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此人真叫帅,身高体胖大脑袋,白白的皮肤头发少,眯缝着眼睛透着环,悟性好,反应快,天桥出了个九大怪。”这第九大怪就是评书演员王玥波,这是女评书第一人连丽如先生在电视台做节目时,即兴替王玥波做此开脸的,而连先生就是他的义母,也是他的伯乐。
王玥波1978年生于北京,8岁开始学习相声。他说那时是因为喜爱,而学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少年之家”成立相声班,王玥波因为能说故事被吸收进去。在“少年之家”王玥波结识了老师马贵荣,并拜了她的前夫赵小林为师傅学习相声,还曾拜马增锟学习评书,拜章学楷学习联珠快书。王玥波是个刻苦好学的人,他坦承:“在曲艺界、相声界前辈没有没教过我的,我没有没学过的。”那时让王玥波觉得最快乐的是不仅能学到他喜欢的评书、相声,他还有一帮好朋友。应宁、徐德亮、王磊、李然、姜笑、连续、孙越、张博新等一帮好友,他们一起学相声、说书,整天骉在一起。
1996年,王玥波到东琉璃厂的一个茶馆说书,他开始有苦恼了。“老观众不听,其中一个老观众央告另一个老观众‘你听听,这小胖子说得挺好的。’那个说,‘不听不听不听’,说我这岁数就不成,那时我18岁,他一五六十岁的人听我跟他讲今说古,给他讲故事,他不听。取得不了观众的信任,导致我说书也不自信,很痛苦。说书的岁数小还不成,他理解不了那么深,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才能说出点滋味来。”
没有师傅教他说书也是让王玥波觉得痛苦的事。12岁时,王玥波和徐德亮、李然跟着马增锟学习说书,1994年马增锟出了车祸去世了,就没有了师傅。“那时苦于没有人教,无处去学,想提高、进步很困难。”此外走下坡路的曲艺环境和突然都离开的战友们,让热闹惯了的王玥波一下子落了单,那时是他最孤寂和彷徨的时期:“我们这拨人中唯独我没上高中,李菁、应宁、徐德亮这一年都参加高考,给谁打电话都在家复习功课,身边的战友一个都不见了,我觉得没意思了,寂寞了。”如今回想起当年的艰难,王玥波觉得就是在没有环境、没有机会还要忍受孤军奋战的寂寞的那两年里,是他今天的得意:“我比他们多这两年的实践,也是我出买卖的时候,风格也形成了。”最关键的是,这年他结识了连丽如先生。
王玥波是连丽如先生的义子,虽是2007年才拜的义父义母,他和贾建国、连丽如夫妇之间有20多年的情感。如今在书馆里说书,王玥波和连先生每周至少见三回面,他称,比跟自己父母、岳父岳母见的还勤。
说起当年的相识,王玥波和王磊说相声《打灯谜》被连丽如先生发现了。那时也是王玥波最苦恼的时候,他不仅得到了连丽如的指点,并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年连先生觉得他是块说书的料,回家和老伴贾建国先生说起王玥波,当时贾先生觉得说相声的孩子贫,并不看好他。连丽如却觉得王玥波天生就是块说书的料,并找到了王玥波家的电话:“有一年曲协组织新春团拜活动,我和王磊说了段相声,连先生对我有了关注。她听说我在小书馆里说书,竟然主动找我,托人找到了我们家电话,给我打电话。我当时不在家,父亲接的电话,他很激动。连先生问了我简单的情况,让我给她回个电话。”连丽如先生是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茹的女儿,生活在上世纪40-60年代的人,几乎都听过连阔茹的评书,他是王玥波父辈那代人的偶像:“连阔茹先生是我父亲心中的大腕,就像今天的王力宏,他的女儿打来电话,父亲很激动,他把这事当个正事跟我说,说老艺术家对你这个小孩、无名鼠辈这么关注,应该珍惜。”
王玥波给连丽如先生回了电话,对方询问了他学艺的情况,书场里观众的层面,并问了他学习的程度,说什么书,怎么说的,对某一桥段是如何处理的,还给他布置作业。此后,王玥波和连先生的电话上课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今天讲起来那段电话上课的交往难以置信,她很忙,没有时间和我见面,连老师基本每天天亮才睡觉,下午2、3点钟起来开始一天的生活。我们感情建立起来的初始阶段就是打电话。”
2007年6月,贾建国、连丽如夫妇正式收王玥波为义子。本来按辈分来讲,王玥波跟连丽如先生差两辈儿,此前王玥波曾提出拜贾建国为师爷,连丽如一直没有徒弟,当时正好赶上北京评书申遗,必须有传承人,连丽如和姜昆、李金斗商量后就让王玥波和李菁拜贾建国和连丽如夫妇为义父、义母。王玥波颇有感慨地说:“经过20多年的交往,两位老人从艺术到生活给予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连先生大半生都在为评书而活,作为她的传承人,我很荣幸也从她的身上学到很多。”
王玥波讲了个故事:有一天书馆来了4个盲人,他们从邢台、邯郸约好了,坐车来北京,就为现场听一回连丽如先生和王玥波的书,他们不仅现场听了书,还和连先生合了影,四个人很高兴。按理说这事就完了,让王玥波没想到的是,散场后,连先生拉着盲杖,把四个人领到大街上,给他们打车,托付司机把他们送到北京西客站。王玥波说连先生的举动让他很感动:“这里面不仅是助残的问题,她让四个盲人真正感受到北京的厚德与包容,感受到评书艺人的素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当时想起连阔茹先生的遗言‘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你做什么,时刻记住你是中国人。’不管时代怎样的变迁,中国传统礼教要讲的,也是要坚守的。”
王玥波1978年生于北京,8岁开始学习相声。他说那时是因为喜爱,而学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少年之家”成立相声班,王玥波因为能说故事被吸收进去。在“少年之家”王玥波结识了老师马贵荣,并拜了她的前夫赵小林为师傅学习相声,还曾拜马增锟学习评书,拜章学楷学习联珠快书。王玥波是个刻苦好学的人,他坦承:“在曲艺界、相声界前辈没有没教过我的,我没有没学过的。”那时让王玥波觉得最快乐的是不仅能学到他喜欢的评书、相声,他还有一帮好朋友。应宁、徐德亮、王磊、李然、姜笑、连续、孙越、张博新等一帮好友,他们一起学相声、说书,整天骉在一起。
1996年,王玥波到东琉璃厂的一个茶馆说书,他开始有苦恼了。“老观众不听,其中一个老观众央告另一个老观众‘你听听,这小胖子说得挺好的。’那个说,‘不听不听不听’,说我这岁数就不成,那时我18岁,他一五六十岁的人听我跟他讲今说古,给他讲故事,他不听。取得不了观众的信任,导致我说书也不自信,很痛苦。说书的岁数小还不成,他理解不了那么深,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才能说出点滋味来。”
没有师傅教他说书也是让王玥波觉得痛苦的事。12岁时,王玥波和徐德亮、李然跟着马增锟学习说书,1994年马增锟出了车祸去世了,就没有了师傅。“那时苦于没有人教,无处去学,想提高、进步很困难。”此外走下坡路的曲艺环境和突然都离开的战友们,让热闹惯了的王玥波一下子落了单,那时是他最孤寂和彷徨的时期:“我们这拨人中唯独我没上高中,李菁、应宁、徐德亮这一年都参加高考,给谁打电话都在家复习功课,身边的战友一个都不见了,我觉得没意思了,寂寞了。”如今回想起当年的艰难,王玥波觉得就是在没有环境、没有机会还要忍受孤军奋战的寂寞的那两年里,是他今天的得意:“我比他们多这两年的实践,也是我出买卖的时候,风格也形成了。”最关键的是,这年他结识了连丽如先生。
王玥波是连丽如先生的义子,虽是2007年才拜的义父义母,他和贾建国、连丽如夫妇之间有20多年的情感。如今在书馆里说书,王玥波和连先生每周至少见三回面,他称,比跟自己父母、岳父岳母见的还勤。
说起当年的相识,王玥波和王磊说相声《打灯谜》被连丽如先生发现了。那时也是王玥波最苦恼的时候,他不仅得到了连丽如的指点,并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年连先生觉得他是块说书的料,回家和老伴贾建国先生说起王玥波,当时贾先生觉得说相声的孩子贫,并不看好他。连丽如却觉得王玥波天生就是块说书的料,并找到了王玥波家的电话:“有一年曲协组织新春团拜活动,我和王磊说了段相声,连先生对我有了关注。她听说我在小书馆里说书,竟然主动找我,托人找到了我们家电话,给我打电话。我当时不在家,父亲接的电话,他很激动。连先生问了我简单的情况,让我给她回个电话。”连丽如先生是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茹的女儿,生活在上世纪40-60年代的人,几乎都听过连阔茹的评书,他是王玥波父辈那代人的偶像:“连阔茹先生是我父亲心中的大腕,就像今天的王力宏,他的女儿打来电话,父亲很激动,他把这事当个正事跟我说,说老艺术家对你这个小孩、无名鼠辈这么关注,应该珍惜。”
王玥波给连丽如先生回了电话,对方询问了他学艺的情况,书场里观众的层面,并问了他学习的程度,说什么书,怎么说的,对某一桥段是如何处理的,还给他布置作业。此后,王玥波和连先生的电话上课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今天讲起来那段电话上课的交往难以置信,她很忙,没有时间和我见面,连老师基本每天天亮才睡觉,下午2、3点钟起来开始一天的生活。我们感情建立起来的初始阶段就是打电话。”
2007年6月,贾建国、连丽如夫妇正式收王玥波为义子。本来按辈分来讲,王玥波跟连丽如先生差两辈儿,此前王玥波曾提出拜贾建国为师爷,连丽如一直没有徒弟,当时正好赶上北京评书申遗,必须有传承人,连丽如和姜昆、李金斗商量后就让王玥波和李菁拜贾建国和连丽如夫妇为义父、义母。王玥波颇有感慨地说:“经过20多年的交往,两位老人从艺术到生活给予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连先生大半生都在为评书而活,作为她的传承人,我很荣幸也从她的身上学到很多。”
王玥波讲了个故事:有一天书馆来了4个盲人,他们从邢台、邯郸约好了,坐车来北京,就为现场听一回连丽如先生和王玥波的书,他们不仅现场听了书,还和连先生合了影,四个人很高兴。按理说这事就完了,让王玥波没想到的是,散场后,连先生拉着盲杖,把四个人领到大街上,给他们打车,托付司机把他们送到北京西客站。王玥波说连先生的举动让他很感动:“这里面不仅是助残的问题,她让四个盲人真正感受到北京的厚德与包容,感受到评书艺人的素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当时想起连阔茹先生的遗言‘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你做什么,时刻记住你是中国人。’不管时代怎样的变迁,中国传统礼教要讲的,也是要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