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丢失的“自己”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十七天》是根据杨柳松的真实经历和他撰写的小说《北方的空地》改编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位迷失于都市生活的探险家杨,计划在八十天之内横穿漫无边际的羌塘无人区的故事。
  杨在领略了羌塘无人区壮丽风景的同时,也领教了其特有的极端气象。在经历了与动物的生死搏杀、呆呆地看着补给消耗殆待尽却无能为力的生死考验后,极度的孤独感导致主人公心理最后的防线崩溃,一触即发。当这一切结束之后,迎来的只是绝对的冷静。但在迎来第77天的时候,因为缺乏食物,杨极度饥饿,晕倒在地。而此时陪伴他身边的只有那只被他在洪水中救出的小狼,在不停的嚎叫、嘶喊。
  一、打破文化常规,创造多重属性
  在人们熟知的电影中,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有很多,但是这其中大多都是通过引入西藏的文化和历史,以此为导向开始创作。但是,电影《七十七天》改变了这个传统。在内容上,其基本与民族文化脱钩,突出表现了当代人的精神诉求。主人公作为当代人,在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中,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切入,使得西藏的空间形象得以扩张,不再只是拘泥于文化和历史两点。任何地域性文化都不能过于公式化,需要人们从多方面思考,与当代结合,与未来结合,形成多个不同维度的框架,这样才能使得文化和历史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伸。而人们的生活并不是唯一的,是多方面、多种意义的结合体。这样一来,又形成了多种可能,为西藏领域文化添加了新的文化属性。
  二、从观众视角出发,领略西藏奇貌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西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探险已不足为惧,因此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谈。但是,西藏就如同大自然的一个缩影,人们即使再了解它,这对于它来说也仅是微乎其微而已。其实,人们无法真正体验那属于异域的惊世之美。即使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西藏也只是皮毛而已。因此,《七十七天》通过主人公杨的探险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理,带领着大众探索其看不到的西藏。该电影的导演兼主演赵汉唐也是一名室外运动发烧友。这也使得他能够更加真实地融入电影中,把自己的激情和梦想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因此,观众以主人公杨的视角,通过公路片的方式把自己不经意间融入进去,使得自己如同主人公一般,做到了亲身体验,在计划的八十天中,亲眼见证了如何一帧一帧地记录羌塘的美。这样就使沿途的风光和遭遇停留不仅仅在观影者的视觉欣赏上,更使其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与其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羌塘”,不如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羌塘”。在很多的当代年轻人心中,时刻都在等待迎接挑战的那种刺激感。因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想像电影主人公杨一样,在一次次挑战中重获新生。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王者归来呢?因此,《七十七天》的挑战又是一场心灵的挑战。
  三、独特的物我价值
  在领略《七十七天》中紧张刺激的情节故事和一路走来的奇特风景的同时,仔细品味,人们会发现,其中更有人生的感知存在。《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此,景色需要人们通過慧眼去发掘。否则,再美的风景又与人们有什么关系。这种物我之间的情感交换使得万物富有生命力,能使人们得到大自然的认可。而在此地,作为大自然缩影的西藏,只有驾驭它,才能让人们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七十七天》中,羌塘无人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介入,才使得戈壁不再冰冷,一切才变得有意义,尽管人类也是戈壁滩上的一颗渺小的砂砾。
  四、找寻自我,升华自我价值
  在羌塘无人区与逆境进行抗争,并不仅仅是为了战胜自然的力量,其间更主要的是激发出最好的自己,使得《七十七天》又增添了一股励志性。但是,一味的正能量爆棚会使得原本非常刚硬的题材过于文艺化。因此,导演将这一部分弱化,以主人公杨的行动来诠释“人定胜天”的法则。在《七十七天》中,主人公杨因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因此想要独自一人,仅用一辆山地车横穿1400公里的羌塘无人区。在电影的开头,主人公杨的独白说:“一千四百公里,独自一人徒步穿越。八十天,没有人烟没有后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旅程。”因此,他很明确地知道前方充满危险和困难。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他踏上了这段旅途,在克服困难和战胜自己之间找寻“迷失的自我”。
  影片中,主人公杨的一段独白写道:“高海拔徒步,相当于每天一个马拉松。至少要摄取五千大卡的热量,加上装备,自行车推行,最多能携带五十斤的食物。除了压缩饼干,藏族传统的食物风干肉、糌粑和酥油成为了我最佳的选择。想要完成穿越,必须每天保证行进的历程,也必须每天严格地保证食物。”由此可以看出,在羌塘无人区移动每一寸都需要做出详细的规划和考量。主人公杨说:“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活了半辈子,我就想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因此,他不想做一个没有方向的自己,而是想要做一个“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的人。
  电影《七十七天》的另外一个主人公是蓝天。她是一个追求浪漫、身残志坚的女孩子,但她的心里其实是非常荒凉和绝望的,一直都在埋怨上天所带给她的人生。她本来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阳光女孩,却在一次意外中失足,导致全身四分之三失去了知觉。虽然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身残志坚的代表,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仍旧想要回到曾经的样子,因此对自由的渴望愈演愈烈。好强的她把这一切都深埋在心中,在埋怨命运不公的同时,把这一切都掩饰起来,以一个矛盾体的身份面对大众。因此,借着轮椅下滑的机会,她想要完成人生最后一次“飞翔”,这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绝望和对人生的放弃呢?杨和蓝天开始彼此理解,一同“找寻”。这才有了蓝天最终怒吼道“去他妈的命运”,如梦惊醒般认识到“只要精神不垮,心有多远,身体就能走多远”。但是,杨横穿羌塘无人区时,由于身体的原因,她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改为翻过昆仑山,回到那个从前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在一次次经历之后,他们对生命的意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因此,《七十七天》不仅为人们找寻了人生的价值,更为人们读懂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五、结语
  影片的结尾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采用了开放式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无非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以观众的角度出发,安慰观众的心情,给观众留下一丝幻想。第二,满足现实的逻辑,升华电影的主题思想。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如此条件下,想要做到在羌塘无人区全身而退是有些牵强的,未免有些不符合现实。这也使得这部电影作品更加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都使得观众在自我安慰的幻想中得到人生的答案,没有了真实感的崇高。相比之下,回归式的结局或许能给观影者更多亲近感。毕竟生活不易,人生如此艰辛,不能把未知和虚无挂在嘴边,夸夸其谈。与其骗人骗己,不如清醒地前行。
  (1.神奈川工科大学;2.青海大学;3.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其他文献
自进入中国之日起,电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被中国本土文化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与中国社会互相激荡、彼此促进的独特存在。虽然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一样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仔细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决定或者影响它的文化转折轨迹的种种社会因素:社会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坚守与突围;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的人们生存方式的颠覆与重构;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相关的电影美学逐渐同步于国际商业化风格。讨论
期刊
杂技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杂技艺术人才匮乏,其培养遇到困境。本文主要分析了杂技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期使人重视杂技艺术人才培养,促进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一、中国杂技表演的历史背景  杂技艺术在我国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它不仅是一门娱乐性很强的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变化,杂技
期刊
贾谊所经历的汉文帝一朝正是国家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时期。然而,表面太平的汉朝此刻正面临着深刻的内部危机和外部忧患。本文试图通过对《治安策》内容的分析,阐述贾谊对诸侯国治理、君臣关系和边患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一、诸侯国的治理  自秦建立大一统帝国以来,中国建立了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一统体制。皇权对广大国土上的诸侯与民众有着最高的决定权和最终的影响力。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必
期刊
开封汴绣是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藏浓郁的民族精神。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汴绣作为传统工艺,它的传承和保护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汴绣已经稳居北方第一绣的宝座,其传承、保护、开发、创新都在艺术作品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一、开封汴绣简介  汴绣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汴绣起源于
期刊
《天工开物》蕴含许多造物者的传统先进理念,而造物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造物者通过一定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与意图表达出来,从而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审美欲望。本文结合《天工开物》,对传统造物和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进行重新思考,进一步概述现代造物中各种情感因素的表达,为现实改进、发展和完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一、情感因素  (一)情感的定义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
期刊
山水田园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戴叔伦和苏舜钦虽然在这一题材领域不能算名家,可同样创作出不少杰作。相似的仕途经历、不同的思想追求使两人在这一题材的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两人所处的朝代并不相同,人们可以通过分析两人诗作的意境风格等细微差别,比较中唐诗风和北宋诗风。戴叔伦和苏舜钦两人都曾创作一定数量的山水田园诗,因生平经历和创作题材的相似性,本文对两人的山水田园诗加以对比分析。  一、
期刊
众多名著中,吝啬鬼形象数不胜数,巴尔扎克和吴敬梓笔下的尤为典型,充斥鲜活饱满的生命力,诉说着最平凡但却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剧。“吝啬鬼”是名著中典型形象之一,本文通过中式吝啬鬼严监生与西式吝啬鬼葛朗台形象比较,试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旨在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不同文化下的人物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一、人物形象比较  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是法国索谬城最有钱与威望的
期刊
凌蒙初《二拍》中《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海神显灵》是描写明末商人生活和命运的名篇。小说通过对年轻商人程宰艳遇海神,从而发家致富,逃过厄运,前困后享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当时商人群体的心灵世界,揭露出其生活欲望和追求——渴望美丽女性、预知商品信息,祈求生命安全,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认识价值。当今,研究者主要从商人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对另外一个角色——海神的分析寥寥无几。本文中,笔者着重以生态主义女
期刊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平等自由是正义的首要原则。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标准。正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有利于人民自由平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抵制不良的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面对社会上一些不正义的行径,人们必须提高对正义的科学认识,自觉抵制不正义的行为。当前,要建立和完善使正义可以得到实施的法律保证监督机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稳步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所要分析和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分析,对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行重点研究。  从源头上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规定着每代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