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动区幼儿能够尽情的展示自我的天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互动,在幼儿园的活动组建中感受到快乐,并汲取新鲜的知识点,强化幼儿的智力发育,教师此时应结合细致的观察展开分析,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思考探索,在游戏中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指导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互动,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促进思维的发散。游戏中教师应不断的创新填充游戏的新鲜感,避免幼儿在游戏中形成枯燥感,且教师应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天性,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教师从旁做好安全指导,在愉悦的环境下促进幼儿的自我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区;游戏;观察;指导策略
引言:
游戏伴随幼儿的成长,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形式,游戏不仅有较强的娱乐性,更能够同步化的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养,满足幼儿的心理诉求,教师可结合游戏中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優势与天赋,顺应幼儿的成长规律进行相关的指导,激发幼儿的潜能,并维持游戏能够持续化推进,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惑或者是阻碍,教师应恰如其分的帮助幼儿脱离困境,期间应诱导幼儿主动进行分析,如何推进下一阶段游戏互动,让幼儿做主,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感想。
一、基于观察解读基础上的适时或适度介入
游戏中幼儿完全能够自我进步,结合游戏的规则自主的进行联想互动,但教师若是能够及时的干预,不仅可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维护幼儿的利益,使其公平的展开游戏活动,还可以在活动区更大限度的调动幼儿游戏参与的积极性,这就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程度,教师明确每一名幼儿的习性与习惯,在游戏中可从其日常的熟知情境着手,通俗易懂的阐明游戏中的哲理,并解读幼儿心理诉求,及时的跟进幼儿的思想创建愉悦的游戏空间,也为后续的游戏场地拓展、游戏内容创新提供依据,当幼儿的游戏互动毫无秩序时看,容易出现幼儿之间的争执,造车游戏的不良影响,教师应排除这种干扰,需要教师通过观察进行捕捉、分析,如当幼儿烦躁、显得泄气或沮丧时,已经准备好掌握更高水平的学习但又不能自己达到这种水平时,想做但做不到某事并感到难过时。当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应灵活采用平行游戏、合作游戏、指导游戏的方式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需要。在介入幼儿游戏时,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游戏意愿;二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对话,给予幼儿宽松的游戏空间;三要以平行游戏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游戏,尽量减少对幼儿游戏的干扰;四要把握好介入与退出幼儿游戏的时机,一旦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应马上将游戏的主导权还给幼儿。
二、即时调整空间与材料
借助观察,教师可以发现游戏中出现的活动空间、游戏材料不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情况,在条件允许时应即时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某个活动区吸引了较多的幼儿,而活动区原有的空间变得拥挤时。新材料的投放或教师重点介绍的活动内容往往能够引发较多幼儿的兴趣,有可能超出教师预计的幼儿数加入游戏,使原有的活动区空间变得拥挤。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及时扩展活动区的空间,使之可以容纳参与活动的幼儿。二是较多幼儿选择某个活动内容而材料投放不足时。当活动区中的幼儿超出教师预计的人数,就有可能出现材料不足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应尽可能补充材料,也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如何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将遇到的“困难”转变为幼儿学习的
契机。三是材料呈现方式不适宜,且影响幼儿的游戏质量时。“精心选择用来探究和操作的材料,以漂亮的方式呈现,会吸引儿童对材料特点和关系的注意,并吸引儿童关注可使用的材料,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摆放不够整齐、不够美观的材料,可能难以吸引或维持幼儿的兴趣。另外,不在幼儿视野内的材料也常常会被幼儿忽视。如,小班美工区活动“做蛋糕”时,虽然教师投放了多种装饰材料,但是材料摆得比较分散。大部分幼儿只拿自己面前的材料,导致作品的装饰效果较为单一。教师调整材料摆放方式,使每种材料都在幼儿视线内且伸手可及,幼儿的作品就体现出更为丰富的材料运用以及装饰方法。
三、探索性活动区推进策略
探索性活动区是通过环境创设激发幼儿认知冲突,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未知世界从而获得新知的活动区域,其特点是以未知为导向。投放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适宜结构材料,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索欲望具有“可探索性”、能够引发幼儿认知冲突,是对探索性区域材料的一个基本要求。所谓适宜结构,就是材料投放的开放封闭程度要与幼儿当下的认知冲突相关联,即材料的投放方式能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新的探究愿望,并有利于幼儿建构新的经验。过于开放的材料投放,可能难以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过于封闭的材料投放,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或者难以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行为。
四、支持幼儿的探究与表达
在选择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向幼儿提出的问题是能够促进还是转移儿童的探究活动”。在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探索发现时,教师可先以开放式的问题进行提问。当开放式的问题难以启发和支持幼儿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探索发现时,教师适当调整问题的开放程度,用略微封闭的问题进行追问,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有时略微封闭的问题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表达。使用封闭式问题时,教师应在观察了解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表达。“游戏的本质是自由,
五、结束语
“自发、自主、自由”是活动区游戏的主要特征,而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在实施活动区游戏的推进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推进策略,都必须基于对幼儿的观察以及对幼儿游戏意愿、经验水平的尊重,指向的是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盖伊·格朗兰德.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1):86-87.
[2]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3(11):921-923.
[3]虞永平.幼儿教育观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5):68-69.
[4]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9):159-160.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区;游戏;观察;指导策略
引言:
游戏伴随幼儿的成长,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形式,游戏不仅有较强的娱乐性,更能够同步化的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养,满足幼儿的心理诉求,教师可结合游戏中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優势与天赋,顺应幼儿的成长规律进行相关的指导,激发幼儿的潜能,并维持游戏能够持续化推进,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惑或者是阻碍,教师应恰如其分的帮助幼儿脱离困境,期间应诱导幼儿主动进行分析,如何推进下一阶段游戏互动,让幼儿做主,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感想。
一、基于观察解读基础上的适时或适度介入
游戏中幼儿完全能够自我进步,结合游戏的规则自主的进行联想互动,但教师若是能够及时的干预,不仅可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维护幼儿的利益,使其公平的展开游戏活动,还可以在活动区更大限度的调动幼儿游戏参与的积极性,这就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程度,教师明确每一名幼儿的习性与习惯,在游戏中可从其日常的熟知情境着手,通俗易懂的阐明游戏中的哲理,并解读幼儿心理诉求,及时的跟进幼儿的思想创建愉悦的游戏空间,也为后续的游戏场地拓展、游戏内容创新提供依据,当幼儿的游戏互动毫无秩序时看,容易出现幼儿之间的争执,造车游戏的不良影响,教师应排除这种干扰,需要教师通过观察进行捕捉、分析,如当幼儿烦躁、显得泄气或沮丧时,已经准备好掌握更高水平的学习但又不能自己达到这种水平时,想做但做不到某事并感到难过时。当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应灵活采用平行游戏、合作游戏、指导游戏的方式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需要。在介入幼儿游戏时,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游戏意愿;二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对话,给予幼儿宽松的游戏空间;三要以平行游戏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游戏,尽量减少对幼儿游戏的干扰;四要把握好介入与退出幼儿游戏的时机,一旦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应马上将游戏的主导权还给幼儿。
二、即时调整空间与材料
借助观察,教师可以发现游戏中出现的活动空间、游戏材料不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情况,在条件允许时应即时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某个活动区吸引了较多的幼儿,而活动区原有的空间变得拥挤时。新材料的投放或教师重点介绍的活动内容往往能够引发较多幼儿的兴趣,有可能超出教师预计的幼儿数加入游戏,使原有的活动区空间变得拥挤。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及时扩展活动区的空间,使之可以容纳参与活动的幼儿。二是较多幼儿选择某个活动内容而材料投放不足时。当活动区中的幼儿超出教师预计的人数,就有可能出现材料不足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应尽可能补充材料,也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如何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将遇到的“困难”转变为幼儿学习的
契机。三是材料呈现方式不适宜,且影响幼儿的游戏质量时。“精心选择用来探究和操作的材料,以漂亮的方式呈现,会吸引儿童对材料特点和关系的注意,并吸引儿童关注可使用的材料,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摆放不够整齐、不够美观的材料,可能难以吸引或维持幼儿的兴趣。另外,不在幼儿视野内的材料也常常会被幼儿忽视。如,小班美工区活动“做蛋糕”时,虽然教师投放了多种装饰材料,但是材料摆得比较分散。大部分幼儿只拿自己面前的材料,导致作品的装饰效果较为单一。教师调整材料摆放方式,使每种材料都在幼儿视线内且伸手可及,幼儿的作品就体现出更为丰富的材料运用以及装饰方法。
三、探索性活动区推进策略
探索性活动区是通过环境创设激发幼儿认知冲突,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未知世界从而获得新知的活动区域,其特点是以未知为导向。投放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适宜结构材料,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索欲望具有“可探索性”、能够引发幼儿认知冲突,是对探索性区域材料的一个基本要求。所谓适宜结构,就是材料投放的开放封闭程度要与幼儿当下的认知冲突相关联,即材料的投放方式能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新的探究愿望,并有利于幼儿建构新的经验。过于开放的材料投放,可能难以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过于封闭的材料投放,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或者难以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行为。
四、支持幼儿的探究与表达
在选择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向幼儿提出的问题是能够促进还是转移儿童的探究活动”。在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探索发现时,教师可先以开放式的问题进行提问。当开放式的问题难以启发和支持幼儿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探索发现时,教师适当调整问题的开放程度,用略微封闭的问题进行追问,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有时略微封闭的问题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表达。使用封闭式问题时,教师应在观察了解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表达。“游戏的本质是自由,
五、结束语
“自发、自主、自由”是活动区游戏的主要特征,而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在实施活动区游戏的推进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推进策略,都必须基于对幼儿的观察以及对幼儿游戏意愿、经验水平的尊重,指向的是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盖伊·格朗兰德.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1):86-87.
[2]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3(11):921-923.
[3]虞永平.幼儿教育观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5):68-69.
[4]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9):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