们国家退步了,现在儿童几乎没有福利了。公共资金应该是保低的而不是服务于有钱有权的人的,不是锦上添花,应是雪中送炭。
当年幼儿园办园体制的改革是被动的、非理性的,是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没有从儿童出发,儿童在政策考量中是盲点。
王海英:目前国内的儿童福利研究是以现状描述和构建研究为主,没有分析原因。深圳很有钱,但是对学前教育的误解却很深。而山东东营做得就比较好。
虞永平:地方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与经济条件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领导的观念。政府的资金是否愿意投入儿童福利,涉及如何看待儿童的问题。东营那个县的行政领导的儿童观与我们很接近。
冯晓霞:我们以前不需要考虑政策层面,因为政策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影响不大。但自从幼儿园转制以来,幼儿教育市场化,我们原来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我们所坚守的教育理念被破坏,很多幼儿教师成了打工仔,学前教育事业面临困境。这种现状逼着我们这些只研究微观问题的人开始研究宏观政策问题。我也是被动的研究。
周沛:听完大家的发言,我有两点建议:第一,社会政策有相对稳定性,政策的制定是从全局考虑,所以不能寄希望于政策的马上改变。第二,学者是研究型的,但也可以做些实务。从理论到实践,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将会对政策的制定发挥作用。
虞永平:《儿童权利公约》是新时代国际儿童福利的水平,我们的理念离得太远。儿童福利内容涉及经济、教育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都可具体深入研究。各级政府也需要作做出各自的努力,以满足儿童的需要。
王海英:社会福利应面向所有的儿童。儿童福利本身就蕴含在幼儿教育中,但面临改革的现状,教育性被迫提上日程,福利性现在反而提得少。
顾荣芳:指向什么人是目标,形成政策和执行政策是归属。
周沛:福利的责任在政府和社会。
王海英:在我们国家还更多属于政府,而不是社会。
冯晓霞:学前教育的投入应该面向弱势群体,体现对这一部分幼儿的基本保障。我们必须了解其原来的背景。以新加坡为例,他们的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区分不是以年龄为标准,而是从以福利为主,以保育为主,以教育为主三个维度来区分的。以前托儿所主要以福利和保育为主,幼儿园以教育为主。托儿所的经费是向社会发展部要求的,是面向双职工,提供的教育相对少;而幼儿园多是半天的,以教育为主,资金来自教育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资金的来源是否太单一?现在要从不到GDP3%的教育经费中把分给学前教育的蛋糕再切大一点,那是不可能的。流动人口的教育是否应该纳入社会福利体系?我认为应该,但是社会保障体制没有接手流动人口的教育,反而让私立学校接手。我们的公共资金在为优势群体服务。很可笑的是,幼儿教育竟成为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途径。我们应该发展以保育为主的、面向弱势群体儿童的托幼机构,为低收入人群的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的托管服务。这一责任在政府和社会,不在私人。社会分层、社会需求不同,我们不必要把幼儿教育太理想化。(王敏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