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被砍倒后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广场上的银杏树被砍倒了,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银杏树是三年前栽下的,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砍掉呢?据“路透社”的消息说是因为银杏树长得太慢,不利于校园的整体美化,所以准备换掉。果不其然,隔了几天,校园广场上新栽了法桐,高大、挺拔的法桐迎风摇曳着,煞是壮观。
  可怜的银杏树夭折了,这似乎只能怨它生不逢时了,长得太慢以至影响了观瞻。银杏树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寿命可达千余岁,是树中的老寿星。记得日照浮来山的定林寺内有一棵大银杏树,相传是商代种植的,已有3500多年历史了。一棵树竟能如此长寿,确令我们刮目相看了。只是有人却等不了那么长久,哪有立竿见影来得痛快,于是乎舍银杏而取梧桐也就理所当然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忽然就想到了我们的教育,近年来类似于这种砍倒银杏树的急功近利之举还少吗?幼儿班学前化、变态的“奥数”热、热炒高考状元……人们为眼前的名利所诱惑,不惜饮鸠止渴。教育是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和发展周期,断不能想当然地拔苗助长,力图弄出个“万斤高产田”来一鸣惊人。做教育就必须踏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留得住希望。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如建设一栋高楼大厦,我们往往过于追求盖楼的高度与速度,试图争个“全国第一”“世界最高”来彰显政绩,却往往忽略了“地基”的建设,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根基,“教育大厦”又能如何?即使不顾代价地盲目建设,盖得越高反而危险更大!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思维里有多少“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影子在作祟?功利教育、短视教育让我们赢得了眼前却输掉了未来!
  校园里的银杏树倒下了,但愿倒下的只是银杏树而已。(摘自《中国教育报》)
  
其他文献
申伯纯:1899年生,河北宛平县人。他长期从事中共的统一战线工作和情报工作,一生中有不少传奇式的经历。下面记述的是大革命时代他在汕头的一段际遇。    投身革命洪流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胜利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当时的广东,成了大革命的中心,各地热血青年纷纷聚到这里。刚从北京大学毕业不久的申伯纯,也热切地关注着广东的革命局面。但他一时尚未摆脱在北大接
“导学感悟式语文教学”是依据“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遵循“感知—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文的途径,以教师的“导读、导思、导议、导迁、导积”来为学生提供“钥匙”,以指导学生的“自读、自思、自议、自练、自积”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感悟能力的目的。其模式结构可简示为:  初读感知环节重在训练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通过自读整体感知全文的能力,即对文章的内容、语言、中心、写法有一个笼统的感受。导读是为
我们市住宅发展局成立后,局党委就把对青年干部的培养、青年人才的开发,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目的是建立一支与形势相适应、与住宅建设发展相配套的优秀青年干部队伍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阶段,学生们的思维需要有一个十分灵活的运转,这样才能够进行更加充分的创新,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章,而能否写作出一篇优秀文章也是评判目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
“遇到学生偷东西这类事件,教师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这是学员在我讲课时经常咨询的问题。起初,我即便苦思冥想一番做出回答后也不敢确定自己想的方法是最佳的。后来两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两个小故事,感触颇多。  一个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关于李希贵校长年轻时经历的一件事。  20世纪80年代,李希贵带的班里一个女生丢了一块手表。他一门心思想找回丢失的手表。最后班里几个女学生干部告诉他,她们发现班里一个女
那天,我刚走进办公室,身后便传来了一阵抽泣声。我转身一看,只见班里一个叫李玲玲的女生正站在我身边,满脸泪痕。我连忙问她:“李玲玲,你这是怎么了呀?”委屈的李玲玲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向我哭诉起来:“刚才上课时,我没招惹刘成英,他却故意把圆规固定在课桌上,扎了我好几次!”  听到这事儿,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提起这刘成英,别提有多调皮了!不是在小纸条上画个乌龟,趁人不注意时悄悄地贴在别的同学身上,就是晚自习
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在一所山村小学执教。转眼间我从学生变成了教书先生。  记得在我得知分配结果的那段时间里,我心中充满了苦闷和悲伤。那是本乡最偏远的一所山村小学,是一个多年来老师都避而远之的学校,最高年级只有四年级,加上我总共才三个老师,更别提教学条件和环境。每每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彷徨起来,自己师范毕业时立下的那些雄心壮志也顷刻间化为乌有。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我为逃避还闹着要外出打工,发誓绝不
那年九月,当我怀揣着一封介绍信抵达这座偏远小镇时已是万家灯火。人地两疏,正茫然四顾不知去路,一个挑着担准备回家的行人得知我是新分配来的老师,立马十分热情地担上我的行李,径直把我送到距街镇两三里之外的校门口。我满心感激地谢他,他却说要感谢我,感谢我大老远地来他们这儿教书。当晚,校长领我到镇上一家小餐馆吃饭,店老板不仅把我大加赞赏一番,更豪气冲天地说,这顿饭咱请客,感谢你来这儿支持咱们的教育事业。从那
我们在执教生涯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厌学、不守纪律、沉迷网络、学习成绩差……他们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经常使得老师无奈、家长无助。然而“问题学生”真的就如有些老师认为的“无药可救”?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要想展现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同样有着闪光点。他们虽然经常被老师批评,但其心理素质、耐挫力都要比其他学生胜出
【摘要】笔者发现,近年来,在中国流行乐坛的作品创作中,一些作曲家喜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特有音乐元素符号嵌入和融合到中国流行音乐的创编中。笔者就“古词新韵”这一音乐文化现象,分析了此类歌曲在歌词内容、演唱特点、歌曲伴奏、歌曲情感处理四个方面的音乐艺术特征。  【关键词】古词新韵;音乐魅力;古诗词;歌词;歌曲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