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那么其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产生这种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归家的路上?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 缺失 回归
“‘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们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在此,笔者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些探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一)向右走
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1、“政治”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在建国初期乃至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过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育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2、“考试”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何为“名师”、“优秀教师”?那就是对考试大纲吃得最透彻的,对应试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由此所教的学生取得了高分的。何为优秀学生?分最高的。可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语文味”了,教师的教大多为“灌输式”教,老师课堂上多是满堂灌,学生拼命的记笔记,然后死记硬背,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完全是一种机械化模式化。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
(二)向左走
语文教学近几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切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均有所转变,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语文教学无非是处理三方面的关系:文本、教师、学生,要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就得从这三方面如手,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那么“语文味”的大势已得矣。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净化语文课堂就似乎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但是,根据“语言”和“言语”的理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所以,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就是指“言语”。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二)提倡“语文味”,还要提升教师素养
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走以下两条路“专业化道路”和“个性化道路”。
1、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准。针对目前青年教师的现状,笔者想推崇一下古典文学。经几百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于今的古代文学,无论是章法、语句的锤炼还是文意的蕴含,均堪为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试看中国近代名人,哪一个不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对于他们清晰、严密地构建思想体系,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语文教师应该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我们说,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语文教师。即使年龄、学历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才情、特长等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所以不同教师的语文课也该是千差万别的,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套用,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凸显在语文教学中。
(三)提倡“语文味”,主要是促成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
参考文献
① 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
② 程少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
③ 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 缺失 回归
“‘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们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在此,笔者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些探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一)向右走
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1、“政治”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在建国初期乃至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过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育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2、“考试”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何为“名师”、“优秀教师”?那就是对考试大纲吃得最透彻的,对应试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由此所教的学生取得了高分的。何为优秀学生?分最高的。可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语文味”了,教师的教大多为“灌输式”教,老师课堂上多是满堂灌,学生拼命的记笔记,然后死记硬背,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完全是一种机械化模式化。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
(二)向左走
语文教学近几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切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均有所转变,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语文教学无非是处理三方面的关系:文本、教师、学生,要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就得从这三方面如手,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那么“语文味”的大势已得矣。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净化语文课堂就似乎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但是,根据“语言”和“言语”的理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所以,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就是指“言语”。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二)提倡“语文味”,还要提升教师素养
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走以下两条路“专业化道路”和“个性化道路”。
1、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准。针对目前青年教师的现状,笔者想推崇一下古典文学。经几百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于今的古代文学,无论是章法、语句的锤炼还是文意的蕴含,均堪为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试看中国近代名人,哪一个不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对于他们清晰、严密地构建思想体系,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语文教师应该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我们说,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语文教师。即使年龄、学历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才情、特长等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所以不同教师的语文课也该是千差万别的,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套用,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凸显在语文教学中。
(三)提倡“语文味”,主要是促成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
参考文献
① 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
② 程少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
③ 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