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岛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k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的傍晚七点左右,天光还是亮的。原定的探访计划顺利完成, 脚上穿的鞋子合适,湿润的水汽让人心情愉悦,和同伴一商量,我们便沿着河流慢跑起来。没有目的地,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就是想跑一跑。微风摇曳着两岸的芳草, 将水汽和夏虫清脆的吟唱传递过来,一切都喻示着:这是一个美好的夏夜。
  “看!”同伴突然停住了脚步,像发现了什么似的,用手指着远处的天空。
  正是白天和黑夜交接的神圣时刻,在东方的天空, 我看见无数的鸟儿朝着蒲河岸边一座小岛的方向飞来。它们的个头和喜鹊差不多,看不清楚羽毛到底是深棕色、灰黑色还是纯黑色, 就像无数身穿深色礼服的士兵迎接某种神奇的检阅一样, 天地变成了演兵场,勇士们的翅膀竭力张开,像一架架飞机从空中飞过。翅膀拍打出的声音,掩盖了大地上其他的聲响。那一瞬,时间凝固下来, 所有的高光都投给了飞行的健儿们。那样的规模已经让人感叹,接下来的情况更令人吃惊:几分钟过去了,十几分钟过去了, 东方的鸟儿依旧源源不断地朝着西方的小岛飞来。似乎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指挥着空中部队,让它们目标明确,飞行节奏忙而不乱。偶尔队伍变得稀松一些,让人以为飞行接近尾声了,但不久,后续者又紧跟着出现了。好像在东方某个地方,有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鸟类王国, 正在向此地移民。
  鸟类归巢乃至迁徙的身影我们并不陌生,在黄河岸边,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能见到北归和南飞的鸟群, 然而像今天规模如此巨大的集体行动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深深地触动了我,一种莫名的兴奋、震撼,乃至一种敬畏充盈了内心。
  当飞行的队伍终于全部就位之后,先前僻静的小岛上热闹起来了。数不清的树,落了数不清的鸟, 从树梢到树下的灌木丛都在发出声音, 隔着此岸浓密的垂柳和其他杂七杂八的树木, 喧嚣的声浪一阵胜似一阵,澎湃的浪花冲击着两岸的草木。它们在讨论,在交流,也许在进行一天的总结,也许在批判某个偷懒的同伴,也许在歌唱,在谈情说爱,然而你一句也听不懂。虽说听不懂,但不知为什么,你就是很享受这种聆听的惬意。
  这里距离我们的居住地大约十几里,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尔湖水中传来汩汩的声响。不知何时,菖蒲丛中游出一只黑水鸡, 它静静地游弋, 忽东忽西,像个孤独的孩子。对于黑水鸡而言,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对于树丛中的那些鸟儿们而言, 蓝天是它们的故乡。太阳出来,它们就追随太阳的脚步外出觅食,直到某一时刻,它们发现太阳即将落山,没有了温暖光线作为依托, 自己即将成为漂泊的游子,于是急忙忙回返。我们先前看到的,就是归途中的一幕。归家的脚步是急切的,疲惫的,然而也是幸福的。蒲河岸边这座不知名的小岛,就是它们夜晚的家园,任何一棵树,都可能成为它们温暖的眠床。天黑下来,它们将这棵树团团围拢,唯恐失去一个温暖的依靠。
  我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让自己更接近这座鸟类的天堂, 希望在字里行间窥探这部自然之书的奥秘。
  起风了,不是自然界的风声。绕开繁密的柳树丛,转过一个弯,我发现了风声的来源。树丛中的讨论依然在进行,然而,另一部分成员则飞离了树丛, 在河岸上空盘旋起来。这种飞行也许是群体中的年轻人在练兵,也许是出于侦察放哨的需要,又或者仅仅是对于飞翔的热爱, 惯性驱使着它们在短暂的休整之后重新升空。总之,呼的一声,它们飞起来了! 在菖蒲的上空,在芦苇的上空,在无数游鱼和昆虫的上空;在蓝色丝绒的天幕背景下,在月亮和繁星之下,它们开始了自由自在的飞翔。时而围成一个大圈,像浪花翻涌的漩涡,在流水之中做着舞蹈;时而由一个带头,其他的紧紧跟随,那种力争上游的气势, 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场龙舟竞赛。“呼”,漩涡卷过来了,它们快乐地冲天而起;“哗”,它们一阵波浪似的又卷向了远处。
  我在岸边找了块石头坐下来, 良久凝望。
  它们是自由的。依托翅膀下的风,然而又不完全依赖风;像那只巨大的鹏鸟一样,等风来,乘风起,不被他人的评价所累,随风而去,找到真正的自我。从《逍遥游》中起飞的那只鹏鸟, 是早期浪漫主义的种子开出的绮丽的花朵。庄子以及无数庄子一般的哲人, 把一个个飞翔的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无数的人,以它为动力源泉,以它滋养身心,以它修复伤口,继续去面对琐碎平淡的日常。
  它们是快乐的。光线是天然的画笔,不仅能描绘万物的形状,还赋予它们以色彩。眼前的光线逐渐变暗,消逝。鸟儿的色彩逐渐模糊,只剩下形状,剩下它们飞行时带动的呼啸风声。那队形一会儿呈心形,一会儿呈椭圆形,有时候全无规则,似乎是没有章法的自由组合。在天幕上活跃着的,似乎就是一群嬉闹的孩子,校门洞开,放学的铃声响起,无数的孩子欢呼着奔跑出来,又雀跃着分散到各个角落。
  它们在享受飞翔。那扇动的翅膀,那呼啸的风声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着什么东西。这里远离城区, 村庄的灯火在远方闪烁,近处是潺潺流水和丛丛树林,除了夜间钓鱼的人,除了在田野劳作晚归的人,这里可谓少有人迹。在无人打扰的湿地, 在湖边,万物显露着它的本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够让万物保持它的本性,就是人类的善吧。
  在某个无人打扰的角落,有一棵树在,就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鸟儿自由歌唱,声音婉转曲折,不知疲倦。那样的歌唱,你可以安静地聆听一个下午。当树叶渐渐长大,这些弹跳的歌手们完全可以来一场“蒙面歌王”比赛,歌手不必以真面目示人,甚至不必登场, 以便人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聆听它们的歌声。
  春天多么好啊,每天都有花开,每天都有鸟鸣,每天都有太阳的朗照。夏天多么好啊,青草都长起来了,藤蔓伸展,地上的树荫多了。也并非没有灾难和病痛。靠近城区的草地上, 隔一段时间铲草机就要轰鸣一次,植物们面临一场生离死别。然而,它们并没有骇惧即将面临的劫难,你会发现,那些日子里,花朵照样开放,蜂蝶依旧采蜜;日暮时分,果实又膨大了一点,表面的红色又增加了一点。它们过自己的日子,并没有凄凄惨惨哭哭啼啼。生与死,快乐与忧伤,可以惊天动地,也可以悄无声息。看似不起眼的一棵树, 它遵守时令的安排, 生根发芽,长叶开花,飞散出一蓬蓬的种子。生命投资豪奢,不计成本。生命的脚步则一步一步,走得踏踏实实、铿锵有力。   2020年,一场疫情蔓延全球。无数的人被迫居家隔离,以避免病毒的扩散。当人类退守室内时,街道、广场、河流、海洋又暂时交还给了自然。于是,我们看到了先前不曾见到的场景———
  3月28日,在巴黎,鸭子离开塞纳河码头,在法国漫画博物馆附近宁静的街道上漫步。这件事發生的前提是,法国总统马克龙3月17日宣布禁止民众在外聚会逗留。
  3月31日,大约一百二十只野山羊成群结队,大摇大摆走上空荡荡的街头,享受英国北威尔士小镇的闲适时光。此前不久,一只熊造访了英格兰的托德摩登社区。
  4月中旬, 法国马赛卡朗格峡湾国家公园发现了两只鳁鲸。鳁鲸属大洋鲸类,近岸海域不常见,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同时,我们还发现:长期未开的汽车长了鸟窝,宿舍长出青草;混浊的河道变得清澈了。
  疫情终有一天会过去,灾难终会结束,然而它留给人类的思索却是长久的。
  《楞严经》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若进一步追问,就是:宇宙诞生万物,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在这个蓝色星球上,一鸟一鱼,一草一木,它们有没有眼耳鼻舌身的觉知?在“形体”这个躯壳之外,它们有没有“意”? 它们的“意”,又是怎样传达? 当人类的认知还不能深入地去分析和发现的时候, 可不可以替大自然做出决定:去扑杀某种昆虫,去消灭某种植物,去罔顾伦理改变基因排序以创造某个新的物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吗?
  在一则采访中, 主持人问嘉宾如何看待生命。嘉宾回答: 你越去研究这个(生命),越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你非常简单,只是一个物种。而且很难说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中,只能说是“演化”。至于演化的走向是好还是坏,很难下结论。“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去适应环境,不断去学习。”他这样讲。
  ——对生命的思索, 原来就是深入研究之后,回过头来反观自己,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好。
  倦鸟投林, 当小岛最终由喧嚣变得安静之后,我们也开始返程,我和同伴都没有再说话。有许多的问题盘桓着,比如我想知道这种鸟的名字,研究一下它们的来历,它们是候鸟还是留鸟?还有,它们是偶尔停留的过客还是打算长久定居于此的居民? 如果长久定居此地, 它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又靠谁来保障? 车窗外,月亮升起来了,银白的月光照耀着一湾安静的湖水, 远山成为一片深沉的剪影,它们沉默无言,却又意味深长。
其他文献
关于猫的一个传奇  朋友M君急火火地跟我说:“真的,大虎肯定是飞走了,它怎么就能飞呢?你不说有啥奇事告诉你吗,这事够奇的吧。”  大虎是M君养的一只猫,今年十七岁了,按猫的寿限已到了耄耋之年。最近几天不吃不喝,M君非常难过,养了大虎十七年,早就把它当家里成员了。孩子们回来先不问她怎么样,放下包就去找大虎玩。大虎也着实可爱,只要是家里人一回来,它必定跑出来玩耍一阵,用各种欢快的动作来传递内心的喜悦。
期刊
谷羽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轻盈的小小一册,《白夜》。  读它,有一种身负中年但却误撞年轻梦的错觉。  美好又惆怅,惆怅又美好。  某些奇妙的夜晚,大约只有年轻的时候才能遇到。  某些作品,大约也只有年轻的时候才能写就,因为一颗心还没有为要抵御现实被迫长出深刻的厚茧,从而还保持着最初的稚拙敏感、最初的单纯脆弱、最初的鸿蒙天真。  极少数高于体温微微发烫的作品,如同精美易碎的青瓷,就这么小心翼翼地降
期刊
父亲第一次解放,才十六岁。那一年他成亲了。  父亲成亲是小事。这一年,却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一年,1949年。时间或者历史,一分两段。那些时时出现且无法替代的大词,都是从这一年算起的。  父亲是在这个叫赵庄的村庄给地主放牛,在地主家里成的亲。新媳妇是他姨家的闺女,大他三岁。解放(这里人都说“土改”)的时候,父亲就在这里分了土地和房屋。他的爹娘、哥姐都在百里外的潢川县种人家的地,父亲说是“帮人家”,也
期刊
故园  早春二月,江南大地上有一些地方乍暖还寒,残雪未消,罗店镇郊外的河畔,柳树已经萌发出了淡淡的黄芽,柳枝在春风里变得那么柔软,每一阵春风吹来,所有的枝条都会随风起舞。桑田里那些安安静静的桑树,也迫不及待地扬起一只只小小的“桑拳”,迎接那沿着小河赤足走来的春天。  1925年春天,刚满二十岁的乡村小学教员陈伯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了数年的朱家宅国民小学,提着简易的行囊,走进了宝山县立第
期刊
陈皮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代药的食品,更是馋嘴的零食。潮汕人对陈皮的推崇,与广府不同,潮汕的陈皮跟新会的可以说完全不同。且搁置新会陈皮,我来侃一侃潮汕的出产。潮汕人一向藐视非本地出产——即使它名满天下,即使它有诸多优势,我们依然认为万般皆下品,只有自家高。我们能罗列的潮汕出产多了去了,陈皮只是其中一个不那么起眼的角色,而要说起来,它又是体现传统制法的药品,我们打心眼里就认为潮汕的做得好。  本地的陈皮做
期刊
桂花香门  桂花全落了。这是落完了桂花的香门。无香。无影。无,才是我今天要到达的境界,包括昨天,包括无数个逝去的昨天,无。一个古墓,阳光让主人醒来,动物们睡去,酣睡在落完花的枯枝败叶里,但愿它永安。可我还要来,还要追求她的芬芳,像我第一次来到绍兴,1992年的春天,是的,大学春假,从杭州出发坐绿皮火车来到绍兴。回来后我写了篇小说《以诗为证》,发在1996年的《箫台》上,小说以绍兴为背景,讲述了一对
期刊
菜地里的荠菜  野菜王国里,荠菜算是明星了,没有不知道荠菜的,也很少有人不喜欢荠菜的味道。尤其是文人,比如汪曾祺、周作人、张洁,对荠菜的喜爱几乎成了一种情结,隐藏着童年的味觉与经历。这种喜爱渗透到他们的文章里,就成了发酵剂,使读到文章的人毫无抵抗力,皆被荠菜的味道诱惑。  生活在城里的人,大多是通过文章的阅读认识荠菜,之后才品尝到荠菜的味道。这样就容易生出误解,以为荠菜是春天的野菜,只有春暖花开时
期刊
牛和羊吃草的时候,总是吃几口,就将头抬起来,目光注视远方,仿佛在我们看不见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值得它们感激的人,是他将一场草的盛筵,赐予了饥饿中的牛羊。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存在,那他一定是满怀慈悲与怜悯的草木之神,他用草木拯救了牛羊的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牛吃草几乎不挑剔。舌头贴近地面,娴熟地一卷,那些贴地生长的草木,比如马背筋草,比如黄花菜,就只剩下半截身子在风中瑟缩了。如果是农忙时节,往往要到夜
期刊
火车站离我们村直线距离也就一里多,如果不是梁顶土丘遮挡,一眼就能看见。火车站是村庄的一部分,和自己的腿一样, 我们与外面的世界一下变得很近了。外地人若问:你是哪个村的?村人生怕别人记不住:火车站火车站,和俺村紧挨着!问的人呀一声,眼里异光闪烁,而村人一得意就忘了告人家村名。三舅那年相亲,第一句话就说,俺在火车站当装卸工!这话是姥娘教的。不多日,三舅就把三妗娶回家了。  家了。长长的站台,大块的水泥
期刊
一  四周, 同行的一二十个被火焰点亮的彩色大气球在空中飘浮着。太阳随之冉冉升起,染红天边。我把目光投向还是灰蒙蒙的地面, 看见一大群犹如蚂蚁的东西在快速向前滚动。数目至少几百,或许上千,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滚滚向前。  它们当然不可能是蚂蚁。能让人从高空上看到的移动群体, 必定是个头不小的动物。而规模这么宏大的群体, 在这个季节、这个地方出现,只能是角马了。果然,大气球的驾驶员说,它们是大迁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