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丏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以看出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培养。那么,立足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朗读课文,诱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正突出了吟读、吟诵之功。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方法,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加深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朗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因此,可以通过训练朗读,让学生学会依靠直觉思维来把握语言对象,形成他们自己正确的语感。
  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其文中有这么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许多学生都能理解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春风,但继续提问它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时,多数学生难以回答。将句子中的“不寒”和“抚摸”两个词处理成重音朗读之后,学生才自然地悟出,原来是写出了春风暖和、柔和的特点。就这样,运用朗读,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课文语句的同时,发挥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映自然也就更快、更准、更敏感,从而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有些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正是由朗读而培养的语感的直觉性在起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书,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悟文章的意境,领悟文章语言的美,诱发语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二、品味佳句,激活语感
  
  品味、分析佳句佳段,能让学生感知语势,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语言,细致剖析其美点,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感知文章的语势,才能加深对文章情趣和意境的理解力,激活语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采取适当的变换方法,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佳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细微差别,那么他们的语感就会得到增强。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为了能更好地品味文中的三个结尾句,即“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可让学生思考:这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学生经过品味后,知道:这三个句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新颖,含义深刻。它们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因为它们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就这样,通过让学生多方面地分析、思考,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语言质量的辨析,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直觉性得以逐步形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语言实践,形成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来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来说,是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就是为了学生能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喜怒哀乐。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即学生已懂的不讲;而要讲的则是点到为止,给想像力腾出自由的空间,用发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要适当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讲读一篇文章,可要求学生先扫除认读障碍,然后通过自读谈谈“发现”,谈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点拨,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致力于对问题的思考,大胆地谈论自己的“发现”,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使语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实践,尽可能地在课内给学生创造读、说的机会,保证让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语感。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醒学生应充分、有效地利用早读、晚读的时间进行朗读;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语文活动,如诗朗诵、演讲、讲故事等比赛,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总之,语感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全过程进行,它需要一个严格的训练过程,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以上谈的几种方法,应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使学生的语感增强,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语水平提高,教师一定也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语感基本功训练。
其他文献
评语既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评价,又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委婉的评语犹如一股溪流,能化解师生之间的壁垒;恰当的评语如一滴滴甘露,能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中肯的评语如迷雾中的灯塔,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我把评语分为五种类型。  (一)激励型  这是评语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类型。(1)课堂提问、作业后的评语:“你的字真漂亮”、“书法家”、“字和人一样帅”、“你的见解很独特”、“认真极了”、“第一流的作业
在阅读课文中,往往一次对疑点的感悟便能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激活思维。成功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的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因势利导,以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界。  初中语文杜甫的诗歌有好几篇,在学生阅读杜甫的《望岳》时,突然发现本诗与《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格调意蕴明显不同。于是某学习小组的小课题就诞生了——“杜甫的家国命运与诗歌风格的嬗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分析,考题更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卷面上适当减少了识记性内容,增加了语用考查的比重,突出了情景语言,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能力。考题宏观上基本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微观上,题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一定的改动,更加突出了语用能力的考查。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及大纲,同时细细研究考试说明——它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大纲的具体化。另外,注意研究近几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不仅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受,而且还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它在认识活动中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既是接受知识的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因素。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优良情感的培养,当知识与相应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就
高二年级哲学常识的特点是抽象、深奥、难理解,如何促成知识由直观、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而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与教学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合理选择教学艺术形式和内容,恰当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教学艺术形式、内容和手段都是为特定的主题服务的,如何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笔者认为,一节成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想让课堂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在导入上下功夫。语文课堂导入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浅谈六种方法。  音像造势导入。音像导入是指采用放录音、录像、幻灯片等手段引渡新篇目新知识。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音像新鲜、生动,强烈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能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课堂需要的特定情境。例如,讲杜牧的《赤壁》,可让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
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是只被动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法指导  1.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分为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单元预习要求学生在每单
新课标指出:“应用新课程教学,教师不再是单纯满堂灌输的施教者,而要成为教学研究的研究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重在创设情境,激励引导,提供条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更多的是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这种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从“唯我论”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一、语文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重视课堂中教学法的应用。  以往的案例和个人的实践研究证明,案例教学法无疑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