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中使用学具进行教学,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让他们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积极参与并综合运用,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 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2 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3 使用学具,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 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5 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6 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1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问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7 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8 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尽可能一改学生原有的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知识,在动手操作中更得到心灵的磨练。而运用学具教学,让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分类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具操作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枯燥的数学课插上了舞动的双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然而,会不会倾听,关系到能否与他人交往与对话,能否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创造,从而获得知识的共同拥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1 指导学生倾听方法,培养学
期刊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政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正在苦苦的探索着,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的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亦是如此。我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教
期刊
[摘要]英语写作是综合反映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全方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应该狠抓基础,强化词汇背诵,重视语法教学。以听力、口语促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最后开阔学生的思维和丰富语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夯实基础 狠抓书写 强化词汇背诵 扩大阅读量 重视语法教学 听说促写 作文讲评  笔者
期刊
一个成功的学校,不是因为一件又一件做成的事而构成的结果,而是因为有一群人向同一个方向不停地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状态。“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是衡量教育效率的标准”。而它的实现必须有系统化的现代学校制度的支撑和甘愿为之敬业耕耘和奉献激情的教职员工队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课堂效率。  1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这是指对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和变换的
期刊
[摘要]一堂音乐课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情深意切,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和谐  课程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们沐浴在这暖暖的春风中,开始关注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维因之活跃,观念随之更新,教学活动随之丰富多彩地展开,其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 创新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有人说创新是从无到有,引出一个新的对象世界。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新之谜的第一把钥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说:任何科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中的人文精神,是数学精神、数学观念及数学本质力量的反映。知识并不等于精神,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文化。虽然数学教科书上没有用具体的文字叙述这种文化,但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却无不渗透着这种文化。数学文化,自始至终贯穿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期刊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 巧置体验点  提供创作的空间,课堂实在太小,每次作文,确定大范围后,给学生几天时间,让其到想去的地方去观察,去记录,去搜集,去经历,去体味,写出已经感受了的东西。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父母的要求太多,理所当然的要求父母做这做那。忘记拿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结合教学实践,以引导学生“提问题”為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
期刊
地理教学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同老师们交流下:  1 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