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波:连丽如先生亦师亦母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d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此人真叫帅,身高体胖大脑袋,白白的皮肤头发少,眯缝着眼睛透着环,悟性好,反应快,天桥出了个九大怪。”这第九大怪就是评书演员王玥波,这是女评书第一人连丽如先生在电视台做节目时,即兴替王玥波做此开脸的,而连先生就是他的义母,也是他的伯乐。
  王玥波1978年生于北京,8岁开始学习相声。他说那时是因为喜爱,而学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少年之家”成立相声班,王玥波因为能说故事被吸收进去。在“少年之家”王玥波结识了老师马贵荣,并拜了她的前夫赵小林为师傅学习相声,还曾拜马增锟学习评书,拜章学楷学习联珠快书。王玥波是个刻苦好学的人,他坦承:“在曲艺界、相声界前辈没有没教过我的,我没有没学过的。”那时让王玥波觉得最快乐的是不仅能学到他喜欢的评书、相声,他还有一帮好朋友。应宁、徐德亮、王磊、李然、姜笑、连续、孙越、张博新等一帮好友,他们一起学相声、说书,整天骉在一起。
  1996年,王玥波到东琉璃厂的一个茶馆说书,他开始有苦恼了。“老观众不听,其中一个老观众央告另一个老观众‘你听听,这小胖子说得挺好的。’那个说,‘不听不听不听’,说我这岁数就不成,那时我18岁,他一五六十岁的人听我跟他讲今说古,给他讲故事,他不听。取得不了观众的信任,导致我说书也不自信,很痛苦。说书的岁数小还不成,他理解不了那么深,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才能说出点滋味来。”
  没有师傅教他说书也是让王玥波觉得痛苦的事。12岁时,王玥波和徐德亮、李然跟着马增锟学习说书,1994年马增锟出了车祸去世了,就没有了师傅。“那时苦于没有人教,无处去学,想提高、进步很困难。”此外走下坡路的曲艺环境和突然都离开的战友们,让热闹惯了的王玥波一下子落了单,那时是他最孤寂和彷徨的时期:“我们这拨人中唯独我没上高中,李菁、应宁、徐德亮这一年都参加高考,给谁打电话都在家复习功课,身边的战友一个都不见了,我觉得没意思了,寂寞了。”如今回想起当年的艰难,王玥波觉得就是在没有环境、没有机会还要忍受孤军奋战的寂寞的那两年里,是他今天的得意:“我比他们多这两年的实践,也是我出买卖的时候,风格也形成了。”最关键的是,这年他结识了连丽如先生。
  王玥波是连丽如先生的义子,虽是2007年才拜的义父义母,他和贾建国、连丽如夫妇之间有20多年的情感。如今在书馆里说书,王玥波和连先生每周至少见三回面,他称,比跟自己父母、岳父岳母见的还勤。
  说起当年的相识,王玥波和王磊说相声《打灯谜》被连丽如先生发现了。那时也是王玥波最苦恼的时候,他不仅得到了连丽如的指点,并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年连先生觉得他是块说书的料,回家和老伴贾建国先生说起王玥波,当时贾先生觉得说相声的孩子贫,并不看好他。连丽如却觉得王玥波天生就是块说书的料,并找到了王玥波家的电话:“有一年曲协组织新春团拜活动,我和王磊说了段相声,连先生对我有了关注。她听说我在小书馆里说书,竟然主动找我,托人找到了我们家电话,给我打电话。我当时不在家,父亲接的电话,他很激动。连先生问了我简单的情况,让我给她回个电话。”连丽如先生是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茹的女儿,生活在上世纪40-60年代的人,几乎都听过连阔茹的评书,他是王玥波父辈那代人的偶像:“连阔茹先生是我父亲心中的大腕,就像今天的王力宏,他的女儿打来电话,父亲很激动,他把这事当个正事跟我说,说老艺术家对你这个小孩、无名鼠辈这么关注,应该珍惜。”
  王玥波给连丽如先生回了电话,对方询问了他学艺的情况,书场里观众的层面,并问了他学习的程度,说什么书,怎么说的,对某一桥段是如何处理的,还给他布置作业。此后,王玥波和连先生的电话上课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今天讲起来那段电话上课的交往难以置信,她很忙,没有时间和我见面,连老师基本每天天亮才睡觉,下午2、3点钟起来开始一天的生活。我们感情建立起来的初始阶段就是打电话。”
  2007年6月,贾建国、连丽如夫妇正式收王玥波为义子。本来按辈分来讲,王玥波跟连丽如先生差两辈儿,此前王玥波曾提出拜贾建国为师爷,连丽如一直没有徒弟,当时正好赶上北京评书申遗,必须有传承人,连丽如和姜昆、李金斗商量后就让王玥波和李菁拜贾建国和连丽如夫妇为义父、义母。王玥波颇有感慨地说:“经过20多年的交往,两位老人从艺术到生活给予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连先生大半生都在为评书而活,作为她的传承人,我很荣幸也从她的身上学到很多。”
  王玥波讲了个故事:有一天书馆来了4个盲人,他们从邢台、邯郸约好了,坐车来北京,就为现场听一回连丽如先生和王玥波的书,他们不仅现场听了书,还和连先生合了影,四个人很高兴。按理说这事就完了,让王玥波没想到的是,散场后,连先生拉着盲杖,把四个人领到大街上,给他们打车,托付司机把他们送到北京西客站。王玥波说连先生的举动让他很感动:“这里面不仅是助残的问题,她让四个盲人真正感受到北京的厚德与包容,感受到评书艺人的素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当时想起连阔茹先生的遗言‘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你做什么,时刻记住你是中国人。’不管时代怎样的变迁,中国传统礼教要讲的,也是要坚守的。”
其他文献
由网络人气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长安三怪探》已于12月5日登陆湖北卫视长江剧场,每晚两集连播。该剧是由幸福蓝海影视文化、江苏天地纵横影视联合出品的古装探案剧,由庄宇新执导,陈浩民、秋瓷炫、袁文康、林子聪、莫小棋等主演。讲述了晚唐时期,长安城不断发生黑白难辨、生死纠缠的高智商犯罪案件,三个“怪探”铲除罪恶的故事。12月13日下午,《长安三怪探》主演林子聪、陈浩民共同亮相凯德晶品购物中心,与粉丝和观众
期刊
我们市政四公司的文体活动开展得非常有特色,在新城区也是小有名气,公司本部的国家游泳二级裁判员就有8名,国家三级裁判员24名。另外还有国家二级田径裁判员3名。我们公司的文艺、体育活动开展得为什么这样好呢?还要从1966年的五一节说起。那年为了完成北京市文化宫“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游园活动,公司准备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1966年1月份,我刚参加工作,当年还担任了一工区的团总支副书记,为了赶排节目,3月初
期刊
步入中年的李宗盛悟透人生,曾送给自己一首歌《和自己赛跑的人》。这是少年时代喜欢的一首歌,如今步入中年,我似乎才真正听懂这首歌。但是,自己听懂,不等于图省事直接给我的孩子播放这首歌。身为人父,当务之急,不是袖手旁观让孩子“和自己赛跑”,而是要成为和他赛跑的人。  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好父母,至少很多初为人父母者都会怀着良好的愿望与初衷。跟很多适龄孩子的父母一样,我们也走过了一条“从被育儿所累到被幼教书
期刊
马苏这次走反派路线,在北京卫视热播剧《芈月传》中饰演了后宫“霸主”魏夫人,在剧中她不遗余力地陷害着芈月、芈姝。而马苏表示刚开始接这个角色的时候很意外,她坦言:“一开始我并不知道魏夫人是什么样的人,看了剧本之后我都惊呆了……”  这瓶“酱油”是马苏牌的  夯石  《芈月传》之后,马苏有望和孔令辉做最后的切割。尽管历经《奔跑吧兄弟》中的“傻萌”秀、《心花怒放》中的性感、《团圆饭》里的泼辣与麻利以及数不
期刊
十多年前,我曾与名人肖像摄影家邓伟有过几次接触。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从报纸上看到冰心、艾青、李可染等文化名人肖像,那是不同于我们看惯了的面对镜头或微笑或严肃表情的照片,而是用光影把名人的性格、内心表达了的摄影肖像。从而,我记住了摄影作品的作者:邓伟。  2000年北京秋季书市预告邓伟将参加签售。那天,邓伟在熙熙攘攘的读者人群中刚一露面,我便举起相机拍照。邓伟凭着摄影的职业习惯,机敏地立刻转向我的镜
期刊
母亲节前夕,我恰好拿到一个征文的奖金,于是花了2988元买了一只翡翠镯子,准备在母亲节那天拿出来,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她果然欣喜若狂,喜滋滋地戴上,又举着那只手腕,左看右看,问:“这镯子得不少钱吧?”  怕她嫌贵,我故意轻描淡写地说:“不贵,也就一千多块。”  虽然打了对折,母亲还是被惊着了。她瞪大了眼睛,吃惊地问:“一只镯子,这么贵?不戴了!不戴了!”她像被蜇了一样,迅速取下镯子,小心翼翼地装
期刊
我妈给皇帝上了一课  我母亲是贫苦出身,父亲比她大16岁。她是个童养媳,不识字,可是性格直爽讲义气。我14岁时,就跟着母亲走南闯北流浪江湖卖艺。母亲胆大、有骨气、讲理,热心帮人,在戏班里是有名的“好妈妈”。  母亲知道我跟沈醉、溥仪一道劳动,母亲就想着要见一见这位宣统皇帝。  一天,母亲专门去政协后院找我,我替母亲介绍了沈醉先生,母亲知道沈醉在“文革”中因为有人要他证明我是特务,他不肯而挨了打。母
期刊
王同惠女士墓碑在“十年文革”中被一位教师发现保存下来。上世纪70年代末,费孝通得到彻底平反后,墓碑才得以复立。1988年12月,费孝通到梧州谒王同惠墓,睹碑思人,百感交集。费孝通于1939年与孟吟女士结婚,为了纪念王同惠,他们为自己的女儿取名费宗惠。  1992年费孝通带外孙女又一次来到梧州拜奠王同惠,并告慰同惠在天之灵,说自己老骥伏枥,而曾经有过的生死爱情,又使他灵魂升华,始终本着“荣辱任来去”
期刊
提到演员赵尔康,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映就是“雁南飞,今日去,原为春来归。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这就是赵尔康29年前主演的电影《归心似箭》的主题歌《雁南飞》。随着歌声的索引,那个铮铮硬汉的形象便会浮现眼前。从影30年,赵尔康出演了《归心似箭》、《漩涡里的歌》、《知音》、《骑士的荣誉》、《阙里人家》、《老娘土》等一大批影视作品。回首往事,赵尔康觉得决定人生走向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梦想,二是机遇,二者不
期刊
提起作家“唐一正”,别说文学爱好者,就是在作家圈内,也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但若提起“柯蓝”,文学爱好者肯定会十分熟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柯蓝与周立波、康濯、蒋牧良并称湖南省文学界四大巨头。成名作《早霞短笛》散文诗为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撰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章回体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毛泽东的赞扬;撰写了中国唯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
期刊