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鉴别以心肌酶、转氨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方法:作肌电图及腓肠肌活检。结果:5例病人心肌酶谱、转氨酶皆明显增高,其中CK增高最显著,最高值达10903 U/L;肌活检均符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病理改变。结论:提示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的诊断除了临床典型的Gower征阳性,腓肠肌假性肥大外,早期酶学的改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尽早作肌活检,以防误诊及漏诊。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诊断;心肌酶;转氨酶
  【中图分类号】R74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26-01
  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 PMD)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以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最多见。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12月以来共收治5例此类病人,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我科的PMD患儿共5例,其中1例为7月,1例为2岁2月,其余3例均为5岁以上,5岁以上的3名病例以走路易跌倒,双下肢无力等为主诉,另2例以呼吸道感染性后检查心肌酶高为主诉。5名患儿均为男孩。智力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 肝肿大3例(其中伴脾肿大1例)。腓肠肌假性肥大明显3例,可疑1例。Gower征阳性3例。
  实验室检查 5例患儿入院后均查心肌酶、肝功、甲、乙、丙、丁、戊肝炎、优生四项。5例患儿心肌酶谱(LDH、CK、CK-MB、HBDH)增高,其中以CK增高最显著(942~10903 U/L),平均值7587U/。转氨酶明显增高,谷丙转氨酶(ALT)为169~329U/L,平均值238U/L;谷草转氨酶(AST)为138~360U/L,平均值211U/L;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检查均阴性;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1例。肝脏及心脏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肌电图 5例患儿均行肌电图检查,检测运动神经、感觉神经。3例患儿出现异常,表现为3条正中神经,1条腓、胫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余未见异常。
  肌肉活检 5例患儿作肌活检,均符合PMD改变。
  讨论 PMD发病年龄通常为5 ~ 7岁。其特点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萎缩和肌无力,根据遗传方式、起病病年龄、最先受累肌群、病程进展及预后等因素,分为数种类型,其中以假性肥大型最多见【1】。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又称杜氏型,是由于染色体Xp21上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一般男性患病,女性携带突变基因。【2】。吉英杰等【3】认为临床表现主要是肌力弱引起的乏力、易疲劳、走路晚,上楼费劲、易摔倒等。Gower征几为本病的特殊征象,但此种动作仅在本病的半程中多见,太轻或太重的病例不能见到。CK是神经肌肉病重要的生化指标【4】,在病程早期即可增高,可高出正常数十甚至数百倍。且增高在症状出现以前就已存在,但其检查易受溶血等因素影响。转氨酶并非肌病的特异性改变,被广泛用于肝功能损伤的检测,持续的转氨酶升高常被认为是肝脏疾病所致,而由于其他系统损伤所导致的转氨酶升高却较少引起重视。国内王丽旻等【5】报道的55例患儿均以病毒性肝炎收入院,其中80%年龄为2 ~ 6岁,男性多见。本组病例均有心肌酶、转氨酶明显增高,且无明显诱因的转氨酶增高,心脏彩超及肝脏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心肌及肝脏病变,本病可能性更大,结合肌电图、肌肉活检结果,诊断明确,做基因分析更有利于分型。由于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患者多于20岁前死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呼吸道感染等,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对确诊本病患儿的父母,可动员其优生优育。因此在我们工作中,无明显诱因的肝功能异常合并心肌酶增高,应高度考虑本病可能,详细询问家族史,并定期复查,尽早排除其它因素所致心肌酶、转氨酶增高,明確诊断,避免按心肌炎、肝功能异常长期保肝、保心肌治疗,造成漏诊及误诊,增加家属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 主编.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57-2358
  [2] 沈晓明.王卫平 主编.第7版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5
  [3] 吉英杰.何卫平.转氨酶升高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61例(J).肝脏.2012,17(5):301-303
  [4] 沈定国.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20
  [5] 王丽旻,张鸿飞,朱世殊,等.儿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2):113-11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2-01  我院自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应用红霉素加心痛定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参照《现代儿科诊疹手册》标准,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0天~1岁3月,80%在半岁以内。患儿均有咳嗽,喘憋,肺部有哮鸣音及小水泡
期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2-01  1 病例简介:  患者王X,女,32岁,平素月经规律,自诉右下腹微痛1月余,尿HCG(-),外院行彩超检查提示右附件区混合性占位,考虑囊腺瘤,建议手术治疗。后来我院行阴超检查,见右侧附件区一囊性肿物(见图1),大小约5.8×4.8×4.0cm,内呈细密网格样改变,内壁较光滑,CDFI示隔上未见血流,囊壁见点状血流。周围少量液性暗区,
期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4-01  宫外孕是妇科常见疾病,如诊断治疗及时可減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损失,甚至挽救生命。笔者通过2例宫外孕的诊断过程,在条件有限的医院,着重强调不止询问病史的重要性,还要B超追踪检查确诊附件区有混合性包块,后穹窿穿刺顺利抽出不凝血,避免误诊给患者带来痛苦及经济损失,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23岁,平时月经规律,末次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98-0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转移性有下腹疼痛1天入院。患者自述1天前无明显诱因及原因出现上腹阵发性疼痛,伴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腹胀及背部放射痛。在村卫生室诊为“胃炎”予以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约8小时后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并较前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查体:T37.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64.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1-01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目前临床上针对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最佳治疗手段。我科于2013-04 - 2013-08 期间对12 例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肿瘤样脱髓鞘病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为肿瘤样脱髓鞘病的MR表现。结果:6例表现为单发肿块;2例表现为多发肿块。5例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3例呈长短T1、长短T2混杂信号;7例冠、矢状位呈“垂直征”或有“垂直征”倾向。增强扫描,单发病灶者呈非闭合性环形强化(“半月征”);多发病灶者无明显强化。结论:“半月征”和“垂直征”是中枢神经肿瘤样脱髓鞘病的重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阜蒙县居民慢性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为确定疾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定慢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阜蒙县18岁及以上居民600名进行家庭问卷和个人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结果:600个调查对象户均人口为2.65人,食用油69.18克/人日,食盐10.06克/人日,家庭做饭用最主要的燃料柴草/碳/木头/动物粪便86.8%, 被调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姜片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患儿62人分成3组,托烷司琼组(托烷司琼静脉注射),穴位贴敷组(姜片神阙穴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加静点组(姜片神阙穴穴位贴敷联合托烷司琼静脉注射),观察止吐效果。结论:穴位贴敷加静点组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效果满意,且无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
期刊
【摘 要】讨论女性不孕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女性不孕症;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中图分类号】R7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12-02  分析2013年第一季度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59例女性不孕症患者,年龄一般在25 - 33岁,不孕时间3 - 8年。主诉不孕,无任何自觉症状及体征15例;主诉不孕,但诉慢性腹痛疑内异症、慢性盆腔炎24例
期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9-01  患儿,男,生后1小时,因“发现左足背及左小腿皮肤缺损”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38周,出生体重2700克。因母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剖宫产分娩,生后无窒息,羊水清,脐带、胎盘均正常。查体:神志清楚,足月儿貌,头颅及四肢无畸形,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左足背及左小腿胫前缺如面积为2.5cm×7.5cm,缺损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