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问题,运用变式方法,解决“工程问题”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y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一题多变可以变换已知条件,变换所求问题,变换题目形式,改变题目背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与纵深,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利于其自信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设置问题 变式方法 一题多变 提升能力 发展自信
  
  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对初学工程问题的学生而言,有的题目难度较大,学生人手困难,但如果采用变式的方法,将一题“多变”,就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的逐步解除疑惑。
  例: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_____________ ?
  变式1(变所求问题):甲队每天修多少千米?
  列式:30—10.根据的数量关系式为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变式2(变所求问题):乙队每天修多少千米?
  列式:30—15根据的数量关系式为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一工作时间。
  变式3(变所求问题):甲、乙两队合修一天共修多少千米?
  列式:30-10 30-15.根据的数量关系式为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变式4(变所求问题):甲、乙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任务?
  通过变式3的结论解决该题:30÷(30÷10 30÷15),根据的数量关系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评析:练习设计紧扣工程问题的特征和解题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并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训练。通过变换所求问题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发散思维”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培养其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变式不仅可以改变所求问题,还可以改变已知条件。
  变式5(变已知条件):改变已知条件,仍然提上面的4个问题。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___________?
  (1)比较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得出结论。
  相同点:①解题思路一样;②根据的数量关系式一样。
  不同点:上面的这道题没有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在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1”,工作效率要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2)强调:“1”表示“一段公路”;“1/10”表示“甲队每天的工作效率”;“1/15”表示“乙队每天的工作效率”:“1/10 1/15”表示_______;“1÷(1/10 1115)”表示________?
  评析: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变式6(变已知条件):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现在由两队合作完成这件工作,中途甲休息一天,修完这条公路共用几天?
  分析:这样的题目用设未知数的方法更好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下面的问题,逐步解决该题。
  问题1:乙修公路的天数是修完整条公路的天数吗?
  问题2:甲干的天数和乙有什么关系?
  问题3:等量关系是什么?
  问题4:如果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设什么未知数?
  解答了上面的4个问题,该题就不难解决了。
  解:设这段公路乙修了x天,则甲修了(x-1)天,由题意得:
  1/15 1/10(x-1)=1或列式为(1/15 1/10)(x-1) 1/15=1
  评析:适当地改变一个条件,就将一道应用题变得更有深度,能挖掘出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内在潜力,为他们的才智构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变式7(变已知条件):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如果让甲乙两队一起干3天,再由甲队单独完成,共需多少时间完成’
  分析: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对这个题目的解决很关键的。所以,学生讨论得出:
  (甲效 乙效)×3 甲量=1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设共需x天修完公路,由题意得:
  (1/10 1/15)×3 1/10×(x-3)=1
  变式7(变所求问题):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如果让甲乙两队一起干3天,再由甲队单独完成,甲队一共干了多少天完成?
  评析:实际这个题目和上一道题目的解答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让学生体会变化中的奥秘,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变式8(变已知条件,变所求问题):一段公路由甲乙合作修完了三分之二,若只由甲干还要1天完成,若只由乙干还要4天完成,问甲乙单独完成全部工作,各要几天’
  评析:最后一道题目难度加大不少,对优秀生也是一种考验。
  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学习的过程。首先,将一道题目的问题变化为解决“甲、乙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任务”的问题;接着去掉一个条件,四个问题不变,学生在知识的准备与迁移下,找到了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然后,教师适时附加条件,引导学生找出工程应用题特点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最后,通过工作总量的变化,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扩充与深化的训练。这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联系性,知道怎样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及在一个问题上多角度思考等。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精心设计导学的步骤,有意识地展示学习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总结归纳,或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适当地指点,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其他文献
目的:  1、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反应体系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细胞表面化学修改方法。  2、评价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的效率。  3、探讨此种
冯绪民,1960年5月13日生于辽宁省阜新市。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1994年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 FENG Xu-Min, born May 13, 1960 in Fuxin Cit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语文学科面临着许多问题:课时少、内容多、进度紧、收效慢等。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老师课堂上讲的往往考试不考,学生投入了很多时间补习也不见成绩提高。这使得语文成了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学科。于是,学生的不屑、家长的埋怨、领导的批评、社会的误解便接踵而至,把语文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语文教学的现状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缩短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
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主要原因就在于作文批阅量大、批改效率低,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迟缓。  我在长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经过刻苦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自认为可行的做法,现简介如下,以求得有识之士的批评。  第一步,先公布写作材料或标题,并提出写作要求。  第二步,进行审题(审材料)、立意专项训练。  正确把握材料主旨,恰当地分析掌握标题的中心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基础,而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审题却是最薄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课堂需要美。”教育应努力让学生长期处在“美”的氛围之中,在具体独特,意境空间中打动学生的灵魂,激荡学生的情感,从而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感染。  一堂语文课,要想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创造一个“美”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它取决于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拟从教学语言的设计、直观教具的运用、朗读移情三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设美的氛围,培养美的情感。    一、
目的:探讨CDC25B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62例胃癌组织,15例正常胃组织中CDC25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C25B的表达与胃癌临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课程标准》中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程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升高,口语交际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认真耐心地听取别人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见闻,稍作准备;能围绕一个意思当众做两三分钟的
摘要: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有效语文情境。常见方法有:借助有趣活动,唤起求知欲望;利用电化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引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共鸣;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感悟作品;扮演课文角色,激发钻研教材。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 创设方法    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每篇文章各不相同,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字面之义,言外之声,用词组句之
背景和目的: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现象是指组织经受短暂的亚致死的缺血或缺氧等处理后,在特定的时间内对再次的长时间的缺血产生耐受。短暂的亚致死性脑缺血称为脑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