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就是意欲命名世界的努力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〇八年夏末……”,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以一个准确的年份来开篇,必然使得这个中篇更多地富有“写实”的品格。老实说,这并不讨巧。考虑到作者的年龄,他这样的青年写作者群体,被褒赏的方向,似乎总是在于“想象力”一路,评论者期待他们以青年奔突的血浇灌出一朵朵匪夷所思的花,以此,来矫正或者反击文学现场的平庸。于是,“三〇〇八年”之类的想象力,仿佛才具有了文学的“正当性”。那不仅仅是“想象力”爆棚的显明佐证,更接住了“未来已来”的热山芋。不是吗,已经有才俊们这么干了,也干得风生水起,作品写就,也有纵情阐释的余威,可以谈得很科学,可以谈得很哲学,就似乎,文学也有“先进性”的代表。这当然不坏,文学需要回应现实,既然未来已排山倒海地压迫过来,写小说的人是得露几手以示在场,以示对于此种人类重大命题,不能光由霍金们说了算。
  “出租房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线,每夜我就读书写作消遣时光。只要不想到以后的发展,我觉得生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倒也安逸舒适。”小说里的“我”是这么个性情。
  这很不传奇,甚至有些温吞,像一根扔进泡面里的便宜火腿肠一样乏味。同样,这也并不讨巧。说好了的“残酷青春”呢?说好了的“愁肠百结”呢?那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青春小说的标配吗?大家读小说是为了体验别样的人生,将自己幻想性地带入,过一把跌宕起伏的陌生的瘾,谁愿意再重温一遍室友一般熟悉的泡面加火腿肠。这当然无可厚非,文学就是平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主义,只似乎,文学就不该是一副“倒也安逸舒适”的性情。
  “你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叫作神正论,讲的是神和正义的关系。”这是小说里人物的对话。
  好了,小说里还更不讨巧地谈起了“哲学”。我最近一次看到在小说里直接开讲哲学的作品是《应物兄》,这是李洱才能干的事情,至少,我是不大敢在小说里这么理直气壮地直接敲出“哲学”这两个字的,更遑论具体到一个如此专业化的“神正论”。这非但不讨巧,甚至犯忌讳。
  ……
  屈指数来,这是一部不讨巧的中篇。
  可我为什么将它推荐给了《西湖》?《西湖》为什么还收留了它?现在我受命给这个小说写点儿什么,于是不得不凝神琢磨琢磨。琢磨的结果是,就像最初我将它推荐出去的时候一样,对于这部小说,我压根不需要怎么说明它的“正确”,只需要凭着文学的本能反诘一番所有大行其道的“正确”就够了:相对于“想象力”的正确,不滥用想象力就不正确吗?写实对于年轻人是不正确的吗?想象未有的经验比忠实既有的经验更正确吗?坦白平庸比制造传奇更不正确吗?认真地说说“哲学”就不正确吗?难道把小说搞得油盐酱醋跟自家厨房一个味儿就正确吗?……
  好了,大多数大行其道的事儿其实都是经不起反诘的。
  小说我读了两遍。第二遍读的时候,是在西行的列车上。高铁四个半小时的车程,恰好用来读一个三万字的中篇。车窗外是北方凛冬的萧瑟,真的是乏善可陈,真的就像一根扔进泡面里的便宜火腿肠一样乏味,一如小说的气质,它不是电视片里时代昂扬的解说词,它就是平铺直叙的时日,是我们时代大多数年轻人吃得饱穿得暖高不成低不就的本身。可阅读的感受竟第一次让我觉出了“平铺直叙”的好。这就不得不回到老话题——小说语言的重要性。这部小说的好,首先就好在了语言上。它几乎毫无疙瘩,流畅得仿佛我正乘坐的高铁。它非但没有在情节上刻意渲染“事故”,而且在语言上也绝无制造“事故”的炫技企图。
  年轻的牛利利太平静了,他平静地说出了他所感知到的一切,没有剑拔弩张,没有长吁短叹,即便寫到了死亡,也以“工地上一时变得十分安静”来收拾局面。但这种平静全无那种中老年式的老练,它依旧有着年轻的、青草一般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平静还不乏单纯,就像主人公从书本里获得了“哲学”之辩证、从生活里经验了世相之浑浊后,依然安静地聆听“只要工作踏实,为人正派,就不怕有大的问题”这种简单乃至简陋的教诲一样。
  世界在这部小说里是有待“命名”的。于是,先验的一切都变得无效,至少是变得不那么可靠。死了人就一定要大张旗鼓地悲痛吗?哦,这种经验还有待形成,要知道,在小说里,“未曾命名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呢?那个世界里将死亡叫作什么?”在一个“死亡”都尚未成为坚固意识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是牢靠的和可以服从的?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哲学问题。对此,我会感到犹疑:如此在小说里明火执仗地开列哲学命题,“正确”吗?可是,随即就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大喝:小说躲避哲学就一定“正确”吗?喏喏,原来,“小说”也可能未曾命名,也有待我们于辩难中不断地为之塑性。
  在那个我所认知的“小说世界”里,至少,牛利利处理好了庸常与超拔之间的关系。譬如,他“正确”地没有自己跳出来玄思虚无,让“我”在“大家荒废时光,你也不能太积极”的世故里度日,却同时旁观与理解了有人在未曾命名的世界里的漫游。我更愿意将此认作是小说意识的胜利,起码作者在技术环节已经达标。直接让主人公替代自己去扮演天问者的角色,那需要加缪的笔力,牛利利老实地站在了自己的能力中,丝毫没有踮起脚尖去捕风捉云的妄念,于是,反而获得了平静的语言、单纯的态度,如同一个天性诚恳的少年,规规矩矩地趴在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后面,看到了不甚规矩乃至有失诚恳但却迷人的太空。不错,我想要说的“小说意识”和“小说技术”,不过就是——老实。因为,在如今我们这个已经被牢固命名了的“小说世界”里,“不老实”的家伙实在是太多了。而读过这部小说,我愿意重新定义我的小说观——小说就是意欲命名世界的努力。
  关于“努力”,小说中有如下的对话:
  我说:“工作就是这样的,做什么都得和大家一致。大家努力,你起码得有个努力的样子;大家荒废时光,你也不能太积极。”
  孔雪笠说:“真是奇怪的逻辑。”
  没错,真是奇怪的逻辑。
  (责任编辑:丁小宁)
其他文献
看見蜗牛驮着它的祖屋,  在溪流边的草丛中寻找食物。  看见进入树林的风,  在松树和榆树之间摇动,  这世界突然变得晕眩。  仅仅片刻,看见蜗牛,  把家安顿在岩石下,  躲藏在屋内,  看见它把  天线一样的触须留在空中。  看见几只白鹭,  在落日边缘环绕,  而溪流仍在流淌,仍然清澈,  看见落日更加柔软,  在溪流的流淌中。
期刊
森林中,我采到一束光,  我怕太阳晒坏它,想把它藏匿起来,  我紧紧攥住它,  不让它从指缝间溜走,  可又怕它灼伤我的手心。  我想把它藏在小树林中,  可又怕小树林里  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惊扰了它。  冬天来了,我就把它藏在拢起的袖管里,  让它躲避寒冷的風,  那年,下着大雪,  我突然想把它藏匿在雪堆里,  可又怕雪把它冻住,泄露了它的踪迹,  在雨夜,我把它藏在雨水里,  眼看着它漂流四方
期刊
杨庆祥:首先请张老师做一个简短的开场发言,谈一下她对艺术,对小说,对写作的一些看法,大概8分钟左右,请张老师开始。  张翎:我来之前,韩老师给我介绍,说这个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开放给新锐作家的,来了个中锐作家,希望不要让你们感觉太无聊。  我想讲一点点有关这本书的创作灵感的事。我想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海外的时间,我是1986年去的国外。现在算起来,我在国外和在国内的生活时段差不多是一半一半,但是我又
期刊
在江南,小寒,  像一头狮子蹲在冬天的城墙下,  它的爪子轻轻拨拉一下墙根,  瞬间,寒冷的翅膀,  和候鸟一起飞向南方。  一路上,它抖落雨雪和北风,  让村庄里的炊烟贴着屋脊消失,  祖母家的炭炉燃得正旺,  厨房里荡漾着温黄酒的甜香。  而雪花像初恋,  伸出洁白的双臂,  輕轻拥抱你,  拥抱树木、湖泊和大地,  如爱情一样不设防。
期刊
时间跨过千禧年,生活似乎撕成了两截,一切大约有了新的开始。  这一年,我21岁,在甓湖镇的新民钢瓶厂工作已有三年。  中元节的晌午,天空密布着乌云,像午后贪睡的杂交狗。整条心香街像罩在了蒸笼里。大地燠热,喘着粗气。热气渐次从地面蒸腾起来,聚在了一块,贴在人身上,连汗毛都快喘不过气了。  连续忙了两个日夜,父亲的丧事终于忙定。  堂屋里设了灵堂,朱红色雕花木盒里装着父亲的骨灰,像传家宝似的,郑重其事
期刊
一  他们漫无目的地在铁轨上晃荡,云朵还能感觉到烟的刺激性气味。尼古丁像一群非法移民,带着浑身的苦涩,滞留在每一根鼻毛上。当年祖父书桌上的石楠烟斗,云朵好奇,叼着装模作样吸一口,满嘴都是呛人的异味。她赶紧跑进厕所,衔住龙头不断往口里灌水,这股味道赖着不走,还多出一股余氯的工业气息。她不由得想起祖父,祖父经常开一个玩笑,说,云朵,你的耳朵是猪八戒的耳朵。直到今天,云朵都觉得自己的耳朵总是呼扇呼扇,肥
期刊
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  初识良渚,应该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良渚文化博物馆刚刚建成不久,与文联和作协的同事一起去参观,看着那些雕琢精美的玉器,磨制的石器和陶器,以及博物馆外那大片待发掘遗址的封土,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自豪油然而生:看哪!这就是我们的先人生活过的土地,这就是我们祖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  2019年7月,当我看到“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闻,那一刻,我愈发为良渚骄傲,为中华五
期刊
一  旧时城西西溪路一带,山坞连连,除“沿山十八坞”外,至西溪源头还有山坞二十余处。沿山十八坞坞内碧峰叠翠,溪水铮淙,茶山梅园,茂林修竹,古井山泉,名庵古刹,文人别业,名士墓茔,一曲溪流一曲烟,不仅秀色可餐,而且历史人文资源丰厚。  1、王家坞  从新凉亭西行里许便是王家坞,坞口原有一口名叫小方井的古井,井西有一溪涧,溪水淙然作声,其上架一石板小桥,常见村民跨桥而过。坞口西侧,有民国初期由陆慕周、
期刊
《未曾命名的世界》我写得比较轻松,半个月写完。本来可以更快些,但那会儿我正写硕士毕业论文,因此每天只写两个小时小说。论文和小说同天提笔,同天写完,字数也差不多。写完后我通读了一遍,觉得小说比论文要好,这可能是因为写作时间的改变。我之前早晚写小说,下午学专业,在那半个月正好掉了个个儿。结果论文写得像小说,小说写得像毕业论文。当然,我更愿意把这篇小说当作是自己的毕业论文,借以思考二十岁以后的时光。  
期刊
《西湖》杂志的编辑在“十一”前后发微信说要我找一个作家,然后我写他,他写我。我回好。挂掉微信,我想,找一个作家不难,我的通讯录里明明有一大堆作家,甚至我自己还被一些人说成作家,有一些显然是比我更像作家的作家,可是想来想去,我竟然一个作家都想不到了。  终于我想到狗子,想到狗子是因为能凑够字数,但他到底算不算作家呢?狗子的东西我是非常喜欢的,我想,像我这样喜欢的人可能也为数不少,但要说很多人都喜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